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涉縣索堡,神秘黑龍洞!

黑龍洞的地理位置, 今年清明拍攝 今年清明節前夕, 曾攜幾位學生游過黑龍洞, 此事李增強在《黑龍洞與月亮山之游》一文中已有敘述。

文章發表後, 引起網友關注, 向予詢問黑龍洞位置及情況。 本人雖曾幾次進過黑龍洞, 但每次的目的不同, 關注點不同, 因此對黑龍洞有許多未解之謎。

黑龍洞正面, 今年清明拍攝 沿東坡往宇莊方向走約三裡地遠, 就到了洞峧溝口, 黑龍洞就在此溝內,

洞峧溝因此洞而得名。 洞口距漳北渠四百多米。 黑龍洞位置特殊, 十分隱秘。 洞口向南, 西面有一座凸起的小山峰。 正好將從下往上看的視線擋住, 東南都是山峰, 因此無論從西坡或者東坡都看不到洞口。 多數人只是聽說而未見其洞。 再加上洞口離溝底有近百米的陡坡, 洞口離地又有六米多高之峭壁, 很難攀爬, 故很少有人進洞, 多數人只能聞而卻步, 望洞興歎。

去年初冬, 閑來無事, 就約趙小旦等人, 背上鑽尖, 鐵錘, 費時三天, 在崖壁鑿了幾個小坑。 現在腳有了穩固的著力點, 手有抓扒處, 上下洞就容易很多。 但身貼崖壁, 每爬進一步, 都膽戰心驚, 心中惶恐不安。 若無攀爬經驗, 最好不要以身犯險, 以防不測。 我們幾個好友于2017年5月29日, 再探黑龍洞。

洞峧溝內, 植被茂盛, 樹種繁多, 鬱鬱蔥蔥, 青翠欲滴, 涼爽愜意。 我們一口氣來到洞口的下面, 稍作休息後, 便小心謹慎依次爬上洞口。 我們幾人都覺得心情激動, 精神抖擻, 迫不及待向洞內進發, 剛走不到五米, 冷風嗖嗖, 撲面而來,

寒氣逼人, 愈往裡走, 光線愈加昏暗。 腳底下巨石光滑, 高低不平, 時而貓腰, 時而下蹲才能通過, 頗為難走。 就在這時, 突然聽到好似一陣狂風呼嘯而來, 呼嘯而去, 我們立刻停下, 頓生畏懼, 接著用手電筒向裡照射, 仔細觀察發現, 原來是成千上萬的蝙蝠在盤旋飛舞, 緊張的心情這才稍稍鎮定, 其中一位好友後背發涼, 兩腿發軟, 幾欲返回, 在我們的鼓勵下免強繼續前行, 洞內一片漆黑, 僅憑微弱的手電筒照明可見洞內景觀愈發美麗壯觀, 鐘乳石、石筍隨處可見, 洞壁、洞頂的岩石, 奇形怪異, 姿態萬千, 不可名狀, 真是美不勝收……

洞底分為二個叉洞, 西面的較淺、東面較深, 越往裡越小。 最後可容一人爬著進洞。 據老人傳說, 曾經有人進去過,

爬過最窄處裡面越來越大。 越走越遠, 有幾裡之遙, 直通樹窪溝紅崖壁, 不知是否屬實。 本想考證傳說之真偽, 但洞內蝙蝠成群, 成千上萬, 未敢冒險。

我們進洞時沿著洞的東側, 返回時沿著西測, 西測洞壁上有好幾個較淺的小洞, 其中一個小洞的形狀不規則, 底部恰似一個石炕, 四周光滑、乾燥, 聯想到古代黑龍洞屯過兵, 此小洞有可能做過將領的臥榻……

終於爬出洞口, 陽光明媚, 空氣清新, 我們終於戰勝困難, 游完全洞, 心情暢快……

洞峧溝內植被茂盛,滿眼綠色,溝內有兩棵不同的樹木纏繞在一起,有兩處長在一塊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縱觀整個黑龍洞的形成,不僅讓人驚歎大自然力量的神奇,黑龍洞主洞深約七十多米,洞身彎曲、光線昏暗,從洞口到洞底,中間有一條深一米多、寬一米多蜿蜒曲折的深溝。顯然是經過流水長期沖刷而成,試想如此堅硬的石灰岩石沖刷成如此深溝,需要多少年?真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水滴石穿!

洞壁上雕刻“龍洞”二字,不知何年何人,哪個朝代所為。 過去,因人跡罕至。洞中有成群的鴿子棲息,洞後還有成千上萬只蝙蝠倒掛在洞頂上。這裡是它們的樂園,是它們的家。洞底是蝙蝠棲息的地方。蝙蝠糞堆集有一、二尺厚,走在上面十分鬆軟,猶如在沙灘上一般。由於洞內光線昏暗,無法很好拍照、錄影,致使洞內許多景觀無法公諸於世。 洞口的東側斜上方兩、三米處有一天然小石洞。此洞高約二、三十公分,深約兩米,寬約兩米五,前高後低,左右低中間高,能容納兩、三個人趴在裡面,視野開闊, 仰觀月亮山清晰可見, 俯瞰洞峧溝一覽無餘,是絕好的瞭望場所,洞旁的岩石上有一個直徑約十釐米,深約十釐米,人工鑿成的圓形石坑,不知何用?從黑龍洞口可以爬到此小洞,但難度很大,幾乎九十度,手抓和腳踩之處的岩石都已風化,有許多裂痕,很危險。在黑龍洞口看不見此小洞,比較隱秘,位置特殊,前幾次進洞時都未發現。

瞭望洞,黃色箭頭所指

我在瞭望洞旁

瞭望洞的西測

瞭望洞旁岩石上的圓形石坑 由於黑龍洞獨特的地理位置,洞內寬敞深遠,是天然的屯兵,避難之所。洞內可容幾百人居住,洞口峭壁又是一道防禦天險。假若有人想爬上峭壁攻入洞內,勢如登天。這也許是至今仍未開鑿峭壁的原因吧!日寇掃蕩時,本村村民就在此洞避過難。八路軍也曾在不遠處的棒槌嶺同日寇激戰過。

謎境追蹤—人類神秘現象及未解之謎 人類超自然神秘現象 探索發現人類未解之謎 科學科普科幻 ¥25 購買

翻過黑龍洞對面的山峰就是射箭溝,是古代戰場。據說宋、金兩國在此多次激烈交戰。相互攻守,箭如雨下。故此得名。至今雞冠山上,寨懷頂上都有遺跡。不知當時是防禦工事還是瞭望峭所,不得而之。 黑龍洞洞口有人工鑿過的痕跡。洞壁兩旁離地五尺多高各有十幾公分的圓洞,估計是用來橫插木杠的。圓洞下各有一個長方形石坑,可能是豎木板,封洞口的。洞內寬敞處鑿有碗口大小的許多石坑,還有長方形小坑。這些石坑都不是近代所為。根據痕跡推斷,至少已有數百年。痕跡表明,黑龍洞確實有軍隊長期駐守過。

黑龍洞、雞冠山、射箭溝,月亮山相距不過幾百米。

月亮山(今年清明拍攝)

雞冠山,今年清明拍攝(杜中正提供) 索堡雞冠山,猶如刀削斧剁,山脊狹窄,寬不足一米,兩旁是懸崖深溝,向下望去,頭暈目眩,不寒而慄,走在上面心驚膽顫,腿腳發軟,屏息靜氣,不敢高聲語……

雞冠山,今年清明拍攝(杜中正提供) 以黑龍洞之秘,雞冠山之險,射箭溝之靜,月亮山之奇。若能連為一體,一定是一處很好的自然景觀遊覽區。只待有識之士來開發打造。

作者:王東水

轉自涉縣大管家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洞峧溝內植被茂盛,滿眼綠色,溝內有兩棵不同的樹木纏繞在一起,有兩處長在一塊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縱觀整個黑龍洞的形成,不僅讓人驚歎大自然力量的神奇,黑龍洞主洞深約七十多米,洞身彎曲、光線昏暗,從洞口到洞底,中間有一條深一米多、寬一米多蜿蜒曲折的深溝。顯然是經過流水長期沖刷而成,試想如此堅硬的石灰岩石沖刷成如此深溝,需要多少年?真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水滴石穿!

洞壁上雕刻“龍洞”二字,不知何年何人,哪個朝代所為。 過去,因人跡罕至。洞中有成群的鴿子棲息,洞後還有成千上萬只蝙蝠倒掛在洞頂上。這裡是它們的樂園,是它們的家。洞底是蝙蝠棲息的地方。蝙蝠糞堆集有一、二尺厚,走在上面十分鬆軟,猶如在沙灘上一般。由於洞內光線昏暗,無法很好拍照、錄影,致使洞內許多景觀無法公諸於世。 洞口的東側斜上方兩、三米處有一天然小石洞。此洞高約二、三十公分,深約兩米,寬約兩米五,前高後低,左右低中間高,能容納兩、三個人趴在裡面,視野開闊, 仰觀月亮山清晰可見, 俯瞰洞峧溝一覽無餘,是絕好的瞭望場所,洞旁的岩石上有一個直徑約十釐米,深約十釐米,人工鑿成的圓形石坑,不知何用?從黑龍洞口可以爬到此小洞,但難度很大,幾乎九十度,手抓和腳踩之處的岩石都已風化,有許多裂痕,很危險。在黑龍洞口看不見此小洞,比較隱秘,位置特殊,前幾次進洞時都未發現。

瞭望洞,黃色箭頭所指

我在瞭望洞旁

瞭望洞的西測

瞭望洞旁岩石上的圓形石坑 由於黑龍洞獨特的地理位置,洞內寬敞深遠,是天然的屯兵,避難之所。洞內可容幾百人居住,洞口峭壁又是一道防禦天險。假若有人想爬上峭壁攻入洞內,勢如登天。這也許是至今仍未開鑿峭壁的原因吧!日寇掃蕩時,本村村民就在此洞避過難。八路軍也曾在不遠處的棒槌嶺同日寇激戰過。

謎境追蹤—人類神秘現象及未解之謎 人類超自然神秘現象 探索發現人類未解之謎 科學科普科幻 ¥25 購買

翻過黑龍洞對面的山峰就是射箭溝,是古代戰場。據說宋、金兩國在此多次激烈交戰。相互攻守,箭如雨下。故此得名。至今雞冠山上,寨懷頂上都有遺跡。不知當時是防禦工事還是瞭望峭所,不得而之。 黑龍洞洞口有人工鑿過的痕跡。洞壁兩旁離地五尺多高各有十幾公分的圓洞,估計是用來橫插木杠的。圓洞下各有一個長方形石坑,可能是豎木板,封洞口的。洞內寬敞處鑿有碗口大小的許多石坑,還有長方形小坑。這些石坑都不是近代所為。根據痕跡推斷,至少已有數百年。痕跡表明,黑龍洞確實有軍隊長期駐守過。

黑龍洞、雞冠山、射箭溝,月亮山相距不過幾百米。

月亮山(今年清明拍攝)

雞冠山,今年清明拍攝(杜中正提供) 索堡雞冠山,猶如刀削斧剁,山脊狹窄,寬不足一米,兩旁是懸崖深溝,向下望去,頭暈目眩,不寒而慄,走在上面心驚膽顫,腿腳發軟,屏息靜氣,不敢高聲語……

雞冠山,今年清明拍攝(杜中正提供) 以黑龍洞之秘,雞冠山之險,射箭溝之靜,月亮山之奇。若能連為一體,一定是一處很好的自然景觀遊覽區。只待有識之士來開發打造。

作者:王東水

轉自涉縣大管家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