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寫】嗩呐挽歌

陳現偉把玉米秸稈搬到院子裡, 點了一把火, 院子裡濃煙四起。 不遠處, 當地電視臺的攝像機正對著他和那堆火焰。

“怎麼著火了?”鄰居驚詫地跑來, 看見陳偉正把嗩呐扔到火堆裡。

“不讓吹, 留著啥用?”陳現偉往火堆扔了12把嗩呐。 鄰居愣一下, 從火堆搶出一把C調紫檀杆嗩呐。 這把170元買來的嗩呐, 已經跟了他25年。

“心疼捨不得燒。 ”他喃喃自語。 “滿腦子《林沖夜奔》的琴曲。 ” 他問了一下正在玩遊戲的兒子:“是叫這名字吧?悲憤, 有種舍家棄業的感覺。 ”

21歲的兒子陳慶同坐在門後玩一款射擊遊戲。 螢幕上的卡通人換槍、換刀拼殺。

這個年輕人聚精會神, 嫺熟操作。

陳慶同自小跟父母上場, 又與一個嗩呐手的女兒結婚。 他玩遊戲的時候, 20歲的媳婦正給吵鬧的孩子喂藥。 夫妻倆都在嗩呐培訓學校學習過, 也經常外出商業演出。

陳現偉是半路學的嗩呐。 1990年, 他拜師李俊亮, 通過了“一個音調吹嗩呐, 換氣沒斷音”一關。 嗩呐藝人拜師不繳學費, 但學成之後要無償給師傅效力兩年, 之後可以選擇自立門戶, 也可以繼續與師傅搭班。 1992年, 陳現偉離開李氏嗩呐, 找到平邑“嗩呐王”孟昭賢。

孟昭賢號稱‘孟老一’。 他與王瑞永的二爺爺王慶喚‘王老二’曾是一對好搭檔。 兩位老人在當地享有盛名。 “他們技藝純屬, 配合的天衣無縫。 ”陳現偉這樣評價他們。

陳現偉把孟昭賢接到自己家,

給他做了半月羊肉水餃。 82歲的孟昭賢好這口, 也樂意教他。 陳現偉在半個月裡學會了《上子調》、《到春來》等五首古典曲。

這些不足孟昭賢古典曲目的十分之一。 但不久, 孟昭賢的家人“以健康為由”接他回了家。 陳現偉學徒就此終止。 直到孟昭賢去世, 他也沒學全曲子。

陳現偉的妻子班麗霞是琴書世家, 也是自小登臺表演的角兒。 他們一家都靠演出生存。

2017年, 他們也中標了平邑縣裡的“送文化下鄉”演出。 只是場次較李振少, 但報酬會多。 一年內他們要演出20場, 一場800元。 根據縣文廣新局佈置的方向, 他們編排了一個支持喪葬取消吹鼓手的小品。 妻子班麗霞飾演一名村婦女主任, 她要勸一位老太太同意死後“不雇嗩呐,

不發喪”。 老太太被感化, 簽署 “不用吹鼓手”的合同。

“禁嗩呐”源于平邑縣一份《平邑喪事簡辦工作指導標準》。 檔顯示, 平邑縣制定喪事簡辦指導標準“五取消”“五提倡”“五禁止”, 第一條是“取消吹鼓手”。

嵌著碎草的麥茬兒余留新鮮的麥香。 柏油路上晾曬的麥粒成片集結, 鋪滿了平邑縣仲村鎮半數街道。 收完這季麥子, 郭繼華就閑了下來。

這一天, 他的岳母過世, 妻子回娘家奔喪。 應親屬要求, 他要在葬禮上出一場嗩呐。 但這讓他為難。

上午, 他手機接到運營商代發的關於喪事簡辦的資訊。 但喪事事主依然會聯絡嗩呐班。 郭繼華不知其他人什麼感受, 他每次出場, 都“像做賊一樣”。

郭繼華今年63歲, 來自一個嗩呐世家。 他自小跟著父親走場子,

耳濡目染, 算偷師學藝。 多而雜的曲牌沒有文字記錄, 但久而久之, 他在父親演奏時記住了5大調門, 25個小調門的曲譜。

8歲那年, 他被允許上場吹嗩呐, 一次錯了調, 被父親一腳踹倒。 他從地上爬起來, 不敢哭。

13歲, 他剛懂事就遇上破“四舊”, 村裡數年不見嗩呐音。 偶有送 “擁軍光榮榜”的嗩呐差兒, 也是父親去。 他和弟弟們在旁邊羡慕。

幼年, 郭繼華羡慕父親在宣傳隊吹樂器。 現在, 他是郭氏嗩呐班主, 卻對祖業沒了信心。

“晚輩沒人學, 傳承無望。 ”郭繼華坐在馬紮上把弄嗩呐。 他用壞了幾撥兒樂器, 包裡的舊嗩呐鏽跡斑斑, 笙只剩一個“舀子頭兒”。

王瑞永和嗩呐愛好者李炳祥看他擺弄, 坐在茶几旁邊歎氣。 2017年6月2日, 王瑞永的樂器在喪場上遭政府沒收。

雖然大總理, 雖然早已經作廢。 王洪祥還為這個生氣, “早先讓辦, 就辦了。 現在辦了也不管來”。

“當地嗩呐人只適命於這個小區域, 得配合喪葬禮儀。 ”陳現偉說。

比如, 平邑縣一個叫西張莊的村子。 村裡葬禮會有紅經配樂和白經配樂的區別。 陳現偉在村子裡看招魂幡、出殯人數吹奏嗩呐樂。 他跟著主事人的指揮分辨謝客和謝相,“謝客是感謝前來弔唁的親戚晚輩,謝相是感謝鄉里班的幫忙”。下葬時,陳現偉會吹奏《哭長城》——一首他認為最悲傷的曲子,催人淚下。

“跟祭孔一樣,有春秋時代和魯國區域的表達方式。”嗩呐葬禮是農村的儀式。李炳祥說,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的喪葬禮俗”。在葬禮中,“借禮樂完成祭奠儀式,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悼念故人,教育後人敬畏人生”。

禁嗩呐之後,有一天,這群嗩呐匠在仲村鎮南屯村試水。

那是義兄近親的一場葬禮,郭繼華無法推脫。他湊齊自己倆弟外加王瑞永共四個人——組成一個嗩呐班的最少人數。

傍晚,音響代替了晚祭嗩呐,悲愴的音樂振聾發聵。拜廟之後,喪服隊伍移向靈棚,一路表演哭泣。

主事的男人把香煙別在耳根,蹲在門外喝茶。王瑞永背著牆,在角門下有些忐忑地吸煙。他說,大總理會像往常一樣安排人到村口放哨,但實際上並沒有。

角門外,一位年輕人表現出對這些繁縟禮節和“難聽的音樂”的無趣。

一位老者聽到了他的絮語,教訓道:“你個毛孩子懂個屁,等活到我的年歲就知道了。”

“啥都不入眼,你就只認錢咧。只認錢,沒良心。”老人用力吸著煙。

年輕人沮喪著臉,不再說話。

晚八點二十分,角門內祭奠死者的“歌樂”開奏。王瑞永是嗩呐主曲,另有兩把笙、一把二胡、一個梆子配曲。人手不夠,郭繼華一人負責三樣樂器,先是嗩呐,又換二胡。最後,他用腳撐著一個銅鑼,拉著二胡擊鑼。即便每個人都會兩三樣樂器,這個臨時拼湊的嗩呐班還是缺了笛子手。但在不通音律的村民面前,這沒什麼大不了。

王瑞永吹完古典大嗩呐《一支花》,郭繼華雙手舉兩米多長的長號嗩呐,對著門外吹出一個很單調的“嗚”聲。62發煙花齊鳴(煙花數代表逝者的年齡)。晚祭放煙花是嗩呐班受限之後,民間時興的“報喪”儀式。現在,事主明暗兩手準備,既邀請嗩呐,也燃放煙花。

場景充滿著儀式感。

晚九點,煙花畢,親戚朋友點曲,上喪葬份子錢。有人點了京劇,王瑞永不會吹奏,便吹奏了一首《百鳥朝鳳》。點曲的人多,嗩呐班縮短每首曲子的演奏時間,但沒人在意。

王瑞永的父輩會較真,他們只吹一些古典嗩呐樂。現在點曲變成點歌,譬如《好人一生平安》、《父親》、《母親》之類。王瑞永也“與時俱進”,盡力配合。

儀式進行了一個多小時,主人收了18100元喪葬金。主事人把錢與桌子上的“點戲薄”明細進行比對,分文不少。

大總理估算整個葬禮要花費一萬多元,除了酒席買菜費用,1350元的火化費是最大一筆花銷。四個嗩呐匠和一個“唱戲的”,每人每天100元——這是行價。嗩呐班“不計較報酬”,都是大總理據行價給薪酬。

這一夜儀式結束,王瑞永和郭繼華到堂屋告別。

村主任坐在事主的沙發上說:“生死大事,總不能沒點響聲。像祭孔大典一樣教育後代,禁止嗩呐也不能一刀切嘛。”

郭繼華悶頭“嗯”了一聲。

王瑞永決定要給郭繼華岳母的葬禮上出一場嗩呐。

父親王洪祥說:“去吧,老人百年之後都有這個念想,只是這種想法都不能正當要求了。”

自從王洪祥把祖業交給王瑞永之後,他覺得孩子們能當此大任,便全身而退,最近,他看著祖業窘境,感覺寥落。

他4歲開始跟著大人玩嗩呐,父親出場會背著他。在這個玩的過程中,學會嗩呐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事。天長日久,王洪祥靠聽耳音,學會很多調門。

舊時代學嗩呐沒有成文的樂譜,都是擬音的“浪蕩”譜子,他比劃著“浪蕩哩蕩—……”

學成之後便是出場——這些年下來,他見證了生離死別,也經歷了人間冷暖。下著大雨,他去出場,心裡嘀咕:“咱這一輩子幹這幹啥?”大雪天,出晚場在外面破屋借宿,差點送死。他見過“對棚”(事主請兩班嗩呐對吹的方式)讓親兄弟反目成仇,也看到過嗩呐匠出場“偷了人家的牛”。

經歷了人生滄桑,他知道嗩呐匠不易。所以他從不“對棚”。這是一種吹給嗩呐人自己聽的比賽方式,一曲壓一曲,總要對出個勝負。“就是誘發人性的惡。”王洪祥說。

王瑞永拉著音響回家的時候,在電動車上忽然想起一件無聊的事。他算了一下,從業36年,他送走了7000多名亡人。每一個亡人在他這裡都是一場儀式、一場挽歌。

現在,王洪祥得了癌症,他也將迎來自己的挽歌。

他跟著主事人的指揮分辨謝客和謝相,“謝客是感謝前來弔唁的親戚晚輩,謝相是感謝鄉里班的幫忙”。下葬時,陳現偉會吹奏《哭長城》——一首他認為最悲傷的曲子,催人淚下。

“跟祭孔一樣,有春秋時代和魯國區域的表達方式。”嗩呐葬禮是農村的儀式。李炳祥說,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的喪葬禮俗”。在葬禮中,“借禮樂完成祭奠儀式,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悼念故人,教育後人敬畏人生”。

禁嗩呐之後,有一天,這群嗩呐匠在仲村鎮南屯村試水。

那是義兄近親的一場葬禮,郭繼華無法推脫。他湊齊自己倆弟外加王瑞永共四個人——組成一個嗩呐班的最少人數。

傍晚,音響代替了晚祭嗩呐,悲愴的音樂振聾發聵。拜廟之後,喪服隊伍移向靈棚,一路表演哭泣。

主事的男人把香煙別在耳根,蹲在門外喝茶。王瑞永背著牆,在角門下有些忐忑地吸煙。他說,大總理會像往常一樣安排人到村口放哨,但實際上並沒有。

角門外,一位年輕人表現出對這些繁縟禮節和“難聽的音樂”的無趣。

一位老者聽到了他的絮語,教訓道:“你個毛孩子懂個屁,等活到我的年歲就知道了。”

“啥都不入眼,你就只認錢咧。只認錢,沒良心。”老人用力吸著煙。

年輕人沮喪著臉,不再說話。

晚八點二十分,角門內祭奠死者的“歌樂”開奏。王瑞永是嗩呐主曲,另有兩把笙、一把二胡、一個梆子配曲。人手不夠,郭繼華一人負責三樣樂器,先是嗩呐,又換二胡。最後,他用腳撐著一個銅鑼,拉著二胡擊鑼。即便每個人都會兩三樣樂器,這個臨時拼湊的嗩呐班還是缺了笛子手。但在不通音律的村民面前,這沒什麼大不了。

王瑞永吹完古典大嗩呐《一支花》,郭繼華雙手舉兩米多長的長號嗩呐,對著門外吹出一個很單調的“嗚”聲。62發煙花齊鳴(煙花數代表逝者的年齡)。晚祭放煙花是嗩呐班受限之後,民間時興的“報喪”儀式。現在,事主明暗兩手準備,既邀請嗩呐,也燃放煙花。

場景充滿著儀式感。

晚九點,煙花畢,親戚朋友點曲,上喪葬份子錢。有人點了京劇,王瑞永不會吹奏,便吹奏了一首《百鳥朝鳳》。點曲的人多,嗩呐班縮短每首曲子的演奏時間,但沒人在意。

王瑞永的父輩會較真,他們只吹一些古典嗩呐樂。現在點曲變成點歌,譬如《好人一生平安》、《父親》、《母親》之類。王瑞永也“與時俱進”,盡力配合。

儀式進行了一個多小時,主人收了18100元喪葬金。主事人把錢與桌子上的“點戲薄”明細進行比對,分文不少。

大總理估算整個葬禮要花費一萬多元,除了酒席買菜費用,1350元的火化費是最大一筆花銷。四個嗩呐匠和一個“唱戲的”,每人每天100元——這是行價。嗩呐班“不計較報酬”,都是大總理據行價給薪酬。

這一夜儀式結束,王瑞永和郭繼華到堂屋告別。

村主任坐在事主的沙發上說:“生死大事,總不能沒點響聲。像祭孔大典一樣教育後代,禁止嗩呐也不能一刀切嘛。”

郭繼華悶頭“嗯”了一聲。

王瑞永決定要給郭繼華岳母的葬禮上出一場嗩呐。

父親王洪祥說:“去吧,老人百年之後都有這個念想,只是這種想法都不能正當要求了。”

自從王洪祥把祖業交給王瑞永之後,他覺得孩子們能當此大任,便全身而退,最近,他看著祖業窘境,感覺寥落。

他4歲開始跟著大人玩嗩呐,父親出場會背著他。在這個玩的過程中,學會嗩呐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事。天長日久,王洪祥靠聽耳音,學會很多調門。

舊時代學嗩呐沒有成文的樂譜,都是擬音的“浪蕩”譜子,他比劃著“浪蕩哩蕩—……”

學成之後便是出場——這些年下來,他見證了生離死別,也經歷了人間冷暖。下著大雨,他去出場,心裡嘀咕:“咱這一輩子幹這幹啥?”大雪天,出晚場在外面破屋借宿,差點送死。他見過“對棚”(事主請兩班嗩呐對吹的方式)讓親兄弟反目成仇,也看到過嗩呐匠出場“偷了人家的牛”。

經歷了人生滄桑,他知道嗩呐匠不易。所以他從不“對棚”。這是一種吹給嗩呐人自己聽的比賽方式,一曲壓一曲,總要對出個勝負。“就是誘發人性的惡。”王洪祥說。

王瑞永拉著音響回家的時候,在電動車上忽然想起一件無聊的事。他算了一下,從業36年,他送走了7000多名亡人。每一個亡人在他這裡都是一場儀式、一場挽歌。

現在,王洪祥得了癌症,他也將迎來自己的挽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