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園貸”被叫停,遏制亂象還要從源頭做起

“校園貸”, 一個套路深似海的借貸方式, 這種借貸方式一直飽受詬病。 提及“校園貸”, 可能我們想到更多的是“裸條”、“自殺”等名詞, 它葬送了無數年輕的生命。

〔1〕

近日, 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下發通知, 要求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校園貸業務, 制訂明確的退出整改計畫。

但是, 就在消息發佈前, 一名22歲的大三學生疑被借貸平臺催債, 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據瞭解, 這名男生共向24個網貸平臺借過款, 借2000元, 每逾期一天要收40元, 利息高達2%, 令人唏噓。

2%或許還不算最高的, 面對這樣的高額利息, 顯然對於大學生來說壓力非常大。 而他們所抱的心態要麼是“以後有錢再還”, 要麼是“借新補舊”, 總之進入了一個怪圈, 很難跳出來。

〔2〕

我們不得不想, 這樣的悲劇還要發生多少次, 才能夠引起大家以及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呢?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 還要從根源抓起。 那究竟是什麼讓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走上了不歸路?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缺生活費,

而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買手機、買電腦、買衣服、買化妝品、旅遊, 這都是借錢的理由。

據這名男生的父母介紹, 他每個月會準時給兒子打1500元作為生活費, 因此他始終不明白看似不缺錢的兒子為什麼會沾上貸款。

大學生的超前消費意識非常高, 有著強烈的消費需求。 而借貸平臺手續簡單, 借款方便, 因此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需求, 這種看似能解燃眉之急的方式受到歡迎。 然而, 超前消費卻又缺乏辨別能力, 沒有足夠的理性消費意識和信用觀念, 才導致大學生“病急亂投醫”。

〔3〕

再來看《通知》, 這則通知所表明的另一層含義可以理解為, 只有銀監會批准的持牌機構——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能提供校園貸款。

那麼, 銀行是否能夠拯救大學生于水火之中呢?

“校園貸”僅需學生證和身份證就能夠申請成功, 明顯存在漏洞。 而合理的校園借貸, 必須要考慮大學生的還款能力, 以及相對完備的信用評估機制, 以規避“壞賬”風險。

然而, 銀行有著完善的風險評估與防範機制, 對申請者的情況會進行詳細審核與評估。

校園需要的正是規範、制度化、合法可控的金融業務, 以此來滿足大學生的信貸需求, 而信用卡或者可以體現其優勢。

早在零幾年, 大學生信用卡就已進入校園, 但由於當時缺乏規範的管理, 學生沒有進入征信系統, 在09年, 被銀監會發文叫停, 在11年又出臺了管理辦法, 禁止商業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髮卡。

信用卡與征信發展到今天, 相信銀行有能力制定更為完善的信用卡業務規則, 開展正規的小額貸款業務, 通過正規的管道滿足大學生的消費需求。

如果大學生能夠合理進行消費, 理性使用信貸產品, 並且能夠有一個健康的環境, 這何嘗不是在為信用加分, 也為今後的工作和創業打下了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