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狼的溝通,長頸鹿的溝通

“你車子開這麼快, 我覺得不太舒服。 ”

“你擔心會出事嗎?”

“是啊, 我確實有點擔心。 再說, 在這種速度下我也沒辦法欣賞風景, 麻煩開慢一點!”

“沒問題, 我很開心我們可以出遊, 直到現在, 工作還是讓我心情繃得有點緊。 如果我們在前面的餐廳那裡停車, 到平臺上喝個咖啡, 你想怎麼樣?”

“哦, 好呀!”

如果我們與別人的談話也能這樣, 豈不非常美妙?而如果這樣的對話不是在某些關鍵時刻才偶然出現, 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小小的工具, 讓我們能自覺地這麼表情達意, 產生誠摯的情感交流, 情況又如何呢?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研究出一套由四個循序漸進的步驟所構成的技巧, 善用這種技巧, 我們就能如實說出自己的感受如何, 以及我們需要什麼, 讓自己覺得比較舒坦。 這四個步驟組成一道橋樑, 讓我們從一直以來“平常”的溝通方式抵達長頸鹿樂園。 在此, 我先簡單扼要地介紹它的模式,

稍後再詳細說明每一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觀察——不加以評價

在第一個步驟裡, 我展開這場對話, 明確的動機是什麼?此刻重要的是, 我說出的話裡不帶有任何評價。 引發我這種反應明確的起因是什麼?我見到或聽到了什麼?

如果我說:“你到的時候電影已經播放二十分鐘了!”我陳述的就是我的觀察。 而如果我說的是:“你又遲到了!”就夾雜了我個人的看法。

第二個步驟:感受——不加以詮釋

在第二個步驟我說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恐懼、開心、震驚、沮喪、感動或傷心等等。 反之, 如果我說:“我覺得我被主管冷落了!”那麼我就是針對主管的某種行為發表自己的詮釋。

第三個步驟:需求——而不是策略

在第三個步驟裡,

我說出隱藏在這種感受背後, 導致我這種反應的是何種需求。 例如對歸屬感、自由、安全感、獨立自主、意義等的需求。

當我說:“我需要休息。 ”我就表達了某種需求。 反之, 如果我說:“明天我想出去走走。 ”我說的就是某種策略、某種能讓我休息的需求獲得滿足的具體辦法。

第四個步驟:請求——而非要求

在第四個步驟裡我提出一個請求, 非常具體地說出現在我想要什麼。

“可以請你馬上把洗碗機裡的餐具拿出來嗎?”

什麼是請求, 什麼是要求, 差別在於對方能不能說“不”, 而不必擔心我們與他的情誼會受到負面影響, 或者他會受到懲罰。

“話語, 是視窗, 也是高牆。 ”

非暴力溝通?乍聽之下就像是要人收起利牙、委曲求全, 展現軟弱無力的一面。

但馬歇爾.盧森堡已經在全世界推廣這套辦法多年, 而他的辦法甚至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嚴重的政治衝突中成功發揮了調解的效力。

在以體貼他人的態度, 並運用非暴力溝通法進行的談話中, 你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別人全心全意的瞭解。 這種連結、交流的力量與溫暖, 正是滋養這個可具體落實的解答, 使它欣欣向榮的沃土。 對了, 順帶一提:在這種開放、坦誠的交流下, 就連衝突、殺傷力也顯得小多了。

此文為看點(華夏上善若水)原創內容, 特此聲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