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天嶽幕阜山下44年前鬥洪魔親歷記

天嶽幕阜山, 為湘鄂贛三省交界之綠色明珠。 海拔1596米, 山雄林秀、雨水充沛。 山頂古泉"白龜沸沙池", 常年噴湧不窮, 為大自然之奇觀!是汨羅江最遠的源頭。 它環繞群峰直下, 時而飛瀑如紗, 時而婉轉平淌, 源清流潔, 濤聲依舊。 因地勢北高南低, 急湍怒瀉後而舒緩穿流, 環繞伏羲陵, 流經露江、螺形兩山, 將古鎮一分為二, 波光粼粼, 平緩向南流淌。 正是這一江清泉向南流, 二十五裡水不響, 詮釋了天嶽幕阜山下平江縣與南江鎮的地名由來。 這就是湘北邊陲的母親河--天嶽幕阜山下南江河。

天嶽幕阜山下南江河有其特定的名字,

謂之"昌水", 寓九曲迴環, 繁榮昌盛之意。 亙古以來, 她以慈祥的胸懷, 毫不吝惜用乳汁哺育著一代代的古鎮人, 袒護著人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因民風淳樸,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似乎自古相安無事。

其實不然, 大自然也有其特定性格。

喜怒哀樂, 乃人之常情, 亦乃大自然之常情。 天岳幕阜山下南江鎮自明建鎮以來, 歷經五百餘年, 因地處要衝, 曆為兵家商賈必爭之地。 東西兩岸欲設通途, 故橋必擔此重任。 依賴當局者也好, 舉民間之力也罷, 橋是幾修幾毀, 幾毀幾修, 被這易漲易退的山溪水折騰了好幾個世紀。 橋也成了舉足輕重的地標性建築。 於是, “南江橋”也成了當然的地名, 成為了古鎮的永久性符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 母親河發過一次大怒, 幾乎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幾百年的古鎮頃刻之間成了一片廢墟, 但天嶽幕阜山下南江橋卻巍然不動,

毫髮無損。 這是我所親歷的一次最為驚心動魄的"洪水黏天"的現實典故。

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仲夏。 天氣比往年顯得炎熱許多, 幾天連綿的大雨, 把山野洗刷成一片翠綠, 山塘、水庫已被灌得盆滿缽滿。 農田除剩幾根彎曲的田埂外, 已是一片澤國, 遠遠望去, 有一種"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意。

儘管已是農曆五月下旬, 端午節已過去近半月之久, 因時值節屆, 人們還是習慣叫它"端陽大水"。 天岳幕阜山下南江人有個傳統習慣, 每逢漲水, 男女老少總是不約而同湧向江邊, 目睹洪水的壯觀場景, 感受大自然魔力的神奇。 認為親眼看到了端陽大水, 能沖刷災禍, 曠心怡神, 本年就能財運亨通, 清吉平安。

連日的磅礴大雨, 使主河道的水急速上漲, 水面離橋拱頂端已不足一米。 頂著各種雨具, 站在橋上及兩岸圍觀大水的民眾三五成群, 指手劃腳, 人們的驚呼聲夾雜著浪花的撞擊聲此起彼伏。 憂心忡忡, 忐忑不安的心情寫在了人們的臉上, 這山區古鎮前途未蔔!

幾天來的降雨時大時小,但幾乎沒有停過。空氣濕度很高,濕熱如浴桑拿,令人窒息。大雨、漲水、濕熱成了人們日常用語的關鍵字。

六月二十三日下午四點多,奇跡出現了,大雨驟停,西邊天空現出了一片蔚藍,久違的陽光灑滿了古鎮大地,人們憂鬱、疲憊的心情暫時得到了緩解。個多小時後,隨著太陽西沉,陽光由黃白色漸漸變成了橙紅色,毫無遮掩地照射在東邊的天嶽幕阜山麓上。幾幅白裡透紅的瀑布在餘暉下熠熠發光。好像一幅並不虛幻的"海市蜃樓"展現在人們眼前。

傍晚六點多,橙紅色的太陽將還未來得及散去的大片雨雲照射成了火燒雲,然後折射映紅了整片大地。人們滿臉通紅,雖似有喜慶之感,但對這奇特怪異的天象深感不安和驚愕! 一種不祥之兆隨之襲上心來。

深夜,少有的寂靜,滿天晶瑩的星斗不知什麼時候又悄悄躲進了雲層。忽然,一聲炸雷,將古鎮從睡夢中驚醒,由此,第二輪大雨揭開了序幕。對多數人而言,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當時的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鬧市區主要集中在下街頭(即現在的南街老文昌閣一帶),因是計劃經濟年代,幾乎沒有私營業。說是鬧市,不過是由天嶽幕阜山下南江供銷社統一經營的幾間南雜百貨布疋等門市部。由於連續暴雨,店鋪存在隨時垮塌的危險。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幾輛嗄斯汽車按著長鳴的喇叭駛進了下街頭,這是供銷社前來搶救貨物的車輛。由於地勢較為低窪,街道積水已尺餘深。飛馳的汽車將水浪潑向兩旁鋪房,使本被積水浸泡多日,泥磚構造的普通民居雪上加霜,加速了倒塌的危險。

中午時分,雨還在下,水還在漲。位於文昌閣正對面的百貨門市部後屋,經受不住長時間浸泡,轟的一聲,打響了房屋倒塌的第一炮。這一聲巨響,敲響了人們避險的警鐘。街上的嘈雜聲越來越大,危險迫在眉捷,家家戶戶開始搶救生活用品,搬運家雜。

在慌亂逃生中,還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鬧劇:由於連日暴雨,山塘水庫已是漲滿則溢。為防止潰堤帶來的惡果,天嶽幕阜山下南江區文革領導小組(文革時區公所的領導機構)派出基幹民兵日夜蹲守,以防萬一。天岳幕阜山下南江鎮城區上游最大的水庫要數太保寺水庫,距市鎮約四公里,蓄水量為160萬立方米。一旦崩潰,城區將"水淹金山寺"全城覆沒。因此,父母官們不可懈怠,以重兵把守。派基幹民兵二十余名,備鳥銃九條,在四公里距離中設"烽火臺"五處,除太保寺水庫四人兩條鳥銃外,其餘每隔一千米設崗哨一處,均是兩人兩銃,日夜輪流值守。如若潰堤,水庫值守民兵必須在第一時間向天上鳴銃兩響報警,再逐級傳至蹲守在天嶽幕阜山下南江大橋上的值守民兵,以告知民眾向兩邊高地緊急逃生。此消息以口傳形式在民眾中傳播開來。

二十四日下午三點多,蹲守在鳳橋羅堂裡二級崗哨的民兵忽然聽到太保寺方向傳來一聲清脆的銃聲,知道大事不好,緊張中不分青紅皂白,舉銃向天鳴銃兩響。緊接著,露江山崗哨,雷家灣崗哨也按命令鳴銃兩響。值守在天嶽幕阜山下南江大橋上的是區武裝部彭副部長帶領的幾名基幹民兵。接警後,彭部長隨即抽出隨身帶的駁殼槍,朝天連放三槍,並大聲呼喊:太保寺水庫已穿堤,趕快向兩岸高處逃生…,接著又向高空點射三槍。頓時,腳步聲夾雜著哭喊聲亂作一團,半個小時後,橋上除剩幾個值守的民兵和幾個膽大的男子外,其餘民眾均已疏散逃生。又過了半個時辰,大水雖然還在慢慢上漲,但並未見到“滾箒墊樣的洪峰"。橋面街頭隨處可見被遺棄的破傘斗笠與甩落的鞋子,甚至還發現幾處血跡,這是有人在狂奔時甩倒碰傷的印記。

原來這是一場虛驚。事發原委是這樣的: 當時,有一位值守在太保寺水庫的基幹民兵發現水庫水位還在不斷上漲,被浸泡的山體也時有垮塌,感覺責任重大,造成心理極度緊張。他在登上一處高地尋查險情時,不慎腳下一滑,無意中扣動了鳥銃扳機走火。下一崗哨在緊張中也沒辯明是幾響,就朝天兩銃,以至造成這“烽火戲諸侯"的一幕。

這場惡作劇把市民們弄得雲裡霧裡,人們拖著疲憊的身子,懷著忐忑、無奈的心情又陸續回到各自的住舍。

在政府組織的搶險隊的多次催促下,鎮上居民大都撤出了被洪水浸泡,隨時都有倒塌可能的危房,但少數人還在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生活物資。這是位於新街上新巷一帶的民房因經受不住多日洪水的浸泡,成多米諾骨牌式倒塌的慘狀。除地勢較高的老街還剩寥寥無幾的房屋外,西街、下街頭陸續被夷為平地。一眼回望,南江鎮已不復存在,全鎮居民在一天之中變成了難民,其境況慘不忍睹!

這一天是西元1973年6月24日,農曆五月二十四日。

此次洪災致使全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屋倒塌,兩萬多人無家可歸。是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劫難。

災禍無情人有情。區政府組織成立了救災工作組,難民們被陸續安置在區公所、平江非金屬礦、平江四中等安全公共場所避難。

值得慶倖的是,這次房屋大面積倒塌的時間發生在白天,人們可隨時把握險情,加上政府組織力度較大,疏散有序,以致沒有發生一起傷亡事故。這也創造了歷史上發生大的自然災害而未損"一兵一卒"的奇跡。災後,民間有一老者算卦,說這次洪災是天意安排,房屋倒在了一個好日子,好時辰,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將要大興大發…。這一預言可信度如何,當時我們無從考證。但目睹今天的發展,的確被高人言中。

河還是那條河,橋還是那座橋。古鎮經過洪災洗禮,面貌已是今非昔比。

近段,天嶽幕阜山下平江縣又普降暴雨,城關看海,山野成湖,全縣多地洪災告急,損失慘重。而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卻高枕無憂! 究其因,完全是鎮黨委政府將民生工程做得扎實。河道疏通,河堤高築,排水管安裝有序,風光帶柳綠花紅。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觀,久違的白鷺又重回母親河的懷抱,絕跡十多年的魚蝦又暢遊昌水之中。正是:

螺山鬱鬱錦霞披,昌水粼粼白鷺怡。

兩岸新容騰瑞彩,三江秀色映漣漪。

一橋連塹崎途坦,八路通衢笑語嘻,

欲問桃源何處是,羅城古鎮最居宜。

古鎮,伏羲,福兮。

幾天來的降雨時大時小,但幾乎沒有停過。空氣濕度很高,濕熱如浴桑拿,令人窒息。大雨、漲水、濕熱成了人們日常用語的關鍵字。

六月二十三日下午四點多,奇跡出現了,大雨驟停,西邊天空現出了一片蔚藍,久違的陽光灑滿了古鎮大地,人們憂鬱、疲憊的心情暫時得到了緩解。個多小時後,隨著太陽西沉,陽光由黃白色漸漸變成了橙紅色,毫無遮掩地照射在東邊的天嶽幕阜山麓上。幾幅白裡透紅的瀑布在餘暉下熠熠發光。好像一幅並不虛幻的"海市蜃樓"展現在人們眼前。

傍晚六點多,橙紅色的太陽將還未來得及散去的大片雨雲照射成了火燒雲,然後折射映紅了整片大地。人們滿臉通紅,雖似有喜慶之感,但對這奇特怪異的天象深感不安和驚愕! 一種不祥之兆隨之襲上心來。

深夜,少有的寂靜,滿天晶瑩的星斗不知什麼時候又悄悄躲進了雲層。忽然,一聲炸雷,將古鎮從睡夢中驚醒,由此,第二輪大雨揭開了序幕。對多數人而言,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當時的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鬧市區主要集中在下街頭(即現在的南街老文昌閣一帶),因是計劃經濟年代,幾乎沒有私營業。說是鬧市,不過是由天嶽幕阜山下南江供銷社統一經營的幾間南雜百貨布疋等門市部。由於連續暴雨,店鋪存在隨時垮塌的危險。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幾輛嗄斯汽車按著長鳴的喇叭駛進了下街頭,這是供銷社前來搶救貨物的車輛。由於地勢較為低窪,街道積水已尺餘深。飛馳的汽車將水浪潑向兩旁鋪房,使本被積水浸泡多日,泥磚構造的普通民居雪上加霜,加速了倒塌的危險。

中午時分,雨還在下,水還在漲。位於文昌閣正對面的百貨門市部後屋,經受不住長時間浸泡,轟的一聲,打響了房屋倒塌的第一炮。這一聲巨響,敲響了人們避險的警鐘。街上的嘈雜聲越來越大,危險迫在眉捷,家家戶戶開始搶救生活用品,搬運家雜。

在慌亂逃生中,還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鬧劇:由於連日暴雨,山塘水庫已是漲滿則溢。為防止潰堤帶來的惡果,天嶽幕阜山下南江區文革領導小組(文革時區公所的領導機構)派出基幹民兵日夜蹲守,以防萬一。天岳幕阜山下南江鎮城區上游最大的水庫要數太保寺水庫,距市鎮約四公里,蓄水量為160萬立方米。一旦崩潰,城區將"水淹金山寺"全城覆沒。因此,父母官們不可懈怠,以重兵把守。派基幹民兵二十余名,備鳥銃九條,在四公里距離中設"烽火臺"五處,除太保寺水庫四人兩條鳥銃外,其餘每隔一千米設崗哨一處,均是兩人兩銃,日夜輪流值守。如若潰堤,水庫值守民兵必須在第一時間向天上鳴銃兩響報警,再逐級傳至蹲守在天嶽幕阜山下南江大橋上的值守民兵,以告知民眾向兩邊高地緊急逃生。此消息以口傳形式在民眾中傳播開來。

二十四日下午三點多,蹲守在鳳橋羅堂裡二級崗哨的民兵忽然聽到太保寺方向傳來一聲清脆的銃聲,知道大事不好,緊張中不分青紅皂白,舉銃向天鳴銃兩響。緊接著,露江山崗哨,雷家灣崗哨也按命令鳴銃兩響。值守在天嶽幕阜山下南江大橋上的是區武裝部彭副部長帶領的幾名基幹民兵。接警後,彭部長隨即抽出隨身帶的駁殼槍,朝天連放三槍,並大聲呼喊:太保寺水庫已穿堤,趕快向兩岸高處逃生…,接著又向高空點射三槍。頓時,腳步聲夾雜著哭喊聲亂作一團,半個小時後,橋上除剩幾個值守的民兵和幾個膽大的男子外,其餘民眾均已疏散逃生。又過了半個時辰,大水雖然還在慢慢上漲,但並未見到“滾箒墊樣的洪峰"。橋面街頭隨處可見被遺棄的破傘斗笠與甩落的鞋子,甚至還發現幾處血跡,這是有人在狂奔時甩倒碰傷的印記。

原來這是一場虛驚。事發原委是這樣的: 當時,有一位值守在太保寺水庫的基幹民兵發現水庫水位還在不斷上漲,被浸泡的山體也時有垮塌,感覺責任重大,造成心理極度緊張。他在登上一處高地尋查險情時,不慎腳下一滑,無意中扣動了鳥銃扳機走火。下一崗哨在緊張中也沒辯明是幾響,就朝天兩銃,以至造成這“烽火戲諸侯"的一幕。

這場惡作劇把市民們弄得雲裡霧裡,人們拖著疲憊的身子,懷著忐忑、無奈的心情又陸續回到各自的住舍。

在政府組織的搶險隊的多次催促下,鎮上居民大都撤出了被洪水浸泡,隨時都有倒塌可能的危房,但少數人還在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生活物資。這是位於新街上新巷一帶的民房因經受不住多日洪水的浸泡,成多米諾骨牌式倒塌的慘狀。除地勢較高的老街還剩寥寥無幾的房屋外,西街、下街頭陸續被夷為平地。一眼回望,南江鎮已不復存在,全鎮居民在一天之中變成了難民,其境況慘不忍睹!

這一天是西元1973年6月24日,農曆五月二十四日。

此次洪災致使全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屋倒塌,兩萬多人無家可歸。是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劫難。

災禍無情人有情。區政府組織成立了救災工作組,難民們被陸續安置在區公所、平江非金屬礦、平江四中等安全公共場所避難。

值得慶倖的是,這次房屋大面積倒塌的時間發生在白天,人們可隨時把握險情,加上政府組織力度較大,疏散有序,以致沒有發生一起傷亡事故。這也創造了歷史上發生大的自然災害而未損"一兵一卒"的奇跡。災後,民間有一老者算卦,說這次洪災是天意安排,房屋倒在了一個好日子,好時辰,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將要大興大發…。這一預言可信度如何,當時我們無從考證。但目睹今天的發展,的確被高人言中。

河還是那條河,橋還是那座橋。古鎮經過洪災洗禮,面貌已是今非昔比。

近段,天嶽幕阜山下平江縣又普降暴雨,城關看海,山野成湖,全縣多地洪災告急,損失慘重。而天嶽幕阜山下南江鎮卻高枕無憂! 究其因,完全是鎮黨委政府將民生工程做得扎實。河道疏通,河堤高築,排水管安裝有序,風光帶柳綠花紅。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觀,久違的白鷺又重回母親河的懷抱,絕跡十多年的魚蝦又暢遊昌水之中。正是:

螺山鬱鬱錦霞披,昌水粼粼白鷺怡。

兩岸新容騰瑞彩,三江秀色映漣漪。

一橋連塹崎途坦,八路通衢笑語嘻,

欲問桃源何處是,羅城古鎮最居宜。

古鎮,伏羲,福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