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根本想不到,禍害全球的海☆禁☆洛☆禁☆因居然是這家知名跨國企業研發的

作者 吳苡婷

海洛因已成為禍害全球的毒品。 涉及海洛因製造、走私、濫用的毒品犯罪高居全球刑事案件首位。 臭名昭著的海洛因被稱為世界毒品之王。

但是誰也想不到, 蜚聲全球的拜耳公司居然是海洛因的發明者。 還是推廣者。 。 。 。

今天春秋君就來說下這段往事。 眾所周知拜耳公司是德國著名醫藥、化工企業。 全球擁有12萬員工, 是世界最為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這家巨頭怎麼和毒品扯上關係了呢?

事情還得從上世紀末說起。 1897年8月21日。 拜耳公司化學試驗員菲曆克斯·霍夫曼。 就是圖片上這位元。

他興高采烈地報告公司領導, 他首次合成了一種名為二乙醯嗎啡的製劑。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海洛因學名)這種化合物比嗎啡的鎮痛作用高4~8倍,

不僅止痛效果好, 同時更兼有非凡的提神作用。

當時, 拜耳公司領導人激動了, 哇, 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可用來替代嗎啡等致癮性麻醉品。 (可是他們沒意料到這是個巨大屎坑)

最初動物的藥理性試驗非常成功。 當時的世界是被肺結核困擾的世界。

可是, 當動物吃了海洛因, 它們的呼吸變得更深、更慢。 這種藥看起來很有希望。

不敢大意的公司技術部門將實驗物件轉移到人身上, 強制公司員工和家屬服用該製劑。 (這需要有多大的仇恨啊)但是當時的感受是:這種藥起作用了, 效果巨大。

咳嗽消失了。 感到有力氣, 全身居然不疼了。

於是, 發明後不到一年, 在沒有經過徹底臨床檢驗的情況下, 感覺撿到了寶貝的拜爾公司, 便將二乙醯嗎啡匆忙推向市場。

拜耳公司還激情四溢地將它命名為“海洛因”, 意思是“英雄式的新發明”。 接下來, 便是世界醫藥歷史上最為荒謬的一頁。從那時到20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向全球20多個國家售出了數噸高純度的海洛因製品,類型包括粉劑、糖漿、栓塞和合成劑等。

成千上萬的病人爭相服用,嬰幼兒、成年人到老人都是海洛因的消費者,海洛因成了賺錢的英雄,給拜耳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

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春秋君猜想還有可能因為專利解禁。世界著名醫藥企業也紛紛推出同類產品。據說海洛因一開始確實是“神藥”各國的醫生稱其“具有魔術般的療效”,對咳嗽、胃癌、抑鬱症等統統生效。 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少數醫生指出,海洛因沒有經過嚴格驗證,可能具有毒性,並導致上癮。但是利慾薰心的拜耳公司沒有進行驗證和實驗反而為了利益打壓不同意見。甚至炮製海洛因療效的研究報告。(瞎了眼)

然而,魔鬼就是魔鬼。20世紀初,美國的毒品開始氾濫,很多人吸食鴉片,數十萬人離開嗎啡活不了。癮君子們悄悄把目光放到了海洛因。海洛因價格飛漲。銷量猛增!

科學家們很快就發現海洛因比嗎啡的水溶性更大,吸收更快,易通過血腦屏障進人中樞發揮作用,而它本身的成癮性更強烈。

1912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的鴉片問題國際會議上,到會代表一致贊成管制鴉片、嗎啡和海洛因的販運。而拜耳公司還沒有收手。

一直等到1931年,國際禁毒協議越來越趨於嚴格的形勢下,拜爾公司等廠家才停止海洛因的生產,一場鬧劇終於落幕。

為什麼海洛因一開始沒有發生上癮的症狀?後來科學家們總結原因可能是口服低劑量。當時病人一次口服僅幾毫克,不足現代癮君子們一次注射量的1/10。此外,口服海洛因要很長時間才能對腦神經產生興奮刺激。不僅沒有立刻獲得巨大的快感,相反倒有疼痛受壓制的感覺。

耐人尋味的是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又是阿司匹林的發明者就在發明海洛因的前11天,他研製出了阿斯匹林。阿司匹林與青黴素、安定並稱“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它為人類減少死亡、延長壽命,尤其是為降低心梗死亡率提供了簡單、經濟而有效的手段。

天使和魔鬼,居然真的在一個科學家身上彙聚。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與海洛因的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阿斯匹林這個人類醫學偉大的發現卻一度被拜爾公司的領導者認為毒性過大,差點將其束之高閣。

1946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在瑞士,沒有留下一個子嗣。也許因為榮耀和恥辱並存。拜爾公司也沒有發佈任何訃告。 科學的世界有時候就是如此矛盾,正義和邪惡同行,而我們又能有多少先知和慧眼,去判別一個科技成果的走向。

但是春秋君始終堅信:人類內心永恆的道德感會一如既往地指引著我們朝著光明的地方行進。

便是世界醫藥歷史上最為荒謬的一頁。從那時到20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向全球20多個國家售出了數噸高純度的海洛因製品,類型包括粉劑、糖漿、栓塞和合成劑等。

成千上萬的病人爭相服用,嬰幼兒、成年人到老人都是海洛因的消費者,海洛因成了賺錢的英雄,給拜耳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

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春秋君猜想還有可能因為專利解禁。世界著名醫藥企業也紛紛推出同類產品。據說海洛因一開始確實是“神藥”各國的醫生稱其“具有魔術般的療效”,對咳嗽、胃癌、抑鬱症等統統生效。 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少數醫生指出,海洛因沒有經過嚴格驗證,可能具有毒性,並導致上癮。但是利慾薰心的拜耳公司沒有進行驗證和實驗反而為了利益打壓不同意見。甚至炮製海洛因療效的研究報告。(瞎了眼)

然而,魔鬼就是魔鬼。20世紀初,美國的毒品開始氾濫,很多人吸食鴉片,數十萬人離開嗎啡活不了。癮君子們悄悄把目光放到了海洛因。海洛因價格飛漲。銷量猛增!

科學家們很快就發現海洛因比嗎啡的水溶性更大,吸收更快,易通過血腦屏障進人中樞發揮作用,而它本身的成癮性更強烈。

1912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的鴉片問題國際會議上,到會代表一致贊成管制鴉片、嗎啡和海洛因的販運。而拜耳公司還沒有收手。

一直等到1931年,國際禁毒協議越來越趨於嚴格的形勢下,拜爾公司等廠家才停止海洛因的生產,一場鬧劇終於落幕。

為什麼海洛因一開始沒有發生上癮的症狀?後來科學家們總結原因可能是口服低劑量。當時病人一次口服僅幾毫克,不足現代癮君子們一次注射量的1/10。此外,口服海洛因要很長時間才能對腦神經產生興奮刺激。不僅沒有立刻獲得巨大的快感,相反倒有疼痛受壓制的感覺。

耐人尋味的是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又是阿司匹林的發明者就在發明海洛因的前11天,他研製出了阿斯匹林。阿司匹林與青黴素、安定並稱“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它為人類減少死亡、延長壽命,尤其是為降低心梗死亡率提供了簡單、經濟而有效的手段。

天使和魔鬼,居然真的在一個科學家身上彙聚。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與海洛因的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阿斯匹林這個人類醫學偉大的發現卻一度被拜爾公司的領導者認為毒性過大,差點將其束之高閣。

1946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在瑞士,沒有留下一個子嗣。也許因為榮耀和恥辱並存。拜爾公司也沒有發佈任何訃告。 科學的世界有時候就是如此矛盾,正義和邪惡同行,而我們又能有多少先知和慧眼,去判別一個科技成果的走向。

但是春秋君始終堅信:人類內心永恆的道德感會一如既往地指引著我們朝著光明的地方行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