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開大學申泮文院士逝世

訃 告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著名教育家、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申泮文同志, 因病於2017年7月4日0時42分在天津逝世, 享年101歲。

申泮文院士的靈堂設在南開大學八裡台校區化學樓二樓中廳, 遺體告別儀式將於7月8日上午10時在天津市第一殯儀館(北倉)仙苑廳舉行(乘車安排另行通知)。

申泮文院士治喪小組辦公室設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連絡人:計景成 李濤

電話(傳真):022-23508407 022-23508849

電子郵箱:hxxy@nankai.edu.cn

申泮文院士治喪小組

2017年7月4日

以下為《天津日報》2015年12月10日13版報導

申泮文, 1916年9月生,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中國當代無機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 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 曾任職于南開大學化學系, 1959年至1978年任山西大學化學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後調回南開大學, 任化學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 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現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 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會理事長。

申泮文 百歲院士 允公允能

印象

他是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

今年9月10日, 我國第3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申泮文院士迎來百歲華誕, 南開大學在東方藝術大樓為老院士舉辦了隆重的慶祝大會。 眾多兩院院士, 申先生的親友、同事、弟子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來賀信, 對申先生為我國無機化學事業發展、金屬氫化物化學的研究、撰寫並翻譯出版一批無機化學專著和教科書、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化學人才等方面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由於身體原因, 申先生未能來到現場, 他通過視頻感謝大家參加他的生日祝賀大會。 視頻中的申先生, 與不久前筆者赴天津醫科大學附屬總醫院探訪時情形相似——比幾年前清瘦許多, 聽力也大不如前, 而下巴上翹起的鬍鬚依舊那麼倔強。 病房裡的一台大螢幕電腦, 以及寫字臺上堆放的厚厚一摞資料, 都在無聲地提醒我們:這位百歲老人仍在工作。

作為我國當代無機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申泮文是“土貨南開”的代表人物。 這位沒有出國留學、沒有博士學位的中科院院士, 在化學教育研究領域創下了多項第一:編寫出我國化學界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個引入美國科技出版物;研製出我國第一代鎳氫電池;第一個在化學教學中應用電腦技術;主持完成我國第一部多媒體化學教科書軟體;最早開展金屬氫化物化學研究。

70余卷冊、4000余萬字的著作, 申泮文堪稱“最高產”的化學家。 他也一直在求新求變, 如同他對化學這門古老學科的理解:“沒有一門科學能像化學這樣創造出新的物質, 所以化學是一個創造新世界的科學。 ”

申泮文的百歲人生, 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主題詞”, 一個是“化學”, 另一個是“愛國”。 他說:“我一生的時間就幹了這兩件事!”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無一不顯現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老一輩知識份子身上的深厚積澱, 他的治學為人、一言一行, 也始終踐行著“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的南開精神。

在百歲華誕慶祝現場, 申先生通過錄製的視頻對大家說:“我感覺有幸的是, 得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青島召開國際教育資訊化大會。 我從1985年開始就在南開大學化學系開展了資訊教育, 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這項工作早了30年。 這是我在生日大會上非常高興告訴大家的。 ”

百歲人生

一輩子與天津難分難舍

2010年秋天, 由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七屆“大學化學化工課程報告論壇”在天津舉辦, 原定在會上發言的申泮文卻因類風濕住院, 一住就住到今天。 然而, 身在醫院的他並沒有“老老實實”躺在病床上, 他的學生、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車雲霞說, 申老從“親力親為”變成“遠端遙控”, 分子科學計算中心成立他親自打報告, 化學學科教育教學改革專案申報他隔三差五詢問進展,“國際化學年”活動在天津舉辦,老人家將這看成是自己的節日,多次向醫生“請假”跑回學校開講座……2013年10月,他出席了南開學校校慶活動,那個穿深灰色風衣、坐在輪椅上的身影,給很多人都留下難忘印象。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5歲入小學,語文老師給他起名“泮文”,寓意“入泮習文”,即行“入泮禮”拜謁孔子開始學習。1923年,申泮文全家遷居天津,他入讀城東南角草場庵廣北小學,三年後轉入廣東小學。13歲時,申泮文考入南開中學。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地質學家關士聰以及美國工程院院士、航太工程專家劉維正都與他同班,南開精神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6年7月,申泮文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就在七七事變後三個禮拜的1937年7月28日,日軍在天津海光寺架起大炮,轟炸南開大學。”申泮文回憶說,當時家住學校附近,親眼目睹了校園被毀。

南開大學在南京設立臨時辦事處,申泮文去了南京,正好趕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軍官教育隊”招收防化兵,於是投筆從戎。集訓一個月後,上海戰事緊張,他被派往前線做後勤兵,親歷了淞滬會戰,他奉命帶領20余名傷患突圍,自己兩腿感染導致腫脹潰瘍。“那是我一生中情緒最低沉的時候,徹底喪失了信心。”撤回南京後他申請復員,又得知清華、北大和南開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於是去長沙找尋老師楊石先,在其幫助下複學。1938年2月,他隨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經68天、行程1671公里到達昆明,入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習。西南聯大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奇跡”,在那裡受到的薰陶和教育,影響了申泮文的一生:“那些教育家的形象在我心中深深紮根,我覺得應該像他們一樣做人做事。”

1940年申泮文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抗戰勝利後,清華、北大和南開三校返回平津。歷經一年波折,他和同伴將300多噸公物運回平津,為西南聯大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新中國成立後,申泮文到南開大學化學系工作。1956年,他主持的課題“金屬氫化物與複合氫化物的合成”得到重點支援,從此開始金屬氫化物的研究工作。

1959年,他主動申請援建山西大學,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文革”後,時任南開大學校長楊石先院士將已經62歲的申泮文調回南開。1980年,申泮文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也開始進入了科研事業的黃金時代。

培育人才

讓中國高等化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申泮文求學時沒有出國留洋,比起國外歸來的學者起點較低,再加上遭遇當年國內各種政治運動,他的科研之路充滿坎坷。但他學術功底扎實,敬業勤奮,在無路時自行開闢道路,終在耳順之年厚積薄發收穫成功。

1985年,申泮文以論文“三種儲氫合金的化學合成與儲氫性能研究”在加拿大多倫多第五屆氫能會議上作大會報告,被評議為大會優秀論文,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在此基礎上,他開始朝應用科技方向發展,在能原材料、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和貴金屬電化學三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他在南開大學創建了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擁有多項國家專利,持有兩項國家智慧財產權(鎳氫電池和釹鐵硼永磁合金製造新工藝)。鎳氫電池智慧財產權已獻給國家,有三條生產線在天津投產,產量占世界產量的20%。釹鐵硼永磁合金正在籌備產業化之中。

申泮文有一個夢想——讓中國高等化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這個目標要靠幾代人去努力,“所以,培養人才最重要。”即使“重科研輕教學”之風蔓延,他也始終不為所動,堅持宣導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傾注更多精力。

20世紀50年代,申泮文翻譯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化學教材《普通化學》。隨著對國外高等化學教育的深入瞭解,他發現,國外高校本科一年級化學課程一般被稱為“General Chemis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國引入高等化學教育起,卻一直將其譯為“普通化學”。“‘普通’一詞並不準確,正確含義應該是把一級學科化學的概貌講授給剛剛進入化學殿堂的學生,稱為‘化學概論’更合適。”1996年,耄耋之年的申泮文開始著手“幹一件大事”——出版一部趕超國外教科書水準的教材。

在申泮文的堅持和努力下,南開大學成立了“近代化學教材叢書編委會”,啟動新教材編寫工作。四年後,《近代化學導論》甫一問世,即被列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南開大學也正式將本科一年級化學課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為“化學概論”。

“如果在科學家和教育家這兩個身份中選擇,我寧願做教育家。”申泮文這樣說。他主講大一基礎課“化學概論”,常常一個班120名學生,多的時候教過240人的大班。他帶著三四位助教組成教師團隊,常把帶有表格、插圖的大字報,單質化合物樣品,礦物標本帶入課堂,保證每堂課盡善盡美。申泮文認為,“這門面對一年級新生的課程,應該由對化學學科整體發展有著深刻把握、經驗豐富的教授親自授課。”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了動手動腦做學問的方法,許多學生畢業幾十年後返校看望他,總會提起當年在課堂上做的演示實驗和化學元素“百家姓”。2005年,申泮文入選“中國十位最令人感動的教師”,獲得的評價是“我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那一年,他90歲。“90歲高齡的他仍堅持給本科生講課,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而且從不遲到。”周震和王一菁提起當年給申老做助教的日子這樣說。如今兩位年輕教師已接過接力棒,繼續給本科生講授當年他開創的“化學雙語教育”,甚至“按照國際上女士優先原則教室前三排只坐女生”的慣例也都延續下來。

申泮文說:“我最關心的是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增強危機意識,為國家的教育事業提供意見。教育改革可是要‘摸著石頭過河’。”他這樣解釋“石頭”的含義:一是中國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聯大和張伯苓創立的南開教育體系;二是國外先進教育的規律和經驗。為此,申泮文特別統計過“西南聯合大學拔尖創新人才產出率”,也讓出國留學的學生專門做出“化學系課程設置”調研報告。

創新教育

把電腦輔助教學引入南開

1984年7月,申泮文去加拿大多倫多參加第五屆世界氫能會議,回程時訪問了美國密西根大學。在那裡,他首次接觸到“電腦輔助教學”。他意識到,電腦的發展將給化學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當即邀請指導教師巴特勒訪華。次年巴特勒夫婦應邀來南開大學講學,後又到全國多個院校演講,在國內第一次作了電腦輔助教學的推廣工作。

當時年近七旬的申泮文帶領年輕教師和學生鑽研多媒體程式設計技術,創新思想也由此萌發——他計畫編制一部尚未見經傳的多媒體教科書光碟,力圖改變我國高等教科書出版水準落後狀態,設想解決大學化學基礎課“無機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他將這一課題指定給當時教授“化學概論”課程的車雲霞,作為她的博士論文。“你把化學元素週期表給我‘變’到電腦裡去!”車雲霞仍清晰地記得跟隨申老讀在職博士時,他給自己出的“命題作文”,他還主動將家裡的486電腦搬到辦公室供車雲霞學習使用。

1998年,申泮文組織了一個師生課餘社團,命名為“南開化軟學會”。一個實驗室,15台電腦,30名學生,申泮文和車雲霞編寫電子教科書腳本,“化軟學會”師生們把腳本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每編寫一個章節,申泮文都要作詳細修改,定稿後再由師生邊學習、邊討論、邊程式設計,編出的課件在教學中試用。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週期系》終於在2000年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這套包含60多萬漢字、4000多幅圖片和1000多幅動畫的軟體,採用人機對話方式,以元素週期表為主功能表,將各種元素結構通過三維動畫進行生動演示,顯示了豐富活潑的教學內容,獲得了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這套軟體自學,使一年級的化學課時減少了一半。此後,申泮文把這套軟體譯成英文出版。

從1998年至2008年,每年新生入學,申泮文都親自物色電腦玩兒得好的學生,邀請他們課外參加“化軟學會”,但同時約法三章,他們必須品學兼優,“上課下課兩不誤”。這十年間,“化軟學會”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它的支撐下,教育部“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專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重點課程“高等化學教學資源庫”專案等多項教學改革任務得以順利完成,幾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從“化軟學會”中共走出86名本科生,申泮文戲稱“他們每個人都取得了雙學位”。“這是我力圖通過課餘工作,為培養既精通化學又掌握電子電腦程式設計技術的新型人才所做的一次嘗試。”申泮文這樣描述“化軟學會”,“比爾·蓋茨有‘microsoft’,我有‘chemisoft’!”

在“化軟”之後,申泮文組建了分子科學計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個教學與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創新平臺”。擔任中心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讚歎:“實驗、理論、計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動化學學科發展的這三駕馬車。”

真誠做人

愛國主義是教書育人之根基

“我們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考站泰山站正式運行,嫦娥三號已經蘇醒,我們開發出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我們國家培養人才是有辦法的!”記者在醫院探望申先生時,他聊起這些話題,愈發精神。

申泮文青年時代見證了祖國和母校的苦難歷史,愛國情懷早已溶於他的血液。1987年,他在南開校園展示自己珍藏的歷史圖片,以此紀念日軍轟炸南開50周年“受難日”。每年新生入 學,南開大學很多院系都邀請他開辦“鑄我南開魂”系列校史講座,對於這樣的邀請,申泮文從不拒絕。他說:“愛國主義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們教師最崇高的責任。”

申泮文曾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題詞:“真誠的教育家辦教育,不拘一格育人才。”真誠的教育家辦教育,這是南開老校長張伯苓的教育思想。申先生談道:“中國傳統教育裡有兩個要點,一是有教無類,就是說,所有受教育的人不能人為被分成三六九等;一是不拘一格,重點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材。對清華大學的題詞飽含了我對他們的希望,也是我一生的教育理想。我的老師們都是真誠的教育家,我從他們那裡學習了很多,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真誠的教育家。”在他看來,教育有幾大目標,第一是把一切人類的最高文明、文化的成果傳給後代,讓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培養人,因為人是世界文明成果以及文化的載體;第三是創新,不能停留在原有知識水準上。

“問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我的時間就都用於做這些事情了!”醫院的病房裡,申老手撚鬍鬚說道,“愛國主義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教師的責任。現在,我的事業後繼有人,我此生了無遺憾!”如今,申泮文的學生遍佈全國,或成為高校校長,或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無不在以自己的方式繼續著老師的事業。車雲霞記得,1972年至1975年自己在山西大學讀書時,申先生教無機化學課。“他上課時聲音洪亮,語言詼諧幽默,高深的科學知識在他的講解下變得簡單易懂、印象深刻。他講課有一種激情、一種煽動性,能激發我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學化學的。”亦如申泮文培養的第一名博士、廣西師範大學校長梁宏所說:“先生雖耄耋之年,志在千里,泛舟學海,允公允能,激勵朋輩,引領後來……”

化學學科教育教學改革專案申報他隔三差五詢問進展,“國際化學年”活動在天津舉辦,老人家將這看成是自己的節日,多次向醫生“請假”跑回學校開講座……2013年10月,他出席了南開學校校慶活動,那個穿深灰色風衣、坐在輪椅上的身影,給很多人都留下難忘印象。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5歲入小學,語文老師給他起名“泮文”,寓意“入泮習文”,即行“入泮禮”拜謁孔子開始學習。1923年,申泮文全家遷居天津,他入讀城東南角草場庵廣北小學,三年後轉入廣東小學。13歲時,申泮文考入南開中學。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地質學家關士聰以及美國工程院院士、航太工程專家劉維正都與他同班,南開精神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6年7月,申泮文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就在七七事變後三個禮拜的1937年7月28日,日軍在天津海光寺架起大炮,轟炸南開大學。”申泮文回憶說,當時家住學校附近,親眼目睹了校園被毀。

南開大學在南京設立臨時辦事處,申泮文去了南京,正好趕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軍官教育隊”招收防化兵,於是投筆從戎。集訓一個月後,上海戰事緊張,他被派往前線做後勤兵,親歷了淞滬會戰,他奉命帶領20余名傷患突圍,自己兩腿感染導致腫脹潰瘍。“那是我一生中情緒最低沉的時候,徹底喪失了信心。”撤回南京後他申請復員,又得知清華、北大和南開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於是去長沙找尋老師楊石先,在其幫助下複學。1938年2月,他隨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經68天、行程1671公里到達昆明,入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習。西南聯大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奇跡”,在那裡受到的薰陶和教育,影響了申泮文的一生:“那些教育家的形象在我心中深深紮根,我覺得應該像他們一樣做人做事。”

1940年申泮文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抗戰勝利後,清華、北大和南開三校返回平津。歷經一年波折,他和同伴將300多噸公物運回平津,為西南聯大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新中國成立後,申泮文到南開大學化學系工作。1956年,他主持的課題“金屬氫化物與複合氫化物的合成”得到重點支援,從此開始金屬氫化物的研究工作。

1959年,他主動申請援建山西大學,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文革”後,時任南開大學校長楊石先院士將已經62歲的申泮文調回南開。1980年,申泮文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也開始進入了科研事業的黃金時代。

培育人才

讓中國高等化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申泮文求學時沒有出國留洋,比起國外歸來的學者起點較低,再加上遭遇當年國內各種政治運動,他的科研之路充滿坎坷。但他學術功底扎實,敬業勤奮,在無路時自行開闢道路,終在耳順之年厚積薄發收穫成功。

1985年,申泮文以論文“三種儲氫合金的化學合成與儲氫性能研究”在加拿大多倫多第五屆氫能會議上作大會報告,被評議為大會優秀論文,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在此基礎上,他開始朝應用科技方向發展,在能原材料、釹鐵硼永磁合金材料和貴金屬電化學三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他在南開大學創建了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擁有多項國家專利,持有兩項國家智慧財產權(鎳氫電池和釹鐵硼永磁合金製造新工藝)。鎳氫電池智慧財產權已獻給國家,有三條生產線在天津投產,產量占世界產量的20%。釹鐵硼永磁合金正在籌備產業化之中。

申泮文有一個夢想——讓中國高等化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這個目標要靠幾代人去努力,“所以,培養人才最重要。”即使“重科研輕教學”之風蔓延,他也始終不為所動,堅持宣導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傾注更多精力。

20世紀50年代,申泮文翻譯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化學教材《普通化學》。隨著對國外高等化學教育的深入瞭解,他發現,國外高校本科一年級化學課程一般被稱為“General Chemis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國引入高等化學教育起,卻一直將其譯為“普通化學”。“‘普通’一詞並不準確,正確含義應該是把一級學科化學的概貌講授給剛剛進入化學殿堂的學生,稱為‘化學概論’更合適。”1996年,耄耋之年的申泮文開始著手“幹一件大事”——出版一部趕超國外教科書水準的教材。

在申泮文的堅持和努力下,南開大學成立了“近代化學教材叢書編委會”,啟動新教材編寫工作。四年後,《近代化學導論》甫一問世,即被列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南開大學也正式將本科一年級化學課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為“化學概論”。

“如果在科學家和教育家這兩個身份中選擇,我寧願做教育家。”申泮文這樣說。他主講大一基礎課“化學概論”,常常一個班120名學生,多的時候教過240人的大班。他帶著三四位助教組成教師團隊,常把帶有表格、插圖的大字報,單質化合物樣品,礦物標本帶入課堂,保證每堂課盡善盡美。申泮文認為,“這門面對一年級新生的課程,應該由對化學學科整體發展有著深刻把握、經驗豐富的教授親自授課。”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了動手動腦做學問的方法,許多學生畢業幾十年後返校看望他,總會提起當年在課堂上做的演示實驗和化學元素“百家姓”。2005年,申泮文入選“中國十位最令人感動的教師”,獲得的評價是“我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那一年,他90歲。“90歲高齡的他仍堅持給本科生講課,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而且從不遲到。”周震和王一菁提起當年給申老做助教的日子這樣說。如今兩位年輕教師已接過接力棒,繼續給本科生講授當年他開創的“化學雙語教育”,甚至“按照國際上女士優先原則教室前三排只坐女生”的慣例也都延續下來。

申泮文說:“我最關心的是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增強危機意識,為國家的教育事業提供意見。教育改革可是要‘摸著石頭過河’。”他這樣解釋“石頭”的含義:一是中國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聯大和張伯苓創立的南開教育體系;二是國外先進教育的規律和經驗。為此,申泮文特別統計過“西南聯合大學拔尖創新人才產出率”,也讓出國留學的學生專門做出“化學系課程設置”調研報告。

創新教育

把電腦輔助教學引入南開

1984年7月,申泮文去加拿大多倫多參加第五屆世界氫能會議,回程時訪問了美國密西根大學。在那裡,他首次接觸到“電腦輔助教學”。他意識到,電腦的發展將給化學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當即邀請指導教師巴特勒訪華。次年巴特勒夫婦應邀來南開大學講學,後又到全國多個院校演講,在國內第一次作了電腦輔助教學的推廣工作。

當時年近七旬的申泮文帶領年輕教師和學生鑽研多媒體程式設計技術,創新思想也由此萌發——他計畫編制一部尚未見經傳的多媒體教科書光碟,力圖改變我國高等教科書出版水準落後狀態,設想解決大學化學基礎課“無機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他將這一課題指定給當時教授“化學概論”課程的車雲霞,作為她的博士論文。“你把化學元素週期表給我‘變’到電腦裡去!”車雲霞仍清晰地記得跟隨申老讀在職博士時,他給自己出的“命題作文”,他還主動將家裡的486電腦搬到辦公室供車雲霞學習使用。

1998年,申泮文組織了一個師生課餘社團,命名為“南開化軟學會”。一個實驗室,15台電腦,30名學生,申泮文和車雲霞編寫電子教科書腳本,“化軟學會”師生們把腳本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每編寫一個章節,申泮文都要作詳細修改,定稿後再由師生邊學習、邊討論、邊程式設計,編出的課件在教學中試用。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週期系》終於在2000年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這套包含60多萬漢字、4000多幅圖片和1000多幅動畫的軟體,採用人機對話方式,以元素週期表為主功能表,將各種元素結構通過三維動畫進行生動演示,顯示了豐富活潑的教學內容,獲得了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這套軟體自學,使一年級的化學課時減少了一半。此後,申泮文把這套軟體譯成英文出版。

從1998年至2008年,每年新生入學,申泮文都親自物色電腦玩兒得好的學生,邀請他們課外參加“化軟學會”,但同時約法三章,他們必須品學兼優,“上課下課兩不誤”。這十年間,“化軟學會”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它的支撐下,教育部“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專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重點課程“高等化學教學資源庫”專案等多項教學改革任務得以順利完成,幾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從“化軟學會”中共走出86名本科生,申泮文戲稱“他們每個人都取得了雙學位”。“這是我力圖通過課餘工作,為培養既精通化學又掌握電子電腦程式設計技術的新型人才所做的一次嘗試。”申泮文這樣描述“化軟學會”,“比爾·蓋茨有‘microsoft’,我有‘chemisoft’!”

在“化軟”之後,申泮文組建了分子科學計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個教學與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創新平臺”。擔任中心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讚歎:“實驗、理論、計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動化學學科發展的這三駕馬車。”

真誠做人

愛國主義是教書育人之根基

“我們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考站泰山站正式運行,嫦娥三號已經蘇醒,我們開發出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我們國家培養人才是有辦法的!”記者在醫院探望申先生時,他聊起這些話題,愈發精神。

申泮文青年時代見證了祖國和母校的苦難歷史,愛國情懷早已溶於他的血液。1987年,他在南開校園展示自己珍藏的歷史圖片,以此紀念日軍轟炸南開50周年“受難日”。每年新生入 學,南開大學很多院系都邀請他開辦“鑄我南開魂”系列校史講座,對於這樣的邀請,申泮文從不拒絕。他說:“愛國主義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們教師最崇高的責任。”

申泮文曾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題詞:“真誠的教育家辦教育,不拘一格育人才。”真誠的教育家辦教育,這是南開老校長張伯苓的教育思想。申先生談道:“中國傳統教育裡有兩個要點,一是有教無類,就是說,所有受教育的人不能人為被分成三六九等;一是不拘一格,重點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材。對清華大學的題詞飽含了我對他們的希望,也是我一生的教育理想。我的老師們都是真誠的教育家,我從他們那裡學習了很多,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真誠的教育家。”在他看來,教育有幾大目標,第一是把一切人類的最高文明、文化的成果傳給後代,讓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培養人,因為人是世界文明成果以及文化的載體;第三是創新,不能停留在原有知識水準上。

“問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我的時間就都用於做這些事情了!”醫院的病房裡,申老手撚鬍鬚說道,“愛國主義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教師的責任。現在,我的事業後繼有人,我此生了無遺憾!”如今,申泮文的學生遍佈全國,或成為高校校長,或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無不在以自己的方式繼續著老師的事業。車雲霞記得,1972年至1975年自己在山西大學讀書時,申先生教無機化學課。“他上課時聲音洪亮,語言詼諧幽默,高深的科學知識在他的講解下變得簡單易懂、印象深刻。他講課有一種激情、一種煽動性,能激發我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學化學的。”亦如申泮文培養的第一名博士、廣西師範大學校長梁宏所說:“先生雖耄耋之年,志在千里,泛舟學海,允公允能,激勵朋輩,引領後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