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中國人天天打雞血,美國人強調enjoy?

到美國後, 毫無例外, 第一件事就是過語言關。

我大學學的是日語, 英語停留在高中水準。 雖然底子還不錯, 可是要在美國生活、學習, 還是差得很遠。 我記得當時有人向我打招呼:How are you?我在心裡盤旋半天, 應該回答I am good還是I am fine?想了想, 高中英語教科書上是後者, 於是就翻著白眼, 生硬地來了一句:I am fine, and you?後來才知道, 美國人問How are you, 其實是普通的問候, 你可以不用具體回答, 只要微笑或者簡單來句“Good”就可以了。

還有一次去速食店點餐, 說到薯條和番茄醬時, 我想當然來了一個“potato bar”和“tomato sauce”, 服務員懵了, 不知道我要什麼。 連比帶劃半天後, 他才知道我要的是薯條和番茄醬。 後來我才知道, “薯條”的英文是“French fries”, “番茄醬”是“ketchup”, 不禁大樂。

憑著那樣一口蹩腳的英語, 我居然無知無畏地開始讀研究生, 並瞎打誤撞地讀了電腦專業。

enjoy是美國人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態度

一年下來, 我拿了個碩士, 算是在美國有了找工作的敲門磚。

那時美國經濟形勢很好, 工作很好找, 我投了一些簡歷, 最後面試的居然有四五家公司, 他們都想要我。 最後我選擇的是Sybase Inc., 這是一家專門做資料庫的公司, 當時華爾街公司50%的資料庫都是它做的, 在業內挺有名氣。 記得面試那天, 坐在我對面的有5個人, 我緊張得都不太敢看他們。 他們輪流問我各種問題, 除了技術術語, 其他的我都聽不懂。 他們在面試中夾雜著笑話, 彼此會意地大笑, 我只能跟著傻笑。

我後來的部門經理當時也是面試人員之一, 他看我有的問題答不上來, 就微笑著提示我。 他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人, 對生活的態度真的是enjoy。

記得有一次週末加班, 做一個關於accounting的程式設計, 把同事已經編好的程式搬過來重新調試, 還是不行。 正在抓耳撓腮時, 我的經理走過來, 輕輕說了句:Have fun! 當時覺得, 怎麼可能fun呢, 大週末的, 別人去娛樂, 我還在這裡苦哈哈地加班!

在美國呆的時間長了, 你就知道, have fun, enjoy, 是美國人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態度。 比如我的經理, 他週末也加班,

但不為名利, 而是因為自己真的喜歡工作的感覺, 樂在其中。 他冬天就兩件衣服, 一件羽絨服, 一件公司搞活動時發的免費T恤。 每天, 他光著腳丫子, 把桌子推到角落, 埋頭程式設計。 但門一天都敞開著, 我們隨時可以進去找他。 他因為埋頭技術, 對行政管理不太上心, 後來被降職了, 他也不以為然, 照樣enjoy自己的程式設計工作。

這是美國教育的一個結果。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的理論, 人最好的精神狀態就是忘我。

裁員失業是美國生活常態

在公司度過一年比較平靜的時光後, 從2001年開始, 隨著美國整體經濟形勢下滑, 公司也開始裁員了。 在美國呆的時間長了, 你就會知道裁員、失業、再就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當時上班沒幾年,

而且是從國內來的, 覺得失業是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心裡特別有負擔。

我所在的部門花了好幾百萬美元投資開發產品, 但連續幾年都沒賣出去,公司承受不了巨額成本, 開始裁員了。 每天早上上班時, 每個人都悄無聲息地溜到自己的格子間, 悶頭工作, 沒有人開燈。 下班時分, 大家又悄無聲息離開。 辦公室彌漫著一股壓抑、沉重的氣氛。

我當時心理壓力也很大, 作為在國內過關斬將的天之驕子, 到美國來, 飯碗都保不住, 多丟人哪!

當時, 我們夫妻倆在美國還沒立穩腳跟, 我先生還在讀書, 經濟狀況不算太好, 如果我失業了, 家裡情況就比較糟糕。 而且, 我在國內的工作還算不錯, 如果在美國失業了, 心理落差該有多大呀!

幸運的是, 我被留下來了。而我部門三分之一人員都被裁了。一個女同事生完孩子,剛回來上班就被裁了。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我技術水準低,拿的薪水低,公司覺得裁我也沒太大意義,所以就把我留下了。

受訪者本人

裁員這種事情,在國內很少見,只要你工作還過得去,飯碗一般都能保得住,相對穩定,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有被解雇的顧慮。但在美國就不一樣了,裁員和失業是一種常態,你隨時都要做好思想準備,特別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

所以在美國生活,你要有一顆堅韌、寬闊的心,一種隨時迎接變化的心態,既可以享受人生巔峰,也可以承受人生低谷。無論人生有什麼起伏,你都要懷著一種enjoy的心態,這樣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應該培養他們面對挫折時的良好心態,可以承受失敗。有一顆學習、開放的心,不要背負別人的期待,為別人活,而應該為自己活。

美式教育: 獨立思考最重要

可以說,在大女兒出生前,我都在忙著工作,拼命學技術,拼命想辦法提高英文,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感悟。真正的思考應該始自女兒四五歲時。那時她個性初顯,非常倔強,嘴巴不饒人,我看她很不順眼,心裡挺糾結的。記得她當時迷上了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天天像個女王似的哼唱:No one saying, “Do this”, No one saying, “Stop that”, Free to run around all day,Free to do it all my way。

在她心裡,她就是她,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她跟我的衝突也頻頻發生,我開始通過看書尋找答案,慢慢才知道,每個孩子來到世上,上天就給她設好了密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在乎別人評價,有的活得很自我,這只是個性差異,而不好說有好壞之分,只能順勢引導。你想想,女兒出生在美國,和我有著文化、時代的雙重差異,她不可能活在我的價值觀裡。她有自己的個性,這不是什麼壞事。

由此反觀我自己。 我小時候生活在鎮上,成績非常好。班上有個來自農村的同學,衣服破破爛爛的,成績也不好,但他經常會向大家顯示父母如何如何愛他,一臉幸福。每次一看到他那個樣子,我就質疑:你成績那麼不好,父母怎麼可能愛你?當時的我,無形中就覺得,只有成績好父母才愛你。愛是有條件的。所以小時候的我,一心撲在學習上,什麼早戀呀蹺課呀,想都沒想過。

回頭想想,生活在中國那個時代和環境,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太在乎別人評價了,習慣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獲得自我認知。我們這一代人也有夢想,但被現實綁架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比如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個老師,但因為成績比較好,覺得考師範太虧了,因為當時老師社會地位不算太高,於是我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如果在美國,孩子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家長也會鼓勵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有兩個女兒,我對她們的教育是比較美式的,如尊重她們個性的發展,注重品格教育等。我不是特別在乎她們掌握多少“技”,比如鋼琴過幾級、會唱幾首歌,而是關注她們性格和品格的發展,比如是否有勇氣和毅力去選擇並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否有一顆愛別人的心,是否有勇氣在別人都說“yes”的時候說“no”,是否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是否善於跟和你性格不同的人交流……我覺得,這些遠比你會彈幾個曲子、獲過幾次獎有意義得多,它決定你將來能走多遠。

去年夏天,我把7歲的女兒送到一個野外寄宿夏令營,那裡遠離市區,環境比較艱苦。在那裡,她要學會和周圍的小朋友相處,要學會處理很多問題,要學會獨立生活,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和鍛煉。

夏令營

回家後,她瘦了一圈,也黑了很多,我媽媽心疼得不行,怨我太狠心,瞎折騰孩子。我們這代人,特別又是在美國,和父母那一輩教育孩子的理念完全不一樣。他們喜歡安排我們的生活,覺得這樣才妥帖,才是可以看見的幸福。但是到我們孩子這一代就不一樣了,世界日新月異,她們本身又很有個性,技術的發展使個性的發揮更具有可能性,她們可以選擇更豐富的生活,我們根本無法安排她們的生活,所能做的就是讓她們儘早獨立生活,獨立思想,自信地面對這個世界。

如果留在國內,我掙的錢可能比現在多,有可比較的可看見的幸福,比如房子、車子,但是生活經歷絕對沒有現在豐富。在國內,一個中國人或者一百個中國人,生活方式、人生追求、思維方式基本是雷同的,但美國就不一樣了,它是多元化的移民國家,一百個人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生活、文化、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和他們相處,可以開闊我的視野,豐富我的閱歷,啟迪我的思維。

就這點來說,我真的特別喜歡美國。

我被留下來了。而我部門三分之一人員都被裁了。一個女同事生完孩子,剛回來上班就被裁了。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我技術水準低,拿的薪水低,公司覺得裁我也沒太大意義,所以就把我留下了。

受訪者本人

裁員這種事情,在國內很少見,只要你工作還過得去,飯碗一般都能保得住,相對穩定,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有被解雇的顧慮。但在美國就不一樣了,裁員和失業是一種常態,你隨時都要做好思想準備,特別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

所以在美國生活,你要有一顆堅韌、寬闊的心,一種隨時迎接變化的心態,既可以享受人生巔峰,也可以承受人生低谷。無論人生有什麼起伏,你都要懷著一種enjoy的心態,這樣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應該培養他們面對挫折時的良好心態,可以承受失敗。有一顆學習、開放的心,不要背負別人的期待,為別人活,而應該為自己活。

美式教育: 獨立思考最重要

可以說,在大女兒出生前,我都在忙著工作,拼命學技術,拼命想辦法提高英文,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感悟。真正的思考應該始自女兒四五歲時。那時她個性初顯,非常倔強,嘴巴不饒人,我看她很不順眼,心裡挺糾結的。記得她當時迷上了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天天像個女王似的哼唱:No one saying, “Do this”, No one saying, “Stop that”, Free to run around all day,Free to do it all my way。

在她心裡,她就是她,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她跟我的衝突也頻頻發生,我開始通過看書尋找答案,慢慢才知道,每個孩子來到世上,上天就給她設好了密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在乎別人評價,有的活得很自我,這只是個性差異,而不好說有好壞之分,只能順勢引導。你想想,女兒出生在美國,和我有著文化、時代的雙重差異,她不可能活在我的價值觀裡。她有自己的個性,這不是什麼壞事。

由此反觀我自己。 我小時候生活在鎮上,成績非常好。班上有個來自農村的同學,衣服破破爛爛的,成績也不好,但他經常會向大家顯示父母如何如何愛他,一臉幸福。每次一看到他那個樣子,我就質疑:你成績那麼不好,父母怎麼可能愛你?當時的我,無形中就覺得,只有成績好父母才愛你。愛是有條件的。所以小時候的我,一心撲在學習上,什麼早戀呀蹺課呀,想都沒想過。

回頭想想,生活在中國那個時代和環境,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太在乎別人評價了,習慣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獲得自我認知。我們這一代人也有夢想,但被現實綁架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比如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個老師,但因為成績比較好,覺得考師範太虧了,因為當時老師社會地位不算太高,於是我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如果在美國,孩子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家長也會鼓勵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有兩個女兒,我對她們的教育是比較美式的,如尊重她們個性的發展,注重品格教育等。我不是特別在乎她們掌握多少“技”,比如鋼琴過幾級、會唱幾首歌,而是關注她們性格和品格的發展,比如是否有勇氣和毅力去選擇並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否有一顆愛別人的心,是否有勇氣在別人都說“yes”的時候說“no”,是否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是否善於跟和你性格不同的人交流……我覺得,這些遠比你會彈幾個曲子、獲過幾次獎有意義得多,它決定你將來能走多遠。

去年夏天,我把7歲的女兒送到一個野外寄宿夏令營,那裡遠離市區,環境比較艱苦。在那裡,她要學會和周圍的小朋友相處,要學會處理很多問題,要學會獨立生活,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和鍛煉。

夏令營

回家後,她瘦了一圈,也黑了很多,我媽媽心疼得不行,怨我太狠心,瞎折騰孩子。我們這代人,特別又是在美國,和父母那一輩教育孩子的理念完全不一樣。他們喜歡安排我們的生活,覺得這樣才妥帖,才是可以看見的幸福。但是到我們孩子這一代就不一樣了,世界日新月異,她們本身又很有個性,技術的發展使個性的發揮更具有可能性,她們可以選擇更豐富的生活,我們根本無法安排她們的生活,所能做的就是讓她們儘早獨立生活,獨立思想,自信地面對這個世界。

如果留在國內,我掙的錢可能比現在多,有可比較的可看見的幸福,比如房子、車子,但是生活經歷絕對沒有現在豐富。在國內,一個中國人或者一百個中國人,生活方式、人生追求、思維方式基本是雷同的,但美國就不一樣了,它是多元化的移民國家,一百個人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生活、文化、思維方式都不一樣,和他們相處,可以開闊我的視野,豐富我的閱歷,啟迪我的思維。

就這點來說,我真的特別喜歡美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