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張大春:傳統文化不融入生活,重生的機會就不大

作家張大春

《行書自作登樓歌卷》局部, 張大春, 2017

《行書自作登樓歌卷》局部, 張大春, 2017

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 臺北天氣轉冷, 作家張大春總會因為季節交替、鼻塞過敏而整晚睡不著覺。 有一年他決定乾脆不睡了, 起身給朋友們寫春聯。 春聯內容大部分是自己根據既有的詩詞改編, 比如“春城無處不飛花”, 對個上聯“福報有緣嘗正果”。

一口氣寫了七副, 共14張。 突然鼻子通了, 困意襲來, 他二話不說, 連筆都不洗, 倒頭便睡。 朋友們很喜歡, 隔年撕了舊的繼續索要新的, 來來去去成了傳統。 現在每年張大春至少要寫兩三百副春聯, 最多的那年居然寫了600多副, 從冬至開始寫, 除夕當天給大家分發出去。

“有的朋友可能覺得不怎麼樣, 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打擊我,

但起碼我在寫的時候是愉悅的。 鼻子通氣, 手也不覺得冷。 ”他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說, “其實現代人大多時候都還沒有找到軟筆書法的樂趣。 ”

每年張大春至少要寫兩三百副春聯

張大春認為自己這種靠寫作為生的人, 天生就很容易對文字產生親近感,

很小就學習練字、臨帖。 學生時代臨柳公權, 大一些臨褚遂良, 再後來開始臨北碑貼, 大概四十歲左右, 臨沈穎墓的行書和小草書。

“有個練法蠻有趣的, 不光是臨帖, 還自己寫。 ”畢竟骨子裡是個創作者, 他會先抄一闋詞, 比如蘇軾的蝶戀花, 然後在上面蓋一張白紙, 直接看著透過紙張印出來的格式填一闕自己的蝶戀花。 “字透過來你就知道下面的是平還是仄, 練習寫行書的同時練習了填詞。 兩個一塊兒練, 有效率。 ”他哈哈笑著說。

“覺得好玩, 動動腦子, 這對我來講就是生活。 ”他說自己積累到現在創作了差不多8000多首詩, 沒出過詩集, 因為不環保——“印1000本一定有900本賣不掉, 100本送給朋友都覺得是負擔。 ”

這是文人自謙, 也是自信。

1957年出生的張大春從年輕時代寫作小說成名, 作品風格多變、獲獎無數,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周記》、《歡喜賊》、《城邦暴力團》、《大唐李白》、《聆聽父親》, 林林總總算下來30多本。 可是他連自己的著作都不收集, 很多家裡都找不到。

就更不要提那些隨筆、散文、電臺節目, 與歌手周華健合作的概念專輯《江湖》、與戲劇導演吳興國合作的現代京劇《水滸108》、與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聊出來的戲劇《情人哏裡出西施》, 早年與導演胡金銓未完成的合作、在侯孝賢《悲情城市》裡的客串, 以及作為王家衛《一代宗師》的不署名劇本顧問。

張大春曾與歌手周華健合作概念專輯《江湖》

最近半年,張大春先是在內地出版了文集《文章自在》,就兩岸高考應試作文而產生出“為何而作文”的思索;然後參與錄製上海東方衛視電視節目《詩書中華》;近日還受邀將自己在幾年前所做的一首長詩書寫成15米長卷《行書自作登樓歌卷》,參加今日美術館“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群展。與北島、西川、李敬澤、徐皓峰等書畫並置同一空間,反映現代文人的喜好有許多共通之處。可是,詩詞書畫在現代社會究竟是怎樣的?

張大春看得很透:“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常態。你這樣問,我這樣答了,不管我覺得是好還是不好,就表示我承認推廣傳統文化是有作用的,但其實並不是常態。”

流行音樂、舞臺劇、大眾電視節目、社交網路、展覽,這些現代形式看似想要試圖將傳統藝術通俗化,有趣化,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但是作用甚微。

“有政策下來,說要少做綜藝娛樂節目,多做文化節目——通過這種方法宣傳推廣,似乎是’名公巨卿,責無旁貸’。可是作為行業裡的實踐者,我覺得,如果傳統文化沒有全面融入到生活裡,那麼重生的機會就不大。”他說,“周圍大部分不能將其融入生活的人反而卻能夠裝模作樣,在浮光掠影的姿態裡淺嘗輒止。”

2001年,張大春開始用電腦寫作,練習毛筆字變成純粹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活動,他也被送了好幾台電子閱讀器Kindle,拿到手上很開心,帶回家並不太用。但是他覺得這些都只是形式的變化,對內容和人產生真正巨大影響的是智慧手機。

智能手機把一切都碎片化了。

“我們長期誤以為資訊就是知識,可是如果不讓人保有一種’我正在獲取知識’的錯覺,那麼他就會連資訊都不要了。”他說,“前兩年我還覺得知識好像要比資訊偉大一點,現在卻不敢這麼說。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是活著,不再追求更深刻的價值。碎片化的生活可以在很小的範圍裡被充分滿足。”

比如看一本大部頭小說,500多頁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看完之後獲得某種啟發、和朋友討論。這個過程在18世紀、19世紀在咖啡桌上完成,而到了20世紀是在媒體或者英特網論壇上完成,其本質是差不多的。可是到了21世紀,精神生活可以隨時隨地,玩個遊戲、看個小視頻,在社交網路的聊天群裡吐槽,三分鐘就完成了。

“生活上的滿足可以迅速達到,然後不斷產生新的欲望、新的刺激,再有新的滿足。你根本來不及坐下來好好地讀一本大部頭、每天堅持練字。”他說,“最重要的是,恐怕我們對於那種緩慢得到的美感都失去了鑒賞能力。”

書法就是其中之一,需要勤學苦練可能才勉強入個門。從前路邊很多招牌大字都是書法作品,現在基本上都是電腦標準字體。張大春說身邊招牌裡出現兩種字,“很漂亮可是真討厭”,一種是電腦行書字體,一種就是電腦魏碑字體,“每個字都漂亮,就是不對。”但是生活在這種字體世界裡面的人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人們不再覺得通過緩慢苦功夫得出的成就是好的,張大春認為,這將會是下一波工業革命的核心。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繼續寫累積上百萬字的小說?“我們也知道地球肯定會在未來毀滅。”他眨眨眼,“可能自己選擇不要辜負了某些東西。雖然該辜負的還是會辜負掉,一種期待、一票讀者、一些評論,自己的人生還是會有些選擇。”

在網路時代、智慧手機時代,軟筆書法、甚至硬筆書法都已經逐漸消亡,即便有如張大春這樣的文人墨客持續推動和研究著這門藝術,它的生命力也很有限。

“因為文化需要有一個長期而緩慢的浸潤過程,普遍在多數人的生活裡紮根,才有可能發展起來。”他舉例說,日後一定有人活到70歲根本沒有摸過毛筆,回想過往並不會覺得有什麼遺憾,因為他摸過安卓系統的手機、蘋果手機。書法不再有價值,那麼哪怕藝術家、書法家拼命叫賣,也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裡被歷史遺忘。

“重點是每個人要從生活裡找到書法操作的動機,也許是用來寫情書、追女朋友的,也許是用來每年只寫春聯的。”他說。

2014年,張大春與周華健聯手製作出一張名為《江湖》的概念專輯,以中西曲風結合的方式演唱《水滸傳》裡面的著名段落,他負責裡面13首歌的歌詞。主打歌“潑墨”有一段華麗的結尾,歌詞羅列國畫裡26種的“皴法”: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斧劈皴、卷雲皴、雨點皴、彈渦皴、荷葉皴、骷髏皴、鬼皮皴、礬頭皴、解索皴、泥裡拔釘皴等等。

“皴法用西洋話來說就是筆觸,反復的筆觸,老這樣,不能這樣,人的日子就是反復,人的作為也是反復,第一天犯的錯,到了第八十年後還是犯,人生是不斷的反復之中,一方面在往前進,一方面在重複腳下的,一方面好像每一點都還不太一樣。”張大春解釋整首歌所表達的意義,“不論是今天的知識份子,古代的士大夫,對於這個世界是無所下手的寂寞,只能袖手旁觀,萬事不得參與。這個社會不應該這樣。”

專輯因為太晦澀,賣得不好,這也是時下努力將傳統文化變形推廣的窘境。他在歌詞裡表達的無助感,似乎倒貼合了自己實際的感受。

張大春曾與歌手周華健合作概念專輯《江湖》

最近半年,張大春先是在內地出版了文集《文章自在》,就兩岸高考應試作文而產生出“為何而作文”的思索;然後參與錄製上海東方衛視電視節目《詩書中華》;近日還受邀將自己在幾年前所做的一首長詩書寫成15米長卷《行書自作登樓歌卷》,參加今日美術館“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群展。與北島、西川、李敬澤、徐皓峰等書畫並置同一空間,反映現代文人的喜好有許多共通之處。可是,詩詞書畫在現代社會究竟是怎樣的?

張大春看得很透:“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常態。你這樣問,我這樣答了,不管我覺得是好還是不好,就表示我承認推廣傳統文化是有作用的,但其實並不是常態。”

流行音樂、舞臺劇、大眾電視節目、社交網路、展覽,這些現代形式看似想要試圖將傳統藝術通俗化,有趣化,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但是作用甚微。

“有政策下來,說要少做綜藝娛樂節目,多做文化節目——通過這種方法宣傳推廣,似乎是’名公巨卿,責無旁貸’。可是作為行業裡的實踐者,我覺得,如果傳統文化沒有全面融入到生活裡,那麼重生的機會就不大。”他說,“周圍大部分不能將其融入生活的人反而卻能夠裝模作樣,在浮光掠影的姿態裡淺嘗輒止。”

2001年,張大春開始用電腦寫作,練習毛筆字變成純粹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活動,他也被送了好幾台電子閱讀器Kindle,拿到手上很開心,帶回家並不太用。但是他覺得這些都只是形式的變化,對內容和人產生真正巨大影響的是智慧手機。

智能手機把一切都碎片化了。

“我們長期誤以為資訊就是知識,可是如果不讓人保有一種’我正在獲取知識’的錯覺,那麼他就會連資訊都不要了。”他說,“前兩年我還覺得知識好像要比資訊偉大一點,現在卻不敢這麼說。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是活著,不再追求更深刻的價值。碎片化的生活可以在很小的範圍裡被充分滿足。”

比如看一本大部頭小說,500多頁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看完之後獲得某種啟發、和朋友討論。這個過程在18世紀、19世紀在咖啡桌上完成,而到了20世紀是在媒體或者英特網論壇上完成,其本質是差不多的。可是到了21世紀,精神生活可以隨時隨地,玩個遊戲、看個小視頻,在社交網路的聊天群裡吐槽,三分鐘就完成了。

“生活上的滿足可以迅速達到,然後不斷產生新的欲望、新的刺激,再有新的滿足。你根本來不及坐下來好好地讀一本大部頭、每天堅持練字。”他說,“最重要的是,恐怕我們對於那種緩慢得到的美感都失去了鑒賞能力。”

書法就是其中之一,需要勤學苦練可能才勉強入個門。從前路邊很多招牌大字都是書法作品,現在基本上都是電腦標準字體。張大春說身邊招牌裡出現兩種字,“很漂亮可是真討厭”,一種是電腦行書字體,一種就是電腦魏碑字體,“每個字都漂亮,就是不對。”但是生活在這種字體世界裡面的人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人們不再覺得通過緩慢苦功夫得出的成就是好的,張大春認為,這將會是下一波工業革命的核心。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繼續寫累積上百萬字的小說?“我們也知道地球肯定會在未來毀滅。”他眨眨眼,“可能自己選擇不要辜負了某些東西。雖然該辜負的還是會辜負掉,一種期待、一票讀者、一些評論,自己的人生還是會有些選擇。”

在網路時代、智慧手機時代,軟筆書法、甚至硬筆書法都已經逐漸消亡,即便有如張大春這樣的文人墨客持續推動和研究著這門藝術,它的生命力也很有限。

“因為文化需要有一個長期而緩慢的浸潤過程,普遍在多數人的生活裡紮根,才有可能發展起來。”他舉例說,日後一定有人活到70歲根本沒有摸過毛筆,回想過往並不會覺得有什麼遺憾,因為他摸過安卓系統的手機、蘋果手機。書法不再有價值,那麼哪怕藝術家、書法家拼命叫賣,也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裡被歷史遺忘。

“重點是每個人要從生活裡找到書法操作的動機,也許是用來寫情書、追女朋友的,也許是用來每年只寫春聯的。”他說。

2014年,張大春與周華健聯手製作出一張名為《江湖》的概念專輯,以中西曲風結合的方式演唱《水滸傳》裡面的著名段落,他負責裡面13首歌的歌詞。主打歌“潑墨”有一段華麗的結尾,歌詞羅列國畫裡26種的“皴法”: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斧劈皴、卷雲皴、雨點皴、彈渦皴、荷葉皴、骷髏皴、鬼皮皴、礬頭皴、解索皴、泥裡拔釘皴等等。

“皴法用西洋話來說就是筆觸,反復的筆觸,老這樣,不能這樣,人的日子就是反復,人的作為也是反復,第一天犯的錯,到了第八十年後還是犯,人生是不斷的反復之中,一方面在往前進,一方面在重複腳下的,一方面好像每一點都還不太一樣。”張大春解釋整首歌所表達的意義,“不論是今天的知識份子,古代的士大夫,對於這個世界是無所下手的寂寞,只能袖手旁觀,萬事不得參與。這個社會不應該這樣。”

專輯因為太晦澀,賣得不好,這也是時下努力將傳統文化變形推廣的窘境。他在歌詞裡表達的無助感,似乎倒貼合了自己實際的感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