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耳炎”——小兒聽力損失的罪魁禍首

全國愛耳日過後, 耳朵的健康問題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 中耳炎作為較為常見的耳科疾病, 給不少人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那麼中耳炎究竟是什麼?會有哪些分類呢?

事實上, 中耳炎是指發生在中耳的炎性疾病。 由於中耳承擔傳導聲音的功能, 所以中耳炎也是引起聽力損害的常見疾病。 中耳炎有多種類型, 常見的有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在兒童中比較常見。 如果兒童出現突發的耳痛, 又有過感冒受涼或者游泳耳朵進水, 那很可能是發生急性中耳炎了。 嚴重的還會有耳朵流膿。 該病常發生於夜間, 患兒往往有劇烈耳痛, 導致難以入睡。 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慌張, 因為耳痛往往在數小時內緩解甚至消失, 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家長應及時帶兒童去醫院就診。 在確診急性中耳炎後, 醫生常會處方滴耳液、滴鼻藥和口服抗生素。

雖然大部分急性中耳炎可以不經藥物治療而自愈, 但少部分急性中耳炎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甚至顱內感染, 如腦膜炎、腦膿腫等。 儘管耳痛可能很快緩解, 然而中耳的炎症可能並沒有消除。 所以應該按醫生要求用藥和複診, 警惕病情發展為慢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大多是急性中耳炎未及時有效治療導致的。 常表現為反復耳流膿和聽力差。 檢查可見鼓膜穿孔。 病情往往在耳朵進水或感冒受涼後復發。 應用滴耳藥和口服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往往可以緩解症狀, 但不能防止復發, 因而需要手術治療。

還有一種慢性中耳炎有膽脂瘤形成, 膽脂瘤具有破壞性,

可以破壞中耳、內耳的骨質, 包括破壞聽小骨而影響聽力, 嚴重時可導致聽力喪失、眩暈和麵癱, 甚至顱內感染, 危及生命, 因而需要儘早手術。 慢性中耳炎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清理中耳內的肉芽和膽脂瘤等病灶, 修補鼓膜。

部分病人的聽骨遭到破壞, 還需要植入人工聽骨。 雖然手術的主要目是解決耳流膿的症狀, 但病人的聽力也可能得以提高。 根據病情, 部分病人需要分期手術, 在流膿問題解決、鼓膜修復後再行人工聽骨植入手術以提高聽力。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非化膿性的炎症。 主要表現為耳悶、堵塞感, 與乘飛機和做高速電梯時的感覺相似。 還會有聽力下降和耳鳴, 但沒有耳流膿的症狀。 較小的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往往不能及時發現,

常在家長發現兒童對呼叫反應遲鈍、看電視開大音量或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到醫院就診才發現。 兒童的分泌性中耳炎常常與急性中耳炎、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和鼻竇炎以及增殖體肥大等有關。 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以自愈, 部分可以導致鼓室粘連、膠耳引起嚴重的傳導性耳聾。

分泌性中耳炎的就診過程中, 常需做聲阻抗檢查來瞭解病情變化。 必要時還需要中耳CT檢查明確診斷和評價病變程度。 成人的單側分泌性中耳炎要排除鼻咽部周圍腫瘤的可能, 如鼻咽癌等。 因而需做間接鼻咽鏡檢查或鼻內窺鏡檢查來瞭解鼻咽部情況。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週期往往較長,

可達數周至數月。 一般三個月以內的分泌性中耳炎仍有較大可能自愈和治癒, 可以保守治療或觀察, 同時治療原發疾病, 如鼻炎、鼻竇炎和增殖體肥大等。 病程超過三個月或治療三個月不愈者需要考慮行鼓膜置管術, 即在鼓膜上放置通氣管, 引流中耳積液, 恢復中耳壓力和聲音傳導功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