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有益思」塑膠袋為何依舊我行我“塑”

9年過去了, “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 甚至讓人感覺塑膠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鋪隨便給, 大超市從中賺得缽滿盆滿——手拎袋一律收費, 連卷袋則以強制消費的方式轉嫁到商品價格中, 使“限塑令”淪為“賣塑令”!

塑膠袋為何屢禁不止?

首先, 其“替代品”吸引力不足。 相比塑膠袋, 無紡布等材質的環保袋“顏值”始終沒有顯著提升, 不僅價格更貴, 攜帶也不方便。 而塑膠袋裝完商品還可以裝垃圾, 哪怕要為此支付點小錢, 在消費者看來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

其次, 監管不力, 讓“限塑令”空有其名。 想當初, 超市、菜市場幾乎天天有人檢查政策的執行效果, 商家自然不敢放肆。 但塑膠袋的生產企業眾多, 銷售管道和使用場所更是五花八門。 隨著時間推移, 監管部門鞭長莫及, 懲罰力度越來越小, 檢查次數越來越少, 最終默許了商家對塑膠袋的肆意使用。

最後,

政策本身也有局限性。 按規定, 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但餐廳“打包”剩菜、線上或線下購物, 是否也應聽“令”行事?就拿快遞過度包裝問題來說, 快遞行業一年需要120億個塑膠袋、247億米的封箱膠帶, 而且回收率不足10%。 缺乏明文規定的灰色空間, 給了塑膠袋繼續氾濫的機會。

疏堵結合才有可能見效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環境污染, 塑膠袋還會產生看不見的“精神污染”——如果家裡的大人購物時總是買塑膠袋, 孩子們又如何養成自覺使用環保袋的習慣?如果身邊的污染我們都視而不見, 將來又如何治理更困難、更棘手的環境問題?

往昔那些布袋子、菜籃子, 實際並沒過時, 依然能用, 只是大家的觀念被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裹挾著向前沖, 認為限塑“很麻煩”“沒必要”。 然而“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算算眼前的生活賬, 塑膠袋為舒適便利加分;如果算筆長遠的環保賬, 濫用塑膠袋則為健康家園減分。 與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慘重代價, 不如現在就腳踏實地出硬招,

減用、限用塑膠袋。

一要“堵”, 從源頭上遏制。 既然“限塑令”當初由政府推行, 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覺來實現。 環保、質監、工商等部門必須在塑膠袋生產的審批、監控、執法環節中出狠招、抓落實, 不讓違規產品流入市場。

二要“疏”, 讓政令更加接地氣。 完善塑膠袋銷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鏈條制度設計。 塑膠袋薄利多銷, 如果適當漲價, 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會停一停。 如果通過政府補貼, 在超市等地對使用環保袋的消費者給予一定獎勵, 也許能鼓勵更多人養成隨身攜“袋”的好習慣。 此外, 作為替代品的環保袋大都又貴又笨重。 如果能利用新材料技術, 做到平價又便攜, 相信不少人會為其轉身。 而有些商家已經開始提供上門回收快遞包裝等服務,

既能提高使用者滿意度, 還能提升環保形象, 一舉多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