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聲音|葛劍雄:“一帶一路”倡議,這絕不是再一個鄭和下西洋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 以歐洲、美國、日本為代表的海洋民族, 由於更具冒險與拼搏精神, 令西方海洋文明在近代戰勝了東方大陸文明。

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 有無孰優孰劣?伴隨中國的和平發展, 中國未來應有怎樣的海洋觀?近日,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做客“東方講壇”主辦的“《人類與海洋》之多維視野下的南海”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從人文歷史視角談論了他對中國海洋觀的看法。

葛劍雄認為, 研究地理環境對歷史文化的影響時, 哪怕是很傑出的理論,

也需審視一下是在什麼地理條件下歸納出來的結果, 是特例, 還是通例?關於海洋的論述, 很多都是根據地中海這個特例。

葛劍雄表示, 西方海洋觀的形成是有特定指向的, 也是有特定歷史背景的。 跟中國同時代的西方人, 最頻繁接觸的是地中海。 地中海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內陸海。 它有兩個出口, 東部是土耳其海峽, 西邊是直布羅陀海峽, 除了這兩個海峽, 還有人工開掘的蘇伊士運河。 但除了這幾個以外, 它基本上是封閉的。 地中海還有很多半島島嶼, 最大的是義大利半島, 像一個靴子插在中間。 這樣一來, 在地中海航行是最安全、最可靠的, 因為它很快可以到一個島上, 所以, 古代地中海的航行, 相當發達。

葛劍雄認為, 更重要的是人類古代的重要文明, 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形成的。 比如, 希臘文明, 等等。 所以, 地中海周圍的人對海洋特別重視。 他們通過海洋可以接觸到各種文明, 接觸到外國人, 因此, 把海洋作為他們的希望、財富和文明。

葛劍雄表示, 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海洋觀念, 這也是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的。 中國人不會像地中海邊的人, 覺得到了海邊, 就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財富。 相反, 中國古代的人, 到了海邊就覺得到了窮途末路, 沒有什麼出路。 中國主要的文明是在黃土高原, 即黃土沖積平原這裡產生的。 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外國文明, 也是通過陸路, 比如絲綢之路等傳過來的。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是地中海沿岸國家誕生璀璨海洋文明的根源,

這是中國無法複製的。 只有深刻認識此規律, 才能制定出正確的國家戰略, 評價不同文化。

葛劍雄認為, 既要歷史地看待中國文化的形成, 也要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優劣。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 主張安貧樂道。 以農業為本, 接下來是其他手工業, 商業是最末。 這種文化的好處, 是中國不願意主動擴張, 是愛好和平的, 主張自力更生, 但是另一面, 也缺乏去發現外界的奧秘這樣的動力。 在古代, 我們能夠養活自己, 那就不對外擴張。 但是到了近代, 中國碰到了生存的危機, 並且隨著西方的發展, 無論是他們的造船、航海術, 還是他們的工業革命發展, 都比中國先進了。 在這個時候,

傳統的概念就相對限制了中國。 這時, 如果大家的精力還集中在中國本土, 對外界不感興趣, 就不行了, 就造成中國的落後。 所以, 對此要兩方面談。 但是, 不能武斷地說, 中國人因為形成了漫長的大陸性文化, 就喪失了“拓展”的意識。

如果今天人們依然像古人那樣, 到了海邊就覺得到了窮途末路, 肯定不行。 那麼, 伴隨中國的和平發展, 中國未來應有怎樣的海洋觀呢?葛劍雄認為, 從一般規律看, 未來的文化傳播和人員來往已不再依賴于海洋, 但是, 物資的運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環境的保護、戰略控制等還是離不開海洋。 海洋也提供了旅遊、休閒、健身和競技等方面的條件。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民眾生活品質的提高, 海洋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今天, 中國也在積極構建自己的海洋觀、全球觀,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這絕不是再一個鄭和下西洋, 而是要面向世界, 通向世界。 當我們有了正確的觀念, 形成正確發展的理念、具體的政策措施, 再加上國力的增強, 中國才能真正在海洋科學探索上保持我們應有的地位和權利。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也作客該活動並進行了演講。

文/李小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