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28歲以上胖子必知6大糖尿病迷思?吃白米飯容易導致糖尿病?出現這十大症狀建議趕緊去做糖尿病篩查?

Q1:什麼樣的人會得妊娠糖尿病, 孕婦注射胰島素會影響胎兒嗎?

只要是高齡產婦、家族成員有糖尿病史, 曾有流產早產、胎兒先天畸形、妊娠毒血症、肥胖的孕婦, 都應做妊娠糖尿病篩檢。

由於血糖升高會造成胎兒畸型、體重過重、早產、流產或死產, 所以懷孕時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內, 而懷孕時不能使用口服降血糖藥, 只能用胰島素注射治療糖尿病。 當然, 如果透過飲食控制及運動能讓血糖控制穩定, 經醫師評估後不一定需以注射胰島素來控制。

此外, 懷孕期間有妊娠糖尿病, 及懷孕生出的嬰兒大於4000克的女性,

罹患糖尿病的機會增高, 需密集監測血糖。

Q2:打胰島素會導致腎透析嗎?

事實上, 胰島素反而是目前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的選擇之一, 而且腎臟功能減退, 多半是因為血糖控制不好所造成的, 只要血糖控制得宜, 就能降低甚病變的發生, 避免走向腎透析一途。

Q3:是否有甜味的東西都不能吃?

人一天所需的熱量裡, 有50-70%必須從糖分中攝取, 而且極端避免糖分攝取的話, 會讓腦部熱量來源的葡萄糖減少, 導致注意力低下, 甚至變得疲勞, 所以重點是認識糖分種類。

甜食裡的單醣和寡糖, 因為很容易被消化與吸收, 所以容易造成血糖值的上升, 最好避免一次大量攝取。 相較之下, 澱粉質較多的多糖, 能讓血糖值緩慢上升,

不過仍不能因此攝取過多的多糖類食物。

而與糖分同為碳水化合物之一的食物纖維, 性質與糖分不同, 具有抑制飯後血糖值急速上升的作用, 所以最好和糖分一起攝取。

Q4:吃白米飯容易導致糖尿病?糖尿病患更是最好別吃?

精緻的白米飯的確因容易消化, 血糖上升較快, 但因中國人習慣吃飯當主食, 如果缺乏白飯轉化的葡萄糖, 吃進更多脂肪或蛋白質, 反而不利於血糖控制。 站在糖尿病防治的角度, 一般男性一餐以一碗200g的米飯為上限, 女性則不超過3/4碗, 而糖尿病患者則要再減少兩成, 也就是及男性160g, 女性120g。

此外, 坊間鼓勵吃糙米飯, 原則上就是以粗搭配細, 除了糙米, 包含紅小豆、綠豆、豌豆和蠶豆等血糖反應低的穀類, 和大米一起混合烹調,都能讓餐後血糖反應降低。不過,有些血磷過高的糖尿病患,就不宜食用含磷的五穀雜糧,最好的方式就是詢問醫師意見。

Q5:糖尿病患可以吃水果嗎?

如果什麼水果都不能吃,實在會令人氣餒。事實上,只要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即可,而像是西瓜、鳳梨、芒果、荔枝和龍眼等升糖指數較高的水果,對糖尿病患來說,簡直是「五毒」水果。

升糖指數較低者(GI值<>

草莓、水梨、蘋果、蕃茄、葡萄柚、櫻桃

升糖指數中間者(GI值40-54):

香蕉、奇異果、葡萄、柳橙、桃子

升糖指數較高者(GI值>55):

西瓜、荔枝、鳳梨、芒果、龍眼

Q6:胖子才會得糖尿病?

體重過重,尤其是BMI大於、等於24kg/m2的人,的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因為第二型糖尿病就有80%是過重與肥胖者。但因為糖尿病本身是新陳代謝症候群,是飲食失調加上不良習慣造成,所以並非胖子的專利。

尤其在臨床上,體重過輕的慢性病患,反而容易有抑鬱、疲倦、肌肉無力,甚至免疫力下降等現象,因為體重過輕者,代表體內能量的儲存不足,一旦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方式,反而不易承受,使得住院天數多,花費也較營養狀況好的人來得高。

出現這十大症狀,建議趕緊去做糖尿病篩查

並不是每一個糖尿病患者都會出現三多一少這樣明顯糖尿病症狀的,有些不太明顯的糖尿病症狀很隱晦,也因此讓許多的人忽略,如果出現了本文所介紹的十大症狀,建議趕緊去做糖尿病篩查。

一、代謝綜合征

人的身體器官各自工作,又相輔相成,一旦某個地方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功能,像糖尿病就常常與高血壓、血脂異常並存。所以有些患者會出現高血脂、高血液黏稠度等,這雖不屬於糖尿病典型症狀,但有這些情況時,應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二、容易感染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會變差,容易感染,比如會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症,而且治療起來是很麻煩的,常常反復,如果您經常出現這些情況,就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了,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從根本上進行解決才能改善炎症。

三、皮膚感覺異常

有些患者常常會覺得四肢麻木,不當一回事,其實這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會導致人們有蟻走感,四肢麻木,瘙癢,尤其女性的一個症狀就是外陰瘙癢,有些女性以為這是婦科疾病,其實不是,這可為性糖尿病首發女症狀。如果你的皮膚感覺異常,別忘記查血糖。

四、黑棘皮病

對於這個疾病可能很多人陌生,其實症狀很明顯,也好理解。有些人發現自己的脖子、膝關節等地方出現了皮膚比較黑,怎麼洗也洗不掉,那就要警惕黑棘皮病,這種病是以皮膚顏色加深、變黑,角化過度,疣狀增生為特徵的皮膚病。需要檢查血糖,因為黑棘皮症者多存在胰島素抵抗。

五、性功能障礙

這個很多人都知道,有些男性出現陽痿,女性性冷淡都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為什麼這樣字說呢,因為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神經系統病變及心理障礙等會間接影響到性功能障礙。

六、排尿困難

有些患者會出現排尿間隔的時間變長,還有一些會排尿困難,膀胱內餘尿增多,膀胱擴張等症,嚴重者可出現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腎功能衰竭等合併症,有些人誤認為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前列腺出現了問題,其實這些有時候是糖尿病的反應。所以需要進行糖尿病檢查。

七、兩側腿圍不等

有些人開始走路很正常,過一會就一走一跛的,就是間隙性的跛行。出現這種症狀,可能是由於糖尿病血管病變所致。查體兩側腿圍不等,重側<輕側,重側足背動脈搏動難以觸及。部分患者聽力、視力、記憶力、反應速度等呈過早下降趨勢。

八、女性上身肥胖

很多人都知道肥胖的人是容易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樣的疾病,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易患糖尿病。腰圍/臀圍大於0.7的人,不論體重如何,糖耐量試驗異常要者占60%以上。當腰圍/臀圍大於0.85時,必須做糖耐量試驗檢查,因為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體征,可做為診斷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現上述病變。

九、疲乏無力

有些人以為肥胖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其實消瘦也是,有些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缺乏,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使得細胞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據報告2/3糖尿病患者有無力的症狀,甚至超過消瘦的人數。如果你經常感到疲乏無力,別忽視這一信號。

十、怕冷、多汗

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受損,這樣就容易導致人們常常怕冷,經常出汗,有些患者在後半夜測量體溫只有35.5℃~36.5℃。夜間定時出汗,情緒不穩定時也容易出汗。

糖尿病治療需當心七誤區 日常需重視小病症

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2億,其中5%為1型糖尿病,90%是2型糖尿病,其他還有妊娠糖尿病及特殊類型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療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但專家調研發現,我國糖友在糖尿病的治療上存在著諸多誤區,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說明:

糖友易忽視的7大誤區

1、忽視藥物治療

由於對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又擔心長期用藥對肝腎帶來不良反應,有些患者拒絕用藥,完全採取非藥物治療。事實上,治療糖尿病靠的是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結合,單憑飲食和運動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僅見於少數病情較輕的2型糖尿病患者,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均須藥物治療。《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建議,在糖尿病患者診斷明確之初即應在飲食控制的同時加用二甲雙胍。

2、不當聯藥

口服降糖藥分胰島素促泌劑、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每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但同一類藥物作用機制基本相似,原則上不宜聯用。倘若兩種同類藥物聯用,可能會引起彼此間競爭性抑制而導致“兩敗俱傷”,結果是增加了不良反應而不是降糖效果。諸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二甲雙胍+苯乙雙胍”等,均屬此類不恰當的聯合用藥。

3、不複查

服藥後,患者一定要經常檢查血糖,以瞭解服藥效果,並以此作為調整藥量或更換藥物的重要依據。臨床發現,許多磺醯脲類降糖藥(如格列本脲、格列齊特等)的療效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下降,即磺醯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患者不注意定期複查,一旦出現藥物繼發性失效,實際上形同未治。

4、過量服藥/擅自停藥

人體的內環境對血糖驟變很難一下子適應,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於求成,應當穩步下降。許多患者為了把血糖儘快降下來,往往擅自大劑量服藥,這樣不僅使藥物不良反應增加,而且容易矯枉過正,引發低血糖甚至出現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患者經過正規治療後症狀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這並不意味著糖尿病已治癒,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仍不能放鬆。除極少數輕症患者外,絕大多數患者須繼續用藥維持,切忌擅自停藥,否則會造成高血糖捲土重來、病情惡化。

5、頻繁換藥

一般說來,降糖藥物須達到有效的劑量和一定的時限藥效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比如胰島素增敏劑服至2~4周才會達到最佳降糖效果。許多患者不瞭解這一點,服藥沒幾天,見血糖、尿糖下降不滿意,就認為所服藥物無效,急於換藥,這樣做法十分輕率。較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血糖水準逐漸調整用藥劑量,當服至該藥的最大有效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時,再改用其他藥或與其他藥聯合應用。

6、只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同時,往往還伴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多種代謝紊亂,而嚴格控制血糖雖能有效減少微血管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及神經病變)的發生,但對於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大血管併發症(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卻無顯著降低。因此,糖尿病治療決不能單純降糖,同時還要嚴格控制高血壓及脂代謝紊亂,即所謂“綜合控制,全面達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糖尿病各種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7、越貴的藥越好

有些患者迷信進口藥、高價藥,認為藥越貴越好。往往要求醫生:“反正我有醫保(公費醫療),不怕花錢,您就給我開些‘好藥’吧!”專家指出,藥物好不好不在於價格,而在於患者吃得對不對。就象十八般兵器,不是說哪種兵器好,而在於你善於或適合使哪樣兵器,隻要武藝好,使雙節棍的照樣能打敗使大刀的。降糖藥也一樣,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藥物,血糖控制理想,不良反應少,對臟器損傷不大,選對的就是好藥。

糖尿病治療需注意這些

心情調節法:據專家研究發現:情緒起伏可影響糖尿病病情,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抑制恐懼鬱悶等不良情緒,便可有效緩解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可多聽輕鬆慢節奏地音樂,舒緩情緒,放鬆肌肉,鞏固降糖的效果。患者亦可參加一些娛樂活動,緩解生活壓力,遠離高血糖。

定期檢查: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超出正常範圍時,患者就需要定期檢查血糖,一般3個小時檢查一次。若血糖居高不下,那麼就需要住院治療,直至血糖回落至正常水準。

運動鍛煉:據臨床試驗表明:患者每天運動半小時,便可以抑制血糖增高,從而減少用藥量,甚至無需用藥。但是該病的治療絕非簡單的運動與飲食,也需要在醫生的指導與治療下才可成效卓著。因此專家建議:該病患者可適當增加鍛煉時間,改善血糖,從而緩解病情。

增加藥物服用量:糖尿病患者可通過運動,增加新陳代謝,緩解血糖問題,亦可通過飲食療養,緩解病症。但是這些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長期保持,才會有所成效,因此患者就需要調整藥物量,來強制性緩解血糖病症。專家強調:糖尿病患者主要依靠醫生的藥物治療,食療與運動等屬於輔助療法,切勿主次不分,延誤病情。

飲食量少:專家發現患者如果食用少量食物,少吃零食,多吃含糖量少的食物,可以有效緩解病情。若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減輕10%,便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情,因此少吃少食也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

重視小病症:很多患者對於日常感冒、發燒,傷口感染等問題不以為意,其實這是不明智之舉。據專家研究發現:感冒,發燒以及身體感染等症狀,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更多粘液,從而導致血糖攀升。人體都有排毒功能,感冒感染等病毒侵入人體時,人體的排毒系統會自然而然的抵禦病毒入侵,開啟免疫保護。然而人體的排毒系統對於糖尿病患者確是有諸多不利的,因此患者若出現感冒炎症等小病症,也要及時治療,服用相應藥物。

和大米一起混合烹調,都能讓餐後血糖反應降低。不過,有些血磷過高的糖尿病患,就不宜食用含磷的五穀雜糧,最好的方式就是詢問醫師意見。

Q5:糖尿病患可以吃水果嗎?

如果什麼水果都不能吃,實在會令人氣餒。事實上,只要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即可,而像是西瓜、鳳梨、芒果、荔枝和龍眼等升糖指數較高的水果,對糖尿病患來說,簡直是「五毒」水果。

升糖指數較低者(GI值<>

草莓、水梨、蘋果、蕃茄、葡萄柚、櫻桃

升糖指數中間者(GI值40-54):

香蕉、奇異果、葡萄、柳橙、桃子

升糖指數較高者(GI值>55):

西瓜、荔枝、鳳梨、芒果、龍眼

Q6:胖子才會得糖尿病?

體重過重,尤其是BMI大於、等於24kg/m2的人,的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因為第二型糖尿病就有80%是過重與肥胖者。但因為糖尿病本身是新陳代謝症候群,是飲食失調加上不良習慣造成,所以並非胖子的專利。

尤其在臨床上,體重過輕的慢性病患,反而容易有抑鬱、疲倦、肌肉無力,甚至免疫力下降等現象,因為體重過輕者,代表體內能量的儲存不足,一旦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方式,反而不易承受,使得住院天數多,花費也較營養狀況好的人來得高。

出現這十大症狀,建議趕緊去做糖尿病篩查

並不是每一個糖尿病患者都會出現三多一少這樣明顯糖尿病症狀的,有些不太明顯的糖尿病症狀很隱晦,也因此讓許多的人忽略,如果出現了本文所介紹的十大症狀,建議趕緊去做糖尿病篩查。

一、代謝綜合征

人的身體器官各自工作,又相輔相成,一旦某個地方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功能,像糖尿病就常常與高血壓、血脂異常並存。所以有些患者會出現高血脂、高血液黏稠度等,這雖不屬於糖尿病典型症狀,但有這些情況時,應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二、容易感染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會變差,容易感染,比如會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症,而且治療起來是很麻煩的,常常反復,如果您經常出現這些情況,就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了,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從根本上進行解決才能改善炎症。

三、皮膚感覺異常

有些患者常常會覺得四肢麻木,不當一回事,其實這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會導致人們有蟻走感,四肢麻木,瘙癢,尤其女性的一個症狀就是外陰瘙癢,有些女性以為這是婦科疾病,其實不是,這可為性糖尿病首發女症狀。如果你的皮膚感覺異常,別忘記查血糖。

四、黑棘皮病

對於這個疾病可能很多人陌生,其實症狀很明顯,也好理解。有些人發現自己的脖子、膝關節等地方出現了皮膚比較黑,怎麼洗也洗不掉,那就要警惕黑棘皮病,這種病是以皮膚顏色加深、變黑,角化過度,疣狀增生為特徵的皮膚病。需要檢查血糖,因為黑棘皮症者多存在胰島素抵抗。

五、性功能障礙

這個很多人都知道,有些男性出現陽痿,女性性冷淡都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為什麼這樣字說呢,因為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神經系統病變及心理障礙等會間接影響到性功能障礙。

六、排尿困難

有些患者會出現排尿間隔的時間變長,還有一些會排尿困難,膀胱內餘尿增多,膀胱擴張等症,嚴重者可出現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腎功能衰竭等合併症,有些人誤認為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前列腺出現了問題,其實這些有時候是糖尿病的反應。所以需要進行糖尿病檢查。

七、兩側腿圍不等

有些人開始走路很正常,過一會就一走一跛的,就是間隙性的跛行。出現這種症狀,可能是由於糖尿病血管病變所致。查體兩側腿圍不等,重側<輕側,重側足背動脈搏動難以觸及。部分患者聽力、視力、記憶力、反應速度等呈過早下降趨勢。

八、女性上身肥胖

很多人都知道肥胖的人是容易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樣的疾病,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易患糖尿病。腰圍/臀圍大於0.7的人,不論體重如何,糖耐量試驗異常要者占60%以上。當腰圍/臀圍大於0.85時,必須做糖耐量試驗檢查,因為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體征,可做為診斷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現上述病變。

九、疲乏無力

有些人以為肥胖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其實消瘦也是,有些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缺乏,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使得細胞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據報告2/3糖尿病患者有無力的症狀,甚至超過消瘦的人數。如果你經常感到疲乏無力,別忽視這一信號。

十、怕冷、多汗

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受損,這樣就容易導致人們常常怕冷,經常出汗,有些患者在後半夜測量體溫只有35.5℃~36.5℃。夜間定時出汗,情緒不穩定時也容易出汗。

糖尿病治療需當心七誤區 日常需重視小病症

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2億,其中5%為1型糖尿病,90%是2型糖尿病,其他還有妊娠糖尿病及特殊類型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療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但專家調研發現,我國糖友在糖尿病的治療上存在著諸多誤區,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說明:

糖友易忽視的7大誤區

1、忽視藥物治療

由於對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又擔心長期用藥對肝腎帶來不良反應,有些患者拒絕用藥,完全採取非藥物治療。事實上,治療糖尿病靠的是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結合,單憑飲食和運動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僅見於少數病情較輕的2型糖尿病患者,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均須藥物治療。《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建議,在糖尿病患者診斷明確之初即應在飲食控制的同時加用二甲雙胍。

2、不當聯藥

口服降糖藥分胰島素促泌劑、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每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但同一類藥物作用機制基本相似,原則上不宜聯用。倘若兩種同類藥物聯用,可能會引起彼此間競爭性抑制而導致“兩敗俱傷”,結果是增加了不良反應而不是降糖效果。諸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二甲雙胍+苯乙雙胍”等,均屬此類不恰當的聯合用藥。

3、不複查

服藥後,患者一定要經常檢查血糖,以瞭解服藥效果,並以此作為調整藥量或更換藥物的重要依據。臨床發現,許多磺醯脲類降糖藥(如格列本脲、格列齊特等)的療效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下降,即磺醯脲類藥物繼發性失效,患者不注意定期複查,一旦出現藥物繼發性失效,實際上形同未治。

4、過量服藥/擅自停藥

人體的內環境對血糖驟變很難一下子適應,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於求成,應當穩步下降。許多患者為了把血糖儘快降下來,往往擅自大劑量服藥,這樣不僅使藥物不良反應增加,而且容易矯枉過正,引發低血糖甚至出現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患者經過正規治療後症狀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這並不意味著糖尿病已治癒,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仍不能放鬆。除極少數輕症患者外,絕大多數患者須繼續用藥維持,切忌擅自停藥,否則會造成高血糖捲土重來、病情惡化。

5、頻繁換藥

一般說來,降糖藥物須達到有效的劑量和一定的時限藥效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比如胰島素增敏劑服至2~4周才會達到最佳降糖效果。許多患者不瞭解這一點,服藥沒幾天,見血糖、尿糖下降不滿意,就認為所服藥物無效,急於換藥,這樣做法十分輕率。較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血糖水準逐漸調整用藥劑量,當服至該藥的最大有效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時,再改用其他藥或與其他藥聯合應用。

6、只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同時,往往還伴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多種代謝紊亂,而嚴格控制血糖雖能有效減少微血管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及神經病變)的發生,但對於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大血管併發症(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卻無顯著降低。因此,糖尿病治療決不能單純降糖,同時還要嚴格控制高血壓及脂代謝紊亂,即所謂“綜合控制,全面達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糖尿病各種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7、越貴的藥越好

有些患者迷信進口藥、高價藥,認為藥越貴越好。往往要求醫生:“反正我有醫保(公費醫療),不怕花錢,您就給我開些‘好藥’吧!”專家指出,藥物好不好不在於價格,而在於患者吃得對不對。就象十八般兵器,不是說哪種兵器好,而在於你善於或適合使哪樣兵器,隻要武藝好,使雙節棍的照樣能打敗使大刀的。降糖藥也一樣,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藥物,血糖控制理想,不良反應少,對臟器損傷不大,選對的就是好藥。

糖尿病治療需注意這些

心情調節法:據專家研究發現:情緒起伏可影響糖尿病病情,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抑制恐懼鬱悶等不良情緒,便可有效緩解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可多聽輕鬆慢節奏地音樂,舒緩情緒,放鬆肌肉,鞏固降糖的效果。患者亦可參加一些娛樂活動,緩解生活壓力,遠離高血糖。

定期檢查: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超出正常範圍時,患者就需要定期檢查血糖,一般3個小時檢查一次。若血糖居高不下,那麼就需要住院治療,直至血糖回落至正常水準。

運動鍛煉:據臨床試驗表明:患者每天運動半小時,便可以抑制血糖增高,從而減少用藥量,甚至無需用藥。但是該病的治療絕非簡單的運動與飲食,也需要在醫生的指導與治療下才可成效卓著。因此專家建議:該病患者可適當增加鍛煉時間,改善血糖,從而緩解病情。

增加藥物服用量:糖尿病患者可通過運動,增加新陳代謝,緩解血糖問題,亦可通過飲食療養,緩解病症。但是這些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長期保持,才會有所成效,因此患者就需要調整藥物量,來強制性緩解血糖病症。專家強調:糖尿病患者主要依靠醫生的藥物治療,食療與運動等屬於輔助療法,切勿主次不分,延誤病情。

飲食量少:專家發現患者如果食用少量食物,少吃零食,多吃含糖量少的食物,可以有效緩解病情。若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減輕10%,便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情,因此少吃少食也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

重視小病症:很多患者對於日常感冒、發燒,傷口感染等問題不以為意,其實這是不明智之舉。據專家研究發現:感冒,發燒以及身體感染等症狀,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更多粘液,從而導致血糖攀升。人體都有排毒功能,感冒感染等病毒侵入人體時,人體的排毒系統會自然而然的抵禦病毒入侵,開啟免疫保護。然而人體的排毒系統對於糖尿病患者確是有諸多不利的,因此患者若出現感冒炎症等小病症,也要及時治療,服用相應藥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