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上海中小學如何普及傳統文化:茶藝課程、紮染工坊……

二師附小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展示《小茶葉之旅》。 教委供圖

上海二師附小開設茶藝課程、中原路小學建立兒童紮染工坊、靜安區第一中學小學開設《梨園文化》課程……這些別出心裁的課程紛紛走進學生課堂。

“上海的教育系統包括學校, 在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方面, 實際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今年詩詞大會中的重要選手, 有好幾位出現在上海。 ” 華師大古籍研究員方笑一說。

其實, 早在2014年上海教育主管部門就開始注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在中小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校本課程實踐探索。

二師附小傳統文化校本課程:七彩武林風。 教委供圖

多學科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3月20日, 上海市“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實踐”項目成果發佈會暨論壇活動在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舉行。

在項目成果發佈會現場, 上海二師附小的學生們進行了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茶藝、書法、誦讀、舞蹈的組合式表演《小茶葉之旅》。

二師附小的校長蒯峰梅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 二師附小積極鼓勵教師開發各種校本課程, 茶藝課程是其中的一個重點, 學校還特地建設了面積遠超出普通教室大小的茶室,

“通過習得茶禮, 我們希望傳統文化滲透進孩子的內心, 在他們心裡生根發芽。 ”

同時, 上海市中原路小學校長錢文靜介紹, 中原路小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 是從課程文化建設著手, 以傳統手工藝紮染作為切入口。

經過近十年的課程建設之後, 中原路小學積累了很多的課程資源, 比如校本教材和相應的教學課件;校園內還建立了一個兒童紮染創意工坊。 由此, 成熟的紮染課程成了楊浦區域學校共用課程, 也成為中原路小學傳統文化建設的龍頭。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獲悉, 早在2014年, 上海市教委就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網路調研, 調研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形式應多樣化, 滿足“活動化”“生活化”和“非功利化”的訴求;同時,

調研物件還普遍期待傳統文化教育的獨立課程和優質教材。

循著調研報告的思路, 上海市中小學開展學校課程建設研究, 如今在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實施方面碩果累累。 比如, 浦東張江高科實驗小學開設《中草藥探究》課程, 閔行區七寶第三中學開設《七寶皮影我探究》課程, 靜安區第一中學小學開設《梨園文化》課程……

中原路小學紮染校本課程展示《染韻》。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圖

傳統文化學習應“從娃娃抓起”

《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喚醒了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然而也有人質疑, 這種 “詩詞熱”是不是曇花一現?

對此,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方笑一認為, 傳統文化熱潮能持續多久, 有賴於教育工作者、傳統文化研究者的有力推動。 如果能以民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做一些好的推動、普及工作, 傳統文化的熱潮就能夠在民眾之間持續下去。

“上海的教育系統包括學校, 在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方面, 實際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今年詩詞大會中的重要選手, 有好幾位出現在上海。”方笑一說,現在很多中小學自編的校本教材,在內容上比較豐富也比較親民,實際上已經走出了學校,購買它們的普通讀者有很多。

在傳統文化的教育方面,對於古詩詞的學習,方笑一有一個鮮明的態度——“從娃娃抓起”,要趁孩子記憶力好的時候,把優秀的古詩詞先背下來。

“學習古詩詞不是為了考試,是一輩子的事情。” 方笑一認為,雖然高考中古詩詞占比有限,但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應抱有如此功利的態度。孩子需要從小鍛煉和培養人格修養,學習古詩詞,能夠讓孩子與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那些靈魂相溝通。

有好幾位出現在上海。”方笑一說,現在很多中小學自編的校本教材,在內容上比較豐富也比較親民,實際上已經走出了學校,購買它們的普通讀者有很多。

在傳統文化的教育方面,對於古詩詞的學習,方笑一有一個鮮明的態度——“從娃娃抓起”,要趁孩子記憶力好的時候,把優秀的古詩詞先背下來。

“學習古詩詞不是為了考試,是一輩子的事情。” 方笑一認為,雖然高考中古詩詞占比有限,但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應抱有如此功利的態度。孩子需要從小鍛煉和培養人格修養,學習古詩詞,能夠讓孩子與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那些靈魂相溝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