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這個“婆婆”厲害啦!用水墨畫“翻譯”歇後語

“典婆婆”畫的歇後語

“典婆婆”畫的歇後語

“典婆婆”畫的歇後語

“半路上撿個喇叭——有吹的了。 ”這句歇後語的配圖, 是一頭肥頭大耳的粉紅小豬, 拿著喇叭吹奏樂曲……在“典婆婆”筆下, 歇後語仿佛有聲有色。 然而, 天馬行空的想法, 和成都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這些小豬形象代替人物, 就和她小時候養豬的經歷有關。

典婆婆“畫”歇後語, 已經畫了一百多幅, 明快、鮮活的畫風為她圈粉無數, 要說到創作的靈感, 其外婆能夠拿到一半軍功章。 “她們老人擺龍門陣就喜歡用歇後語。 ” 典婆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如今網路語言大行其道, 這些歇後語也漸漸被人遺忘, 用水墨畫來表現這些歇後語, 正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說起來”。

水墨畫走紅

讓歇後語“活了”

“齙牙啃西瓜——條條是道”、“瞎子賣布——瞎扯”、“刀子耍到鐵匠鋪——不是地方”……在典婆婆的筆下, 這些歇後語活過來了, 古色古香而又意蘊十足。 鐵匠鋪裡磨刀霍霍、街頭巷尾青磚黑瓦、路邊攤旁打起“擁堂”(人多), 這些源於老成都的記憶, 典婆婆用毛筆描摹得淋漓盡致。 歇後語正是這些場景之中的流行語言, 能說上幾句, 在當時算是“知識淵博、能說會道”的象徵。

這些妙趣橫生的水墨畫讓典婆婆火了一把, 不少粉絲都要買她的畫, 然而, 這些畫都是非賣品。 她要做的, 就是要用這些印象中的場景, 將歇後語的趣味表達出來, 在當今的網路語言中殺出一條“血路”。

創作靈感

婆婆們聊天激發的靈感

雖然典婆婆一直把自己包裝成老太婆形象,

其實她只是一個30歲的成都妹子, 真名叫陳典。 和同齡人喜歡逛太古裡不同, 她更喜歡去送仙橋、逛舊貨市場, 這些略顯老態的生活方式, 和以前與外婆一起的生活經歷分不開。 老人們在一起, 總是喜歡“吹殼子(聊天)”, 她成了忠實聽眾。

東家長西家短, 幾個老太太擠到一起, 不時用歇後語調侃幾句,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大家肩膀都七拱八翹地抖作一團”。 陳典也會默默揀幾句, 到小夥伴兒面前炫耀一下。

“聽到這些歇後語就比較親切, 感覺又好笑, 表達的意思又精准。 ”陳典表示, 正是這些聊天中迸出的歇後語, 激發了她的創作欲望。 “畫畫的時候, 歇後語成了創作的主題”。

潛心繪畫

畫中融入成都印象

從小就在成都長大, 鬧市街巷總是會不自覺地出現在創作主題之中,

除了歇後語, 陳典還會畫不少民俗畫, 其中就有小時候的路邊攤, 米糕攤販、麻辣大頭菜、絞絞糖;也有當時在街頭巷尾遊戲的場景如“瞎子摸痰盂”“藏貓貓”。

陳典是一個左撇子, 拿著毛筆, 蘸上顏料, 在宣紙上寥寥幾筆, 勾勒出人物形象, 一抹淡淡水彩, 讓市井百態躍然紙上。 畫中慈祥的太婆、頑皮的孩童、精明的小販, 都被誇張地表現出來, 他們的任務就是“口述”歇後語。

在成都市區的生活經歷成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庫, 郊區鄉下的生活則讓水墨畫有了些鄉土氣息。 在她的畫中, 小豬和小號聯繫到一起, 這些豬的形象就來自自己小時候在老家養豬的經歷。 據她介紹, 她的外公辦過養殖場, 放了暑假她就要回去幫忙,飼養這數百頭豬是她的任務,豬也成了她比較喜歡的形象。

出版圖書

將歇後語保護起來

從小學開始,陳典就喜歡畫畫,從水彩畫到國畫再到素描,繪畫是陳典多年來的愛好,不過,大學考入四川美術學院後,她選擇了室內設計專業,後來到英國的倫敦藝術大學讀室內設計研究生。回國後在北京一家設計公司找了工作,因機緣巧合替朋友為國家大劇院畫了一幅話劇《王府井》草圖,她開始重拾畫筆。“還是覺得國畫好”。後來從公司設計總監的職務上辭職後,潛心畫畫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最開始,她畫了一幅《立秋》,“立了秋、扇子丟”,畫上人物清瘦、色彩淡雅,上傳到朋友圈後,收穫了家裡親戚、身邊朋友一大堆好評。

“有中國風、又有故事感,這些畫獲得好評成了畫下去的動力。”陳典表示,零零散散畫了不少水墨畫,直到後來找到歇後語這個主題,創作靈感源源不斷,一畫就是一百多幅。“預計明年就會選一部分出書。”她表示,自己不喜歡走畫廊路線,炒高價格,被大金主獨自收藏。她更喜歡用印刷的形式將這些畫流傳下去,讓年輕人能以這種輕鬆的方式去瞭解其中的民俗文化。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放了暑假她就要回去幫忙,飼養這數百頭豬是她的任務,豬也成了她比較喜歡的形象。

出版圖書

將歇後語保護起來

從小學開始,陳典就喜歡畫畫,從水彩畫到國畫再到素描,繪畫是陳典多年來的愛好,不過,大學考入四川美術學院後,她選擇了室內設計專業,後來到英國的倫敦藝術大學讀室內設計研究生。回國後在北京一家設計公司找了工作,因機緣巧合替朋友為國家大劇院畫了一幅話劇《王府井》草圖,她開始重拾畫筆。“還是覺得國畫好”。後來從公司設計總監的職務上辭職後,潛心畫畫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最開始,她畫了一幅《立秋》,“立了秋、扇子丟”,畫上人物清瘦、色彩淡雅,上傳到朋友圈後,收穫了家裡親戚、身邊朋友一大堆好評。

“有中國風、又有故事感,這些畫獲得好評成了畫下去的動力。”陳典表示,零零散散畫了不少水墨畫,直到後來找到歇後語這個主題,創作靈感源源不斷,一畫就是一百多幅。“預計明年就會選一部分出書。”她表示,自己不喜歡走畫廊路線,炒高價格,被大金主獨自收藏。她更喜歡用印刷的形式將這些畫流傳下去,讓年輕人能以這種輕鬆的方式去瞭解其中的民俗文化。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