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航空母艦也能玩“瞞天過海”?二戰英軍奇襲奇襲塔蘭托之戰

我國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 名為“瞞天過海”。

此計相傳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之時。 唐軍行軍至海邊, 一代雄主竟然面對大海心生畏難之色,

太宗麾下大將薛仁貴設巧計誘使皇帝上船, 神不知鬼不覺地渡海行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諸多戰役之中, 1940年英軍在實力並不占優的情況下, 奇襲義大利重要的軍港塔蘭托, 堪稱“瞞天過海”這一計的經典範例。 至今, 奇襲塔蘭托仍是各國海軍院校必學的課程。

▲1940年希特勒在凱旋門下閱兵

1940年6月, 法國淪陷。 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雙線戰場上, 同時迎戰德國和義大利海軍。 同時, 德國海軍潛艇進行的海上破壞活動極其頻繁, 英軍在大西洋上疲於奔命, 所以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護航反潛兵力,

確保本土的物資補給線安全無虞。 那麼, 英國人要再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對付義大利海軍, 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

▲俯瞰塔蘭托

當時, 義大利海軍主力常駐塔蘭托港, 掌握著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權。 眼見著軸心國勢力在地中海做大做強,

這就意味著義大利可以隨時掐斷英軍在北非戰場的補給, 嚴重威脅了英國在此的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英國人不甘於對此熟視無睹, 奈何此時自己的實力與義大利海軍相差懸殊, 強攻無異於以卵擊石。

在當時, 義大利海軍擁有6艘大型戰列艦, 輕重巡洋艦共19艘, 驅逐艦61艘, 潛艇105艘, 還有近70艘其他用途的水面艦艇。 反觀英國方面, 坎甯安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 兵力少得可憐, 僅有的3艘戰列艦中, 還有兩艘是下水服役很長時間的老艦, 只有“厭戰”號戰列艦是新艦, 尚可為之一戰。 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鷹”號, 也是裝備多年的老艦, 而且還是二戰之前用一艘老式戰列艦改裝而成的。

▲安德魯·坎甯安海軍上將

英軍想要儘量避免與意軍的正面衝突, 可為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保駕護航卻是他們的職責所在, 這維繫著數萬英軍在北非的物資保障。 為此, 英地中海艦隊疲於奔波, 但運輸船隊卻還是不停地遭受襲擊。 由此看來, 打擊義大利艦隊, 奪取制海權,保障船隊安全,勢在必行了。

▲圖為 “光輝”號航空母艦

不久,援軍趕來。李斯特海軍少將率領“光輝”號航空母艦和“勇士”號戰列艦,以及兩艘巡洋艦補充進坎甯安將軍的地中海艦隊。這大大增強了英軍的實力,縮小了與義大利艦隊的差距。此外,李斯特少將還為坎甯安帶來了一個十分冒險的作戰計畫:出動航母,以艦載機轟炸停泊在塔蘭托港內的意軍艦艇,一旦成功,便可摧毀意海軍主力,逆轉地中海局勢。坎甯安將軍經過慎重的比較分析,最終同意了李斯特將軍的提議,下令就由剛剛趕來的“光輝”號航母和24架“劍魚”式艦載機執行空襲塔蘭托的計畫。

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橫渡地中海,長途奔襲至塔蘭托,如此明顯的行動意圖,義大利人怎麼可能置若罔聞,意軍空中有飛機偵查,水下有潛艇探測,奇襲行動談何容易!

▲圖為“劍魚”式魚雷轟炸機

為了做到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英國人玩出了這招“瞞天過海”。當意軍的指揮部被一份份真假難辨的情報慢慢掩埋的時候,“光輝”號搭載著“劍魚”,安然行至塔蘭托附近水域,“劍魚”掛載著照明彈和魚雷此時已是蓄勢待發……

英國人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首先,秘密加強戰前準備。

一,改進老式的“劍魚”魚雷轟炸機,撤掉尾座的炮手,加裝副油箱,以增加航程,確保航母不至於距離敵軍陣地太近,也確保飛機執行完轟炸任務可以安全返航。

二,普通航空炸彈,僅僅能攻擊艦艇甲板,炸傷意軍的戰列艦,而不能擊沉;普通的魚雷又因為意軍在港口附近海域佈置了水下防雷網而作罷。為了作戰計畫能夠執行,英軍緊急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磁感應魚雷。它可以從防雷網下方穿過,在感應到艦艇底部的磁場時觸發引信爆炸,確保攻擊效果。

▲圖為二戰時期一種常見的防空氣球

三,加強塔蘭托防空措施的情報偵察。開羅的情報官波洛克上尉敏銳地發現,塔蘭托港除常規的高射炮和探照燈外,還設置了鋼纜牽引的防空氣球。這對於夜間低空飛行的飛機是致命的安全隱患。所幸氣球的設置並不密集,“劍魚”勉強可以從鋼纜之間穿過。但夜間飛行無法看見鋼纜,所以指揮部決定,原定率先起飛的飛機不掛魚雷,改掛照明彈,向東投擲,為西向進攻的飛機提供照明條件,進而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

▲在執行護航任務的英軍艦艇

其次,製造假像、迷惑敵人。

坎甯安將軍特意組建了一個代號“X”的佯攻編隊,由三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組成,擾亂意軍的視線。在地中海艦隊出航前後,英國同時派出4支運輸船隊,共20艘船,在地中海航行,給義大利人造成英軍艦艇活動只是普通的護航任務而已的印象。然後,英軍開始在遠離塔蘭托的直布羅陀頻繁調兵遣將,搞出一副將在此地有“大動作”的假像。

因此,意軍指揮部陸續收到偵察報告,英國地中海艦隊已駛離亞歷山大港,正在向西航行,同時又發現一支運輸船隊開赴馬爾他。為此,義大利派出9艘潛艇和25架轟炸機前往攻擊,目標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一連數日,一份又一份自相矛盾的情報傳到作戰室。就在意軍指揮官焦頭爛額之際,英國航母編隊所要去的東地中海反倒被忽略了。塔蘭托港平靜如常,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即將來臨。

▲空襲塔蘭托的行動路線

而在經歷意外失火之後,坎甯安將軍將行動由10月21日推遲至11月11日,行動代號“光輝的判決”。但在整個計畫的前一天,因為飛機的燃料倉混入海水和泥沙,3架飛機毀傷,能參加行動的,僅剩21架“劍魚”。

1940年11月6日下午一點,艦隊出發。為以防萬一,坎甯安將軍命令兩艘戰列艦、兩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組成掩護群,隨時準備截擊還手的義大利艦艇。

11月11日傍晚,炸彈從天而降,亮光驟起,整個港口被照得如同白晝,塔蘭托被襲擊了!

轟炸分為兩個波次,持續了足足一個小時。停泊在軍港裡,作為意軍艦隊主力的6艘戰列艦,一艘被擊沉,三艘受重傷,巡洋艦和驅逐艦各有一艘被擊傷,而英軍僅付出了兩架飛機被擊落,兩架被擊傷的輕微代價。

▲空襲塔蘭托一役令英軍扭轉地中海戰局

11月12日淩晨,各架“劍魚”回到“光輝” 號甲板,攻擊群與掩護群會合,全速返航,安全抵達亞歷山大港。經此一戰,義大利海軍元氣大傷,原本戰鬥力就不強的義大利再也無力與英軍爭奪地中海的制海權了。

英軍奇襲塔蘭托,創造性地運用航母和艦載機,巧妙“瞞天過海”,成功端掉對手的老窩,成為經典戰例,不過,這也給了義大利的東方盟友以啟發,僅僅一年過後,遙遠的太平洋戰場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堪稱奇襲塔蘭托的翻版再擴大。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奪取制海權,保障船隊安全,勢在必行了。

▲圖為 “光輝”號航空母艦

不久,援軍趕來。李斯特海軍少將率領“光輝”號航空母艦和“勇士”號戰列艦,以及兩艘巡洋艦補充進坎甯安將軍的地中海艦隊。這大大增強了英軍的實力,縮小了與義大利艦隊的差距。此外,李斯特少將還為坎甯安帶來了一個十分冒險的作戰計畫:出動航母,以艦載機轟炸停泊在塔蘭托港內的意軍艦艇,一旦成功,便可摧毀意海軍主力,逆轉地中海局勢。坎甯安將軍經過慎重的比較分析,最終同意了李斯特將軍的提議,下令就由剛剛趕來的“光輝”號航母和24架“劍魚”式艦載機執行空襲塔蘭托的計畫。

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橫渡地中海,長途奔襲至塔蘭托,如此明顯的行動意圖,義大利人怎麼可能置若罔聞,意軍空中有飛機偵查,水下有潛艇探測,奇襲行動談何容易!

▲圖為“劍魚”式魚雷轟炸機

為了做到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英國人玩出了這招“瞞天過海”。當意軍的指揮部被一份份真假難辨的情報慢慢掩埋的時候,“光輝”號搭載著“劍魚”,安然行至塔蘭托附近水域,“劍魚”掛載著照明彈和魚雷此時已是蓄勢待發……

英國人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首先,秘密加強戰前準備。

一,改進老式的“劍魚”魚雷轟炸機,撤掉尾座的炮手,加裝副油箱,以增加航程,確保航母不至於距離敵軍陣地太近,也確保飛機執行完轟炸任務可以安全返航。

二,普通航空炸彈,僅僅能攻擊艦艇甲板,炸傷意軍的戰列艦,而不能擊沉;普通的魚雷又因為意軍在港口附近海域佈置了水下防雷網而作罷。為了作戰計畫能夠執行,英軍緊急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磁感應魚雷。它可以從防雷網下方穿過,在感應到艦艇底部的磁場時觸發引信爆炸,確保攻擊效果。

▲圖為二戰時期一種常見的防空氣球

三,加強塔蘭托防空措施的情報偵察。開羅的情報官波洛克上尉敏銳地發現,塔蘭托港除常規的高射炮和探照燈外,還設置了鋼纜牽引的防空氣球。這對於夜間低空飛行的飛機是致命的安全隱患。所幸氣球的設置並不密集,“劍魚”勉強可以從鋼纜之間穿過。但夜間飛行無法看見鋼纜,所以指揮部決定,原定率先起飛的飛機不掛魚雷,改掛照明彈,向東投擲,為西向進攻的飛機提供照明條件,進而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

▲在執行護航任務的英軍艦艇

其次,製造假像、迷惑敵人。

坎甯安將軍特意組建了一個代號“X”的佯攻編隊,由三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組成,擾亂意軍的視線。在地中海艦隊出航前後,英國同時派出4支運輸船隊,共20艘船,在地中海航行,給義大利人造成英軍艦艇活動只是普通的護航任務而已的印象。然後,英軍開始在遠離塔蘭托的直布羅陀頻繁調兵遣將,搞出一副將在此地有“大動作”的假像。

因此,意軍指揮部陸續收到偵察報告,英國地中海艦隊已駛離亞歷山大港,正在向西航行,同時又發現一支運輸船隊開赴馬爾他。為此,義大利派出9艘潛艇和25架轟炸機前往攻擊,目標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一連數日,一份又一份自相矛盾的情報傳到作戰室。就在意軍指揮官焦頭爛額之際,英國航母編隊所要去的東地中海反倒被忽略了。塔蘭托港平靜如常,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即將來臨。

▲空襲塔蘭托的行動路線

而在經歷意外失火之後,坎甯安將軍將行動由10月21日推遲至11月11日,行動代號“光輝的判決”。但在整個計畫的前一天,因為飛機的燃料倉混入海水和泥沙,3架飛機毀傷,能參加行動的,僅剩21架“劍魚”。

1940年11月6日下午一點,艦隊出發。為以防萬一,坎甯安將軍命令兩艘戰列艦、兩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組成掩護群,隨時準備截擊還手的義大利艦艇。

11月11日傍晚,炸彈從天而降,亮光驟起,整個港口被照得如同白晝,塔蘭托被襲擊了!

轟炸分為兩個波次,持續了足足一個小時。停泊在軍港裡,作為意軍艦隊主力的6艘戰列艦,一艘被擊沉,三艘受重傷,巡洋艦和驅逐艦各有一艘被擊傷,而英軍僅付出了兩架飛機被擊落,兩架被擊傷的輕微代價。

▲空襲塔蘭托一役令英軍扭轉地中海戰局

11月12日淩晨,各架“劍魚”回到“光輝” 號甲板,攻擊群與掩護群會合,全速返航,安全抵達亞歷山大港。經此一戰,義大利海軍元氣大傷,原本戰鬥力就不強的義大利再也無力與英軍爭奪地中海的制海權了。

英軍奇襲塔蘭托,創造性地運用航母和艦載機,巧妙“瞞天過海”,成功端掉對手的老窩,成為經典戰例,不過,這也給了義大利的東方盟友以啟發,僅僅一年過後,遙遠的太平洋戰場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堪稱奇襲塔蘭托的翻版再擴大。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