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林牧漁第一股,支撐千億市值的溫氏模式揭秘

2015年11月2日, 溫氏股份(300498)通過吸並大華農在深交所上市, 當日市值超過2,000億元, 成為農林牧漁板塊最高市值公司, 把新希望、大北農、牧原、雛鷹遠遠甩在身後。

一時間, 溫氏集團、溫氏模式名聲大噪。

溫氏模式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單從「公司+農戶」幾個字似難窺其堂奧。

溫氏溫鵬程很少露面, 相比新希望劉永好、大北農邵根夥, 其可謂深得廣東人「悶聲發大財」精髓, 行業外人知之者甚少。 「溫氏模式」的公司權威解讀, 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作為非著名鍵盤俠, 筆者來揭揭「溫氏模式」的底。 筆者希望借助溫氏這一案例, 來客觀地分析「公司+農戶」模式、訂單農業的可行性、利與弊。 既不人云亦云, 也不亂唱反調。

●●●

1

上市當天, 在敲鐘儀式致辭前, 溫鵬程一定會想到, 他父親溫北英帶領七戶八人創辦「簕竹雞場」的那一年, 1983。

上世紀八十年代, 百廢俱興, 百業待興, 祖國大地「萬象更新, 真力彌滿」。 1983年, 浙江人魯冠球以價值2萬元的苗木做抵押, 承包了由他一手經營起來的鄉鎮企業-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安徽人年廣久創辦的「傻子瓜子」名聞全國, 總設計師親自點名, 以示鼓勵發展私營經濟。

而在廣東雲浮新興縣, 一個叫溫北英的中年人辦理了停薪留職, 帶領八個人篳路藍縷, 開啟了溫氏集團創業征程。 三十多年過去, 溫氏從一個養雞場發展成為畜牧全產業鏈龍頭企業。

梳理溫氏發展脈絡, 有幾個重要時間節點。

1986年, 欖根鄉何風林成為簕竹雞場的第一個合作養戶。

1987年, 自繁自育的養雞模式,

逐漸轉型為委託飼養。

1989年, 「公司+農戶」模式初具雛形。

這時期的「溫氏」, 就像個初生雛雞, 羽翼未豐, 但筋骨已具。

1990年, 發行1萬張內部職工股票, 面值100元。 這種全員持股模式, 充分體現了「齊創共用」理念, 不過也為後來上市設置了障礙。

1994年, 溫北英去世, 溫鵬程成為公司負責人。

2007年, 集團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

2011年, 大華農在深圳創業板上市。

2013年, 上市肉豬超過1,000萬頭。

2015年, 溫氏股份整體上市, 並被調入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深證100等指數樣本股。

截止到2016年底, 溫氏股份總銷售收入594億元, 淨利潤超100億元, 上市肉豬1700萬頭, 肉雞8.2億隻, 為全國最大的肉豬、肉雞養殖企業。

●●●

2

關於溫氏成功之道, 畜牧行業、商學院學者、媒體都在不斷梳理、分析、總結, 業界普遍認為, 「公司+農戶(家庭農場)」委託代養模式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溫氏股份2016年度財務報告中是這樣闡述的:

公司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產業分工合作模式的主要特點為: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將養殖產業鏈中的雞、豬品種繁育、種苗生產、飼料生產、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產品銷售等環節進行產業整合,由公司與農戶(或家庭農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其中,公司負責雞、豬品種繁育、種苗生產、飼料生產、疫病防治、產品銷售等環節的管理及配套體系的建立,並向農戶(或家庭農場)提供商品肉雞和商品肉豬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的飼養技術指導;

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負責商品肉雞和商品肉豬的飼養管理環節。公司根據與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簽訂的委託養殖合同回收商品肉雞和商品肉豬進行統一銷售,並在完成銷售後,與合作農戶進行結算。

簡單來說,農戶出場地,負責養殖,公司提供苗種、防疫、飼料、技術服務,並保價價收購。

我們先看看該模式的優勢。

對中小養殖戶具有吸引力。中小型養殖戶、農場,通過加盟溫氏體系,能減少投入成本,並不受養殖週期影響,市場風險由溫氏承擔。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溫氏標準體系,降低料肉比、提高出欄數量。

根據2016年財報,溫氏支出肉豬委託養殖費用44.6億元,肉豬養殖戶2.22萬戶,戶均收入20萬元。上市肉豬1713萬頭,每頭豬養殖費260元。若養殖500頭,年收入可達13萬元。

當然,這些都是毛利,養殖戶的淨利潤水準,後面會分析。

有利溫氏快速擴張規模,減少投入。反觀自繁自養模式的河北牧原,年出欄肉豬不到200萬頭,與溫氏差了一個數量級。

溫氏委託飼養模式,可大大降低固定資產投入成本(由農戶建場地)。養殖所需的仔豬、雞苗、防疫藥、飼料,大部分由溫氏自有企業提供,無須在農資上佔用過多資金。

峰瑞資本研究報告中指出:養殖作為強週期性行業,中小散戶「賺一年,虧兩年,整個週期不掙錢」是常態。而規模化龍頭企業,可把綜合養殖成本控制在週期價格最低值以下,從而穿越行業週期(如肉豬市場最低價12元/公斤,散戶養殖成本在12.5元以上,怎麼樣都虧錢。龍頭企業通過優化PSY、料肉比,把成本降低到11.5元,仍然能掙錢)。

●●●

3

溫氏模式,溫氏不是首倡者,但將其發揚光大。若該模式果真百利而無一弊,農業公司肯定會紛紛效仿。

事實上,溫氏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品質不好控制。溫氏現有6萬戶合作農戶(家庭農場),每戶養殖技術、管理水準、合作意識不同,如何防止抗生素濫用等現象?

有專家說:「管理上的鴻溝,用科技可以填平」,但我想說,人性上的趨利本質,技術只能約束,無法真正監督。這也是牧原股份一直以自繁自養為主的原因。

養戶利益得不到保證。養戶的收入,等於溫氏收購價減去飼料、苗種等費用。保價收購,雖然能讓養戶「旱澇保收」,但在市場行情較好時,養戶並無議價權,做到「隨行就市」,以充分共用行情紅利。同時,苗種、飼料等農資,價格由溫氏來定,養戶只能被動接受。

此外,農資雖可掛賬,但最後結算時,溫氏是要收取資金占用費的。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費用,實際上農戶淨利潤水準並不高。這也是不少農戶棄養的根本原因。

拖欠帳款這種現象,在宣導「齊創共用」文化的溫氏,也還是存在的。

還有,農戶是要交保證金的。這種「預收款」商業模式,你們懂的。

合作農戶相對弱勢,掣肘較多。加入溫氏代養體系,就要接受溫氏制定的各項條款。這本無可厚非,但合同契約對農戶約束太多,不乏霸王條款,略失公平。

溫氏模式對中大型農戶(農場)無太大吸引力,原因正在於此。溫氏的悖論就在於:幫助農戶提高技術、擴大規模,農戶羽翼豐滿後就會甩開溫氏;若為了控制農戶,不幫助農戶提高競爭力,則將反受其累。

於是,溫氏模式在全國的擴張,就像割韭菜,隔了一茬再換下一茬。媒體驚歎於其模式之魔力,當地政府滿足於產業規模之提升,而休戚與共的養戶,對該模式的合理質疑,對合作的正當訴求,則淹沒于網路海洋的各個角落,無人關心。

其他問題。如養殖排汙處理、技術人員的專業度等。限於篇幅,不一一展開。

溫氏管理層並非不知模式之弊端,多年前,就曾委託某高校進行專項課題研究,也提出了「農戶效率效益倍增計畫」,至於實際情況如何,合作農戶最清楚。

●●●

4

武斷一點,可以這麼說:溫氏的養殖利潤,來自「與農戶爭利」的零和博弈多,來自「帕累托改進」使各方利益均沾少。

這也是「公司+農戶」模式中邁不過去的坎。處於強勢、主導地位的公司,特別是龍頭企業,對上游有採購議價權,對下游有定價權,對合作夥伴(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有價值分配權。我能讓你接受只賺一毛錢的合作,為什麼讓你賺五毛?

極端情況下,農戶與公司,不是共生共榮、唇齒相依,而是動輒得咎、仰人鼻息、寄人籬下。

要想取得長足發展,農戶唯有修煉內功,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在合作中的話語權。只有這樣,農戶才可以要麼獨立闖市場,要麼仍以「公司+農戶」模式發展,但合作地位已變得平等、均等。

要改變農戶在合作、市場中的地位,建立發揮實效的組織(協會、聯盟、合作社)是關鍵。

這種組織,名稱無所謂,關鍵是能把中小型農戶、家庭農場真正聯合起來,由組織來統一安排生產、提供服務,並與合作方談判,實現農產品適銷對路、質優價高。

那麼,問題來了。咱們工人階級的工會啥時候建到所有外企了,農民兄弟建立合作組織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 The End -

溫氏股份2016年度財務報告中是這樣闡述的:

公司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產業分工合作模式的主要特點為: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將養殖產業鏈中的雞、豬品種繁育、種苗生產、飼料生產、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產品銷售等環節進行產業整合,由公司與農戶(或家庭農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其中,公司負責雞、豬品種繁育、種苗生產、飼料生產、疫病防治、產品銷售等環節的管理及配套體系的建立,並向農戶(或家庭農場)提供商品肉雞和商品肉豬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的飼養技術指導;

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負責商品肉雞和商品肉豬的飼養管理環節。公司根據與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簽訂的委託養殖合同回收商品肉雞和商品肉豬進行統一銷售,並在完成銷售後,與合作農戶進行結算。

簡單來說,農戶出場地,負責養殖,公司提供苗種、防疫、飼料、技術服務,並保價價收購。

我們先看看該模式的優勢。

對中小養殖戶具有吸引力。中小型養殖戶、農場,通過加盟溫氏體系,能減少投入成本,並不受養殖週期影響,市場風險由溫氏承擔。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溫氏標準體系,降低料肉比、提高出欄數量。

根據2016年財報,溫氏支出肉豬委託養殖費用44.6億元,肉豬養殖戶2.22萬戶,戶均收入20萬元。上市肉豬1713萬頭,每頭豬養殖費260元。若養殖500頭,年收入可達13萬元。

當然,這些都是毛利,養殖戶的淨利潤水準,後面會分析。

有利溫氏快速擴張規模,減少投入。反觀自繁自養模式的河北牧原,年出欄肉豬不到200萬頭,與溫氏差了一個數量級。

溫氏委託飼養模式,可大大降低固定資產投入成本(由農戶建場地)。養殖所需的仔豬、雞苗、防疫藥、飼料,大部分由溫氏自有企業提供,無須在農資上佔用過多資金。

峰瑞資本研究報告中指出:養殖作為強週期性行業,中小散戶「賺一年,虧兩年,整個週期不掙錢」是常態。而規模化龍頭企業,可把綜合養殖成本控制在週期價格最低值以下,從而穿越行業週期(如肉豬市場最低價12元/公斤,散戶養殖成本在12.5元以上,怎麼樣都虧錢。龍頭企業通過優化PSY、料肉比,把成本降低到11.5元,仍然能掙錢)。

●●●

3

溫氏模式,溫氏不是首倡者,但將其發揚光大。若該模式果真百利而無一弊,農業公司肯定會紛紛效仿。

事實上,溫氏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品質不好控制。溫氏現有6萬戶合作農戶(家庭農場),每戶養殖技術、管理水準、合作意識不同,如何防止抗生素濫用等現象?

有專家說:「管理上的鴻溝,用科技可以填平」,但我想說,人性上的趨利本質,技術只能約束,無法真正監督。這也是牧原股份一直以自繁自養為主的原因。

養戶利益得不到保證。養戶的收入,等於溫氏收購價減去飼料、苗種等費用。保價收購,雖然能讓養戶「旱澇保收」,但在市場行情較好時,養戶並無議價權,做到「隨行就市」,以充分共用行情紅利。同時,苗種、飼料等農資,價格由溫氏來定,養戶只能被動接受。

此外,農資雖可掛賬,但最後結算時,溫氏是要收取資金占用費的。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費用,實際上農戶淨利潤水準並不高。這也是不少農戶棄養的根本原因。

拖欠帳款這種現象,在宣導「齊創共用」文化的溫氏,也還是存在的。

還有,農戶是要交保證金的。這種「預收款」商業模式,你們懂的。

合作農戶相對弱勢,掣肘較多。加入溫氏代養體系,就要接受溫氏制定的各項條款。這本無可厚非,但合同契約對農戶約束太多,不乏霸王條款,略失公平。

溫氏模式對中大型農戶(農場)無太大吸引力,原因正在於此。溫氏的悖論就在於:幫助農戶提高技術、擴大規模,農戶羽翼豐滿後就會甩開溫氏;若為了控制農戶,不幫助農戶提高競爭力,則將反受其累。

於是,溫氏模式在全國的擴張,就像割韭菜,隔了一茬再換下一茬。媒體驚歎於其模式之魔力,當地政府滿足於產業規模之提升,而休戚與共的養戶,對該模式的合理質疑,對合作的正當訴求,則淹沒于網路海洋的各個角落,無人關心。

其他問題。如養殖排汙處理、技術人員的專業度等。限於篇幅,不一一展開。

溫氏管理層並非不知模式之弊端,多年前,就曾委託某高校進行專項課題研究,也提出了「農戶效率效益倍增計畫」,至於實際情況如何,合作農戶最清楚。

●●●

4

武斷一點,可以這麼說:溫氏的養殖利潤,來自「與農戶爭利」的零和博弈多,來自「帕累托改進」使各方利益均沾少。

這也是「公司+農戶」模式中邁不過去的坎。處於強勢、主導地位的公司,特別是龍頭企業,對上游有採購議價權,對下游有定價權,對合作夥伴(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有價值分配權。我能讓你接受只賺一毛錢的合作,為什麼讓你賺五毛?

極端情況下,農戶與公司,不是共生共榮、唇齒相依,而是動輒得咎、仰人鼻息、寄人籬下。

要想取得長足發展,農戶唯有修煉內功,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在合作中的話語權。只有這樣,農戶才可以要麼獨立闖市場,要麼仍以「公司+農戶」模式發展,但合作地位已變得平等、均等。

要改變農戶在合作、市場中的地位,建立發揮實效的組織(協會、聯盟、合作社)是關鍵。

這種組織,名稱無所謂,關鍵是能把中小型農戶、家庭農場真正聯合起來,由組織來統一安排生產、提供服務,並與合作方談判,實現農產品適銷對路、質優價高。

那麼,問題來了。咱們工人階級的工會啥時候建到所有外企了,農民兄弟建立合作組織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 The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