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鹽山悅讀者|這麼美的《鴻雁》,原來背後的故事更感人

這麼美的《鴻雁》, 原來背後的故事更感人

鹽山快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又到了閱讀者時間,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文章名字叫做這麼美的鴻雁,

原來背後的故事更感人。

每每聽到《鴻雁》這首歌總能被其蒼涼的音律所打動, 讓人產生強烈的思鄉之感。 一直很好奇一首曲子為什麼會如此打動人, 後來才發現在這首曲子背後原來隱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1717年秋天,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的一個牧民家中, 伴隨著陣陣雷聲一個健康的男嬰呱呱墜地。 他就是莫日根巴特爾——後來成為著名的梅力更召三世活佛。

早在1722年, 烏拉特西公旗王爺——達爾瑪什裡下令:讓旗政府和梅力更召合作, 派專人去西藏請五世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 目的是從民間選出第三代梅力更召的活佛。

經過嚴格篩選, 達賴和班禪共同選中了5歲的莫日根巴特爾為梅力更召轉世靈童,

他被請到梅力更召坐床繼位, 取法名羅布生丹畢佳拉森, 被封為梅力更召三世葛根。 從此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就開始了他輝煌而短暫的人生旅途。

多年來, 一直是親人的期盼和掛念, 推動著羅布生丹畢佳拉森不斷地學習。 他先後學習並掌握了蒙文、藏文、梵文、滿文、漢文、朝鮮文、維吾爾文及印度、尼泊爾、阿富汗、哈薩克等國的語言文字及佛文經典。

當羅布生丹畢佳拉森的妹妹, 遠嫁到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地區。 兄妹兩開始了長期的分離。 因為路途遙遠, 不能時時見面, 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以慰思念之情, 但妹妹不會寫字, 一封信輾轉傳遞, 找人念、找人寫, 十分費事。

妹妹強烈的思鄉情緒和狀態令婆婆不滿。 時間一長婆媳關係有些緊張。 妹妹只能把心中的惆悵悄悄托人寫信, 訴說給哥哥羅布生丹畢佳拉森。 哥哥只能勸慰妹妹學會忍耐並注重家庭團結, 妥善處理婆媳關係, 人生的路很長, 要多珍重、多努力。 他們兄妹二人的書信恰似鴻雁,

南來北往, 秋去春歸, 一年也只能往返一回。

一次, 妹妹帶著夫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 途中來到寺廟看望哥哥。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心中那同樣強烈的思鄉情感開始澎湃。 西公旗王爺得知消息後, 把妹妹及家人接到王府居住, 並且安排活佛下山和妹妹團聚。 妹妹雖然歸心似箭, 卻又掛念哥哥, 於是留下來和哥哥小聚。

羅布生丹佳畢拉森見到妹妹心後複雜, 一方面想和妹妹敘敘舊, 一方面又希望妹妹早點回去和父母團聚。 酒過三巡, 王爺隆重邀請活佛撫琴唱歌, 活佛這時也不推辭, 即興創作新歌一首, 名為《鴻嘎魯 》。 歌曲中反復出現“鴻嘎魯”字音——這是他深情地呼喚!接著, 是一遍又一遍縱情地歌唱,

加之情不自禁地彈撥琴弦, 感情的潮水隨著歌聲、琴聲奔湧而出, 很快匯成情深意長的海洋:

白天鵝漫遊葦湖深處

眾親友聚會酒席宴前

相互祝願, 誠心一片

舉杯共飲, 情誼不變

這首歌充滿了對妹妹、對家人的深情, 對西公旗王爺的感謝, 以及對短暫相聚的不舍。 歌曲悠揚、蒼涼, 感人肺腑, 令人回味。 此後, 《鴻嘎魯》也就是鴻雁作為宴席歌曲在民間廣為流傳。 妹妹的婆婆後來聽到了這首歌曲, 也深受感染, 並與他妹妹冰釋前嫌, 和睦相處。 1766年陰曆五月初一, 第三世活佛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 在梅力更 圓寂, 享年49歲。

歌曲中的蒼涼之感極易打動人, 勾起人們對家鄉的那份思念之情。 每每聽到這首歌, 百轉千回, 心情十分複雜, 卻也在提醒我們, 時光匆匆,要珍惜眼前人。

文章來源於網路

本期主播:

張芳,鹽山電視臺播音員。

愛生活,愛朗讀,用聲音傳遞真情,用真誠播撒美好。

時光匆匆,要珍惜眼前人。

文章來源於網路

本期主播:

張芳,鹽山電視臺播音員。

愛生活,愛朗讀,用聲音傳遞真情,用真誠播撒美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