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國產79式衝鋒槍,其實就是縮小版的56式衝鋒槍!

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槍, 簡稱“79式衝鋒槍”, 是在1979年設計定型, 1983年生產定型。 從1981年試生產算起, 截至1992年, 79式衝鋒槍生產總量近20萬支, 最高生產年份是1988年和1991年, 年產量均超過3萬支。 一般槍械的研製週期為5-7年, 主要研製人員為4~10人, 而79式衝鋒槍的研製時間長達15年之久, 參加研製的主要人員多達幾十人。

79式衝鋒槍的研製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8月。 起初, 原軍械部屬下的一家研究所接受任務研製一種適合叢林地帶使用的衝鋒槍, 簡稱“叢林衝鋒槍”。 當時研製條件極端艱苦, 沒有試驗室, 也沒有必要的試製加工條件, 而且技術人員又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大中專生, 缺乏工作經驗。 因此初步方案樣槍是在一個民用機械加工廠進行試製的, 裝配成槍後根本就沒打響。

到了1966年5月, “文革”開始, 研製工作受到很大干擾, 無法正常進行, 因此停止了“叢林衝鋒槍”的研製。 1967年根據要求恢復研究,

而到1969年又再次下馬。 期間科研人員頻繁調動, 科研工作幾乎是處於無人管的狀態。

1970年3月, 解放軍總參二部要求研製一種適合偵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種專業分隊以及公安人員使用的便於攜行的武器。 此項目交由中國兵器工業第二○八研究所(簡稱“208所”)研製, 在4月份重新組織人員繼續上馬研製“叢林衝鋒槍”, 此時改名為“7.62毫米輕型衝鋒槍”。

1971年12月~1972年1月, 新型衝鋒槍的樣槍第一次在國家靶場試驗, 當時出現的問題是卡殼、卡彈、主要零部件強度不夠。 改進後在1974年第二次進國家靶場, 但仍未順利通過試驗。 到1975年9月, 第三次進入靶場試驗, 武器仍存在一些細節問題。 之後, 專案組在工廠試製了100支衝鋒槍, 先後到濟南、瀋陽、蘭州、昆明等地進行部隊試用,

並分別進行高溫、泥沙使用試驗, 得到部隊認可。

由於第三次國家靶場試驗仍遺留一些問題, 在部隊試用後, 1978年4~5月, 新型衝鋒槍第四次前往國家靶場進行補充設計定型試驗, 這一次終於順利通過。 1979年9月25日, 這支衝鋒槍被輕武器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 正式命名為“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槍”。

由於79式衝鋒槍是為空降兵等特業分隊研製的, 所以, 研製中與空軍部隊有協作關係。 1971年, 空軍部隊曾向單位索要當時還被稱為“叢林衝鋒槍”的設計圖紙和兩支樣槍, 之後, 將圖紙還回。 當專案組拿回圖紙時, 發現圖紙上帶有圓規孔, 且圖紙被磨毛, 顯然已被抄襲。 事後得知, 圖紙與樣槍到了林彪反黨集團手中。 9月13日, 林彪出逃時機毀人亡, 事後在清查時發現上海藏有私造7.62毫米衝鋒槍上百支, 就是仿製“叢林衝鋒槍”的。 衝鋒槍研製的項目組因此而受到牽連, 幸好研究所保存了調取圖紙的全部手續, 完全符合組織程式, 才免於被審查。

另一次是在1976年。 當年2月,

國防工辦邀請有關人土召開會議, 定下一個耐人琢磨的基調:上海方面以208所衝鋒槍圖紙為基礎, 對其進行改動並試製。 後來我們才知道, 上海方面試製出的衝鋒槍實際上落入了王洪文反黨集團手中, 粉碎“四人幫”後, 這些槍交由208所。 上海試製的衝鋒槍, 主要機構沿襲廠79式衝鋒槍, 但對機匣蓋進行了改動, 增加了散熱孔, 彈匣倉和拉機柄也做了改動, 不過, 這些改動不太適用, 而且武器射擊精度也較差。

79式衝鋒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 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 這種機構具有工作可靠安全, 運動平穩, 閉鎖支撐面在發射時受力均勻等特點。 槍機前端有左右對稱的閉鎖突筍, 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 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 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槍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

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複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複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複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複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迴圈過程。

79式衝鋒槍與54式衝鋒槍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槍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槍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槍採用剛性折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折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折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衝子、毛刷等附件。

在研製前期,開始論證時的主導思想是超過國內曾經裝備過的同等威力的仿蘇衝鋒槍--54式衝鋒槍。54式衝鋒槍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當時提出要搞1.8kg左右與54式同等威力的輕型衝鋒槍,確實感到是在搞“大躍進”。既要減輕重量,又要保證武器堅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設計中遇到不少難題,主要問題是:拉機柄易斷裂,抽殼鉤抽殼不利,以及易卡彈等。這些問題經過技術攻關後逐一得到了解決。

79式衝鋒槍裝備部隊後,參與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有這樣一個戰例:在我境內有一哨所被越軍佔領。我軍某偵察分隊3名偵察員奉命將其拔掉並抓一“舌頭”。3名偵察員配備79式衝鋒槍和匕首執行任務。一天深夜,他們突然闖入哨所,一名偵察員將室內4名越敵擊斃,一名偵察員在室外作弧形掃射,擊斃4名越敵並打斷一名越敵的雙腿,另一名偵察員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斷腿的越敵,將其拖走,抓住了“舌頭”。他們用了40秒鐘完成任務,我方無一人傷亡。

另一個戰例中,我軍某偵察分隊奉命在我邊境某地潛伏,越敵特工隊同時也竄至該處埋伏,兩軍相距約20m,互相均未發現。經過三晝夜的潛伏,我軍奉命轉移,敵軍也得令撤走。幾乎在同一時刻,雙方都發現了對方。雙方指揮人員同時下令射擊,但我方的槍稍快一步,敵方頃刻全部斃命。我軍在戰後總結經驗時說:“此次遭遇戰的勝利,一是指揮員指揮果斷,二是79式衝鋒槍平戰轉換性能好,出槍快,它起了決定勝負的主要作用。”

79式衝鋒槍的性能可靠,由於採用閉膛待擊和導氣式自動原理,因此射擊精度比較高,而且重量也比較輕巧,由於射速很快,短時間內就能用彈雨覆蓋目標區,是一種優秀的近戰武器。另外79式衝鋒槍的扳機力很輕,據說有經驗的射手可以在連發狀態下輕鬆地打出單發或2發的點射,據說有些巡警或特警隊員利用這個優點,把79式衝鋒槍用作近距離的精確射擊武器。79式衝鋒槍的缺點是彈匣容量只有20發,不利於持續火力。

79式衝鋒槍在自衛反擊戰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在後來的平遠緝毒戰役中為抓捕武裝毒販,武警雲南總隊龐如寶、馬關公安局民警蘇太德、硯山縣公安民警高文亮同志光榮犧牲。其中兩名同志的犧牲都與79式輕型衝鋒槍的故障有關。從此,我便對79式衝鋒槍的訓練、實戰性能進行認真觀察、研究。

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雲南總隊司令部訓練處李興洪參謀(李)接受(王)的採訪!

其中王表示:我第一次接觸79式衝鋒槍是在1984年,當時我在唐山市公安局防暴隊當內勤。這年冬天,我赴石家莊市的河北省公安廳領取配發的催淚彈。當我在河北省武警總隊門口看到哨兵胸挎79式衝鋒槍時,心情非常激動。看慣了蘇式輕武器的我,見到外型“別致”的新型衝鋒槍,內心激動也是自然的。因當時除了56式、81式槍械,尚無新型衝鋒槍問世。酷愛新槍的我當晚便找到裝備79式衝鋒槍的武警中隊,憑著員警一家的情分,請武警將79式衝鋒槍分解,觀其構造。當槍分解完畢後,我失望極了,這哪裡是什麼新槍啊!整個一個56式衝鋒槍的縮小版。接觸了十幾年56式衝鋒槍的我,對其構造、原理、性能、特點都爛熟於心,好不容易看到一種新槍還是仿造。以前我們常常責怪國外有些輕武器專家說中國的槍一亮相就能在國外找到原型,其實,仿造的槍,自己人一看也明白。

79式輕沖及其配用的20發彈匣和51式手槍彈

全槍長槍托展開 740mm 槍托折疊 470mm

槍管長250mm

全槍重不帶彈匣 1.75kg 帶空彈匣 1.9kg 帶實彈匣 2.1 kg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彈匣容量 20 rds

槍口初速 515 m/s

槍口動能 725 J

理論射速 1000 RPM

戰鬥射速單發 40 RPM 連發 70~100 RPM

有效射程 200 m

隨著近年來各地治安機構紛紛成立特警部隊,現在79式衝鋒槍正成為國內特警的主要武器,並出現了許多改裝套件使其更加適應這個新的角色。剛開始時,這些所謂的改裝僅僅是在槍管上掛裝SUER-FIRE戰術燈和鐳射指示器,後來開始出現用MP5護木改裝的戰術燈護木,現在還出現了採用M1913皮卡汀尼導軌的護木。

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槍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

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複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複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複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複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迴圈過程。

79式衝鋒槍與54式衝鋒槍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槍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槍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槍採用剛性折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折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折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衝子、毛刷等附件。

在研製前期,開始論證時的主導思想是超過國內曾經裝備過的同等威力的仿蘇衝鋒槍--54式衝鋒槍。54式衝鋒槍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當時提出要搞1.8kg左右與54式同等威力的輕型衝鋒槍,確實感到是在搞“大躍進”。既要減輕重量,又要保證武器堅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設計中遇到不少難題,主要問題是:拉機柄易斷裂,抽殼鉤抽殼不利,以及易卡彈等。這些問題經過技術攻關後逐一得到了解決。

79式衝鋒槍裝備部隊後,參與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有這樣一個戰例:在我境內有一哨所被越軍佔領。我軍某偵察分隊3名偵察員奉命將其拔掉並抓一“舌頭”。3名偵察員配備79式衝鋒槍和匕首執行任務。一天深夜,他們突然闖入哨所,一名偵察員將室內4名越敵擊斃,一名偵察員在室外作弧形掃射,擊斃4名越敵並打斷一名越敵的雙腿,另一名偵察員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斷腿的越敵,將其拖走,抓住了“舌頭”。他們用了40秒鐘完成任務,我方無一人傷亡。

另一個戰例中,我軍某偵察分隊奉命在我邊境某地潛伏,越敵特工隊同時也竄至該處埋伏,兩軍相距約20m,互相均未發現。經過三晝夜的潛伏,我軍奉命轉移,敵軍也得令撤走。幾乎在同一時刻,雙方都發現了對方。雙方指揮人員同時下令射擊,但我方的槍稍快一步,敵方頃刻全部斃命。我軍在戰後總結經驗時說:“此次遭遇戰的勝利,一是指揮員指揮果斷,二是79式衝鋒槍平戰轉換性能好,出槍快,它起了決定勝負的主要作用。”

79式衝鋒槍的性能可靠,由於採用閉膛待擊和導氣式自動原理,因此射擊精度比較高,而且重量也比較輕巧,由於射速很快,短時間內就能用彈雨覆蓋目標區,是一種優秀的近戰武器。另外79式衝鋒槍的扳機力很輕,據說有經驗的射手可以在連發狀態下輕鬆地打出單發或2發的點射,據說有些巡警或特警隊員利用這個優點,把79式衝鋒槍用作近距離的精確射擊武器。79式衝鋒槍的缺點是彈匣容量只有20發,不利於持續火力。

79式衝鋒槍在自衛反擊戰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在後來的平遠緝毒戰役中為抓捕武裝毒販,武警雲南總隊龐如寶、馬關公安局民警蘇太德、硯山縣公安民警高文亮同志光榮犧牲。其中兩名同志的犧牲都與79式輕型衝鋒槍的故障有關。從此,我便對79式衝鋒槍的訓練、實戰性能進行認真觀察、研究。

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雲南總隊司令部訓練處李興洪參謀(李)接受(王)的採訪!

其中王表示:我第一次接觸79式衝鋒槍是在1984年,當時我在唐山市公安局防暴隊當內勤。這年冬天,我赴石家莊市的河北省公安廳領取配發的催淚彈。當我在河北省武警總隊門口看到哨兵胸挎79式衝鋒槍時,心情非常激動。看慣了蘇式輕武器的我,見到外型“別致”的新型衝鋒槍,內心激動也是自然的。因當時除了56式、81式槍械,尚無新型衝鋒槍問世。酷愛新槍的我當晚便找到裝備79式衝鋒槍的武警中隊,憑著員警一家的情分,請武警將79式衝鋒槍分解,觀其構造。當槍分解完畢後,我失望極了,這哪裡是什麼新槍啊!整個一個56式衝鋒槍的縮小版。接觸了十幾年56式衝鋒槍的我,對其構造、原理、性能、特點都爛熟於心,好不容易看到一種新槍還是仿造。以前我們常常責怪國外有些輕武器專家說中國的槍一亮相就能在國外找到原型,其實,仿造的槍,自己人一看也明白。

79式輕沖及其配用的20發彈匣和51式手槍彈

全槍長槍托展開 740mm 槍托折疊 470mm

槍管長250mm

全槍重不帶彈匣 1.75kg 帶空彈匣 1.9kg 帶實彈匣 2.1 kg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彈匣容量 20 rds

槍口初速 515 m/s

槍口動能 725 J

理論射速 1000 RPM

戰鬥射速單發 40 RPM 連發 70~100 RPM

有效射程 200 m

隨著近年來各地治安機構紛紛成立特警部隊,現在79式衝鋒槍正成為國內特警的主要武器,並出現了許多改裝套件使其更加適應這個新的角色。剛開始時,這些所謂的改裝僅僅是在槍管上掛裝SUER-FIRE戰術燈和鐳射指示器,後來開始出現用MP5護木改裝的戰術燈護木,現在還出現了採用M1913皮卡汀尼導軌的護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