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上海救助管理站多手段助流浪者返鄉,人臉識別、互聯網+……

今年6月22日, 已走失20多年的七旬老人梁某某,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 與女兒相認, 踏上了返鄉的旅程。

7月4日,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民政局獲悉,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各類身份資訊不明的疑難受助人員近千名, 由家屬領回、流出地民政部門接回或護送返鄉的高達95%以上。

面對迷途老人茫然的表情、走失兒童無助地眼神、智障人員幾近空白的記憶,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與公安部門建立甄別查尋機制, 充分運用人臉識別、DNA比對和互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 讓受助人員回歸家庭。

親人離散20余年終相見

今年4月21日,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70歲左右的老人, 老人自稱叫孫建方, 浙江台州路橋區人, 家庭住址、家中連絡人和聯繫方式等一概不知。 工作人員根據老人提供的情況, 未能在台州查找到相關資訊。

緊接著, 救助管理站又通過“今日頭條”, 利用彈窗將資訊精准推送到路橋地區頭條使用者的手機上, 結果當天就得到了用戶的回饋, 稱該老人可能是當地一名走失了20多年的老人。

幾乎就在同時, 工作人員又接到了自稱可能是老人女兒的梁女士的電話, 說老人相貌變化太大, 不敢確認, 而且其父親叫梁某某, 而不是叫孫建方。 經工作人員耐心解釋, 梁女士還是抱著一絲希望來到市救助管理站, 在與老人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

老人堅稱自己叫孫建方, 也不承認有女兒。

在此情況下, 工作人員決定採用DNA方法進行鑒定。 一個多月後, 檢驗報告顯示, 老人與梁女士存在血緣關係。

原來, 早在梁女士七八歲的時候, 父親梁某某因患上精神疾病經常外出亂走, 在她20歲的時候父親走失, 從此杳無音信, 其間多方查找無果, 20多年過去了, 家人以為他已不在人世了。 說到父親“失而復得”, 梁女士十分激動, 她說, 我奶奶已經95歲了, 真沒想到在她的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我的父親, 我要把父親接回家, 盡好女兒的贍養義務。

6月22日, 梁某某終於可以回家了, 市救助管理站派專人護送他踏上了返鄉的旅程。

開發“受助人員圖像甄別與指紋比對”系統

據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負責人介紹,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作為市民政局設立的對流浪乞討人員實施臨時性救助保護的機構, 一直把救助人員的“甄別尋親”工作作為救助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

按照國家和上海的有關規定, 上海進一步規範了本市的救助管理甄別工作, 制定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員甄別工作規定》, 明確了甄別尋親的工作規範和具體要求, 對入站無法確認身份的流浪乞討人員, 規定在24小時內推送到全國救助尋親網開展尋親;與公安部門建立甄別查尋機制, 7個工作日內仍無法確認身份的, 必須採集DNA血樣, 送公安部門進行比對, 並持續跟蹤比對結果。

與此同時,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還與網路媒體建立了常態化尋親合作機制,

借助網路媒體的海量使用者, 通過彈窗技術向受助人員疑似走失地、戶籍地等特定區域精准推送, 及時發佈尋親啟示, 開啟“互聯網+尋親”的新模式。

在甄別過程中, 上海民政救助部門還自主創新開發了“受助人員圖像甄別與指紋比對”系統, 利用公安“人臉識別”技術探索甄別尋親新方法, 梳理歸納出“口音辨識、情理感化、實地尋蹤、物品尋跡、資料查找、公安協查、站際合作、媒體關注、頭條推送、人臉比對、血樣比對”等11種甄別方法。

“受助人員情況複雜, 其中因年老、年幼或精神異常、智力障礙而無法提供身份資訊的受助人員, 情況更加複雜。 ”上述負責人稱, 只有儘快查實疑難受助人員的身份, 幫助他們回歸家庭,

才能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 ”

最近,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還舉辦了救助管理甄別工作培訓會, 全市17個救助管理機構參加, 旨在提高工作人員的甄別水準, 促進救助管理隊伍建設, 強化救助管理服務意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