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浙江省農科院發佈最新科研成果

發佈會現場。 趙侃一

基地培育的番茄。 趙侃一

基地裡的葡萄園。 趙侃一

基地水稻田。 趙侃一

基地水稻田。 趙侃一

中新網浙江新聞7月3日電(見習記者趙侃一)日前,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成果媒體發佈會在楊渡科研創新基地舉行, 會上主辦方對農科院近年來在畜牧、油料、蔬菜、土地改良等方面所取得的10項成果進行了集中發佈。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吳敬華主持了本次成果發佈會, 吳敬華表示, 農科院所取得研究成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要讓市民能享用到更多優質的蔬果食品。

本次發佈會上, 土洋結合的“金烏豬”, 採用分子育成技術的“浙核雜”油菜、本土化油橄欖、特種木本食用油加工技術的成果尤為吸引眼球。

中國雖是養豬大國, 但主導品種長期處於“引種-推廣-退化-再引種”的迴圈之中, 頂尖的核心種豬資源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 不僅失去了高附加值種源的輸出能力, 還存在“外來病”傳入的風險。

經過一系列的探索, 浙江省農科院培育出的新豬種“金烏豬”打破了這一局面, 該新豬種具有中國傳統優質地方品種的血統、肉質以及外國品種的生長速度。 8月齡體重可達100公斤以上, 屠宰率達74%, 皮下脂肪適中, 肌內脂肪含量高於4%, 肉質風味可與金華兩頭烏豬媲美。

利用分子標記創制新型不育系,

根據雙親遺傳差異確定優勢群, 定向設計優勢組合, 是目前雜交油菜最先進的育種技術。 “浙核雜”系列雜交油菜新品種的選育就是該項技術的成功範例。 據瞭解, 該類油菜新品種株高適中, 耐寒、抗病性突出, 抗倒性強, 耐遲播, 適合機械化收割和粗放輕簡化栽培的管理模式, 獲得了基層農技幹部、種植大戶和油菜專家一致好評

“吃出健康, 吃出美麗”是現代人的集體心願, 為此, 專家建議, 在烹調的時候, 可以使用橄欖油。 然而在浙江, 油橄欖的種植一直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 市民所購買的橄欖油大部分產地來自國外。

浙江省農科院的有關專家經過近20年的研究, 終於初步攻克難關, 在松陽的200餘畝油橄欖示範基地,

今年已經大面積開花掛果, 未來三到五年時間, 浙江人民就能吃到中國的橄欖油。

有了好的油料作物, 更需要好的榨油技術, 目前中國木本油的傳統加工工藝, 採用高溫壓榨, 無法有效保存原料當中的活性營養成分, 造成高檔食用油市場一直被國外產品所壟斷。 浙江作為開發木本油較早的省份, 急需相關配套的油脂精煉技術。

在相關研發工作相對滯後的基礎上, 浙江省農科院經過5年時間, 研究了一整套以“低溫壓榨, 適度精煉”為主的冷榨技術, 目前該成果已經通過浙江省科技廳的科技成果鑒定, 將有效助力“國字型大小”木本油改變中國高端食用油市場長期被國外產品佔據的局面。

除了以上成果外, 浙江省農科院在優質玉女果“浙櫻桃1號”、鮮食玉米和大豆的品種和栽培、美麗佛花姜荷花、破除土壤連坐障礙技術、地埋式秸杆反應堆技術上都取得可喜的成績。

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 浙江省農科院的專家們還深入農村, 向農戶們推廣農業新技術。 作為有名的植物保護專家, 浙江省農科院優秀科技特派員王漢榮的辦公室是菜農、果農們口中的“免費莊稼醫院”。 寒來暑往, 總有眾多浙江省內外眾多菜農、果農帶著發病的植株, 懷著焦急的心情慕名前來諮詢, 絡繹不絕。

王漢榮對農戶問題高效地給予診斷, 並及時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 有時還應對方要求深入田間地頭察看病情, 直接在田間地頭診斷蔬菜瓜果發生的病害,

並提供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 為菜農、果農解決生產上遇到的病害防治技術難題。

浙江省農科院特派員李發勇則採用技術入股的形式, 幫助岱嶺鄉農戶創辦了溫州第一家杏鮑菇工廠, 經過5年時間的發展, 他們所成立的公司總投資達810萬元, 成為蒼南縣有名的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

在龍泉市寶溪鄉提起浙江省農科院特派員李冬的名字,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作為村民眼中的“網紅”, 李冬踏遍了寶溪鄉的山山水水, 為當地的農業發展製作詳細調研報告, 與此同時, 他還積極引進省農科院的技術, 為當地農戶增加收入, 發展生態農業做出巨大貢獻。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