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益思」資訊時代 更需自己的思考

年輕人青睞新的網路閱讀方式, 應當完全理解和支持。 但是在肯定的同時, 我們不能回避諸如碎片化、淺薄、專注力喪失等新問題。

我們的記憶力似乎越來越依賴互聯網, 我稱之為“百度依賴症”。 現在大學生、研究生寫論文大都依靠網路獲取資訊, 確實方便, 不用像過去那樣辛苦地收集資料資料了。 很多人因此形成習慣, 要找什麼問題、線索、資料, 不假思索就打開“百度”。 這種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行為, 並不利於學習能力的提升, 反而可能造成 “偷懶”的慣性。 拿人文學科來說, 接觸研究物件, 摸索和熟悉研究途徑, 這過程必然有許多感性的體認, 是非常重要的積累。 如果沒有這個過程, 過多依賴網上的材料, 會形成碎片式、拼貼式思維, 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沒有感覺的。

資訊過量、資訊爆炸, 也讓我們越發焦慮。 總是來不及過濾、處理的資訊流就如同大海波濤一樣不斷叢集、翻滾、衝擊人們,

很多人離開手機就六神無主, 有學者調查, 普通人每天看手機150次以上, 潛意識中生怕錯過某些資訊。

林語堂說, “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 較通達, 不固陋, 不偏執”。 資訊時代, 在充分利用好網路的同時, 要防止被平庸的網路閱讀所裹挾。 要讓自己儘量超越浮躁的環境, 養成讀書的良性生活方式。

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浮躁雜亂的資訊環境, 有定力, 堅守一點理想主義, 讓讀書成為一塊“自留地”。 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 把讀書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只是為了考試等功利的目的而讀書, 而是有比較自由超脫的閱讀, 在讀書並接觸人類精神智慧精華的過程中, 去發現生活、體驗世界, 讓自己眼界開闊, 思維活躍, 就能相對超越庸常的生活。

作者系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