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四年後的今天 Google空中基站離商用還遠嗎?

【PConline 雜談】在Google X實驗眾多的奇葩項目中, 屬“空中基站”備受外界矚目。 的確, 這種飄在天上的巨型Wi-Fi對移動互聯網, 甚至整個電信產業鏈而言, 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從Project Loon項目公開試驗到現在, 算算已經過去大約四年的時間, 那麼現在其進展到底如何呢?其距離商用還遠嗎?或者說空中基站會成為主流嗎?

四年後的今天 Google空中基站離商用還遠嗎?

其實, 將氣球用做空中基站的想法早有先例, 並非google首開先例。 美國氣象部門在過去的60多年間, 每天都會發送70只氣象氣球用來收集天氣資訊。 直到2001年, Space Data公司的創始人Jerry Knoblach嘗試在氣象氣球上安裝“基站”, 為那些偏遠的山區提供空中通信網路, 當時稱該專案為SkySite, 在當時也曾轟動一時。

當時, Jerry Knoblach使用了一種極其簡單的方法實現了空中網路商用。 SkySite採用Motorola雙向無線資料連結協定, 使用910-940MHz上的1.7MHz頻寬, 無線收發設備就掛在氣球下面。 氣球採用了可生物降解的合成乳膠製成,

成本極低, 飛行壽命只有24小時, 隨後自行銷毀的。

氣球總重1.5公斤, 充氣後寬約7.6米, 可覆蓋直徑670公里範圍。 待氣球銷毀之前, Space Data公司會發一條指令給氣球下掛的無線設備, 使其自動從氣球上脫落, 便於後期回收。 無線設備由塑膠泡沫包裹,

且配備了小型降落傘, 防止設備掉落地面時損壞。 只是受限於當時的定位水準, 導致每次回收都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

比Jerry Knoblach更早一些的, 是日本Iwate Prefectural大學的研究小組, 他們在2009年將空中氣球組成Mesh網狀網路, 為地震災害後提供臨時應急網路, 這些氣球載有無線設備, 通過檢測電磁場的功率密度來實現自我配置, 選擇附近功率密度最強的氣球來建立連接。 若當中的某個氣球被吹走或損壞, 便會與其它相鄰氣球重新自動建立連接, 確保Mesh網路的穩定性。

看到這裡, 你或許會想這不是一篇介紹穀歌Project Loon項目的文章嗎, 可怎麼都在說些旁的?其實, 你大可將Google的Project Loon理解為SkySite和空中Mesh組網的結合體。 Google在氣球設計上, 與SkySite既有相似之處, 也有不同之處。

為了能讓氣球持續在空中停留, Google增加了太陽能面板為其供電, 因此氣球充氣後體積更大, 寬約15米, 高約12米。 氣球下掛的無線收發設備由電池、天線、GPS、通信部件、存放裝置、高度感應、天氣監測等部件組成。

Google氣球可在白天利用太陽能供電, 多餘的電能進入蓄電池充電, 晚上則由蓄電池供電, 形成能量上的自給自足。 由於Google氣球漂浮在平流層, 該空域大氣不對流, 飛行物在該域中受力穩定, 可借助平流層的風力移動, 因此並不需要蓄電池中的電量助其移動。

剛才我們說過SkySite氣球的成本極低, 由可生物降解的合成乳膠製成, 相較之下,Google氣球則要複雜很多,其氣囊由厚度僅0.076毫米的特製聚酯薄膜製成,氣囊裡還有一個由一個球膽和風扇組成的充氣裝置,球膽能讓氣球上下移動1.7千米,以適應平流層的不同風速。氣球下降時風扇向球膽充氣,讓重量上升,氣球下降時反之亦然。

此外,Google氣球採用了空中Mesh組網,即氣球之間組成Mesh網路,氣球與地面站組成使用者網路,採用的頻段為ISM非授權頻段,相當於一個露天大Wi-Fi。氣球組成的Mesh網路,會隨氣球的移動而不斷調整,且任何一個氣球都可作為與地面的連接點。使用者需在屋頂安裝一根專用天線來接收並解密信號後才能上網,有點類似於衛星通信。

那麼,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我們真的需要空中基站嗎?實際上,3G、4G甚至以後的5G網路,其信號覆蓋以及通信品質取決於區域內的基站數量,涉及建設成本與選址問題,再者就是爭論不斷的輻射問題。基於以上幾點的考慮,Google氣球專案的確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優勢互補,因此其商用前景也是可預見的。當然,這不僅僅是對天空在空間上的征服,更重要的是這很有可能幫助Google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的是,一直以來困擾Project Loon最大的挑戰是各國飛行領空的許可問題,如果Google氣球的新移動演算法能夠控制氣球的移動和停留,使氣球待在制定位置,也就解決了領空許可問題,那麼未來商用也不是不無可能。實際上,Google氣球專案的潛在的市場是那些還不能上網的地區。要知道,現在地球上仍有約45億的人口無法上網,而穀歌哪怕只爭取5%的份額,能獲得2.5億用戶,若按每人每月5美元計算,Google每月就能獲得10多億美元的收入,一年則是數百億量級,前景可觀。

相較之下,Google氣球則要複雜很多,其氣囊由厚度僅0.076毫米的特製聚酯薄膜製成,氣囊裡還有一個由一個球膽和風扇組成的充氣裝置,球膽能讓氣球上下移動1.7千米,以適應平流層的不同風速。氣球下降時風扇向球膽充氣,讓重量上升,氣球下降時反之亦然。

此外,Google氣球採用了空中Mesh組網,即氣球之間組成Mesh網路,氣球與地面站組成使用者網路,採用的頻段為ISM非授權頻段,相當於一個露天大Wi-Fi。氣球組成的Mesh網路,會隨氣球的移動而不斷調整,且任何一個氣球都可作為與地面的連接點。使用者需在屋頂安裝一根專用天線來接收並解密信號後才能上網,有點類似於衛星通信。

那麼,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我們真的需要空中基站嗎?實際上,3G、4G甚至以後的5G網路,其信號覆蓋以及通信品質取決於區域內的基站數量,涉及建設成本與選址問題,再者就是爭論不斷的輻射問題。基於以上幾點的考慮,Google氣球專案的確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優勢互補,因此其商用前景也是可預見的。當然,這不僅僅是對天空在空間上的征服,更重要的是這很有可能幫助Google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的是,一直以來困擾Project Loon最大的挑戰是各國飛行領空的許可問題,如果Google氣球的新移動演算法能夠控制氣球的移動和停留,使氣球待在制定位置,也就解決了領空許可問題,那麼未來商用也不是不無可能。實際上,Google氣球專案的潛在的市場是那些還不能上網的地區。要知道,現在地球上仍有約45億的人口無法上網,而穀歌哪怕只爭取5%的份額,能獲得2.5億用戶,若按每人每月5美元計算,Google每月就能獲得10多億美元的收入,一年則是數百億量級,前景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