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照料經濟現狀及實現更好照料的政策建議

——基於“中國照料經濟學研究”資料的性別分析

編者按

中國的經濟改革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增長, 但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也對照料經濟和勞動力市場性別平等提出了新的挑戰。 溫尼伯大學董曉媛教授和北京大學趙耀輝教授牽頭, 組織了十余位元年輕學者, 歷時三年, 開展了“中國照料經濟學研究”專案。 專案使用了十種大型微觀資料, 評估了目前中國在照料經濟領域的政策環境, 研究了照料負擔對性別平等產生的影響, 並由此提出了政策建議。

■ 董曉媛 趙耀輝

中國經濟改革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增長,

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也對照料經濟和勞動力市場性別平等提出了新挑戰。 市場化改革削減了國家對有家庭責任的勞動者保護的力度, 曾由國家和企業負擔的部分照料責任轉移到了家庭中, 特別是女性勞動者身上。

在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援下, 溫尼伯大學董曉媛教授和北京大學趙耀輝教授牽頭, 組織了十余位元年輕學者, 歷時三年(2014年~2017年), 開展了“中國照料經濟學研究”專案。 專案使用了十種大型微觀資料, 評估了目前中國在照料經濟領域的政策環境, 研究了照料負擔對性別平等產生的影響, 並由此提出了政策建議。

中國家庭照料及公共照料現狀

中國公共照料政策仍在完善之中,

惠及的人口沒有預期的那麼廣泛, 照料服務仍存在巨大缺口, 同時家庭照料責任加劇了就業機會、養老金收入和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性別不平等。

祖父母是主要照料人。 1991年~2011年間, 隨著越來越多女性外出務工, 在農村日托或上學前班的兒童比例從11%增長至26%;由祖輩照料的兒童比例從27%增長至59%。 儘管留守兒童比例增加, 但農村低收入家庭能夠享受的正規兒童照料設施仍然有限;由祖輩全權監護的留守兒童所獲得的照料時間(監護人年齡超過55歲時, 每週的照料時間低於11小時)要遠遠低於那些由25歲以下的監護人照料的兒童。 在城市, 由於低價兒童照料服務的減少以及高價私立幼稚園數量增長, 由幼托機構照料的學齡前兒童的比例從26%下降至22%;由祖父母在照料的兒童比例從40%升至56%。

女性老年人獲得更少的照顧。 以家庭為中心的傳統養老照料仍然是中國老年照料的主要形式。 大約11%的需要照顧的老人沒有得到必要的照顧, 其中68%為女性。 男性老年人通常由他們的配偶照顧, 而女性老年人主要依靠兒女。 因此, 女性老年人相對處於劣勢地位, 因為配偶照料相比成年的兒女照料而言更為可靠, 尤其是當兒女都外出打工時。

產假很重要。 享受帶薪產假的城鎮就業女性僅為60%, 比1988年降低了7%。 教育水準越低的女性享受帶薪產假越少(僅為36%, 相比1988年大幅下跌)。 研究表明, 沒有帶薪產假待遇會降低女性母乳餵養的能力。 低學歷女工及女農民工的帶薪產假更少。

無酬照料工作限制工作機會獲得。 無酬照料責任會對女性的就業、職業選擇及收入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農村的中年的祖父母們來說, 照料孫子女會減少20%參加非農就業的機會, 年收入減少約1760元。 在城市, 更昂貴的托幼費用會降低女性的勞動參與率, 尤其是女農民工。

家庭照料致女性負擔加重、收入減少

照料提供涉及家庭、國家機構、企業、市場及社區。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 政府、單位與家庭的責任進行了重新定位, 這使女性角色也發生了相應改變。 大部分照料工作是由女性在家庭中完成的, 而且是沒有薪酬的。 中國的家庭婦女承擔了主要的家庭照料工作。 即使在城市, 女性的帶薪工作時間幾乎與男性相當(女性每週43小時,

男性每週46小時), 但女性的無薪工作時長, 比如做飯、打掃及照顧家人, 卻要遠遠超過男性(女性每週21小時, 男性每週10小時)。

目前家庭照料存在的問題有:女性無酬照料工作對其就業選擇、就業機會造成了負面影響, 也降低了她們的收入;缺少廉價日托服務及學前教育對貧困、偏遠及外出務工家庭影響格外嚴重;人口老齡化以及對有家庭照料負擔勞動者的支援的缺乏, 加重了女性照料及工作的雙重負擔;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從社會政策中獲得同等的利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女性享受的帶薪產假更少, 而老年女性的養老金收入遠遠低於老年男性。

女性勞動時間過長影響精神健康。 女性的雙重負擔及更高的工作量會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女性精神健康通常比男性更差,這部分是因為女性的工作時間更長,更容易陷入“時間貧困”。研究還發現,男性的精神健康會受到無薪照料工作的嚴重影響,儘管男性平時很少承擔無薪照料工作。這反映了,對於男性來說,從事家務勞動與“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有衝突;而女性接受無薪照料工作的負擔,儘管她們有薪勞動時間幾乎和男性一樣長,因為傳統觀念認為“照料是女性的天然職責”。

女性養老金收入低於男性。無薪照料責任減少了女性的就業機會、就業年限和收入,這同時又會影響到女性晚年的養老福利。年齡超過60歲的女性所獲得的養老金收入僅約為男性的一半。這主要是因為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提供養老保險的公司裡上班的女性更少,更多的女性在養老金更低的行業工作。此外,女性教育水準更低,就業年限更短,退休前工資更低,這都影響她們的養老金收入。

實現更好照料的政策建議

照料負擔如何在國家與家庭或其他機構之間,在家庭內部男性與女性以及代際之間合理分配對實現性別平等和包容性、可持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照料需求及性別平等一定要納入宏觀的發展議程中,這不僅僅是“女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各類人群的照料問題,不僅影響我國女性參與經濟發展的能力,同時也關係到在多大程度能夠合理解決不斷加劇的社會經濟不平等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經濟發展政策應該充分考慮到女性同時扮演賺取家庭收入和照料孩子的雙重角色,將照料需求及性別平等納入預算承諾、扶貧和城鎮化等發展規劃及公共政策中,包括與戶籍改革、全面兩孩、退休年齡及養老保險等相關的政策。

加大國家對照料服務的扶持和資助力度,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出臺相應政策幫助緩解照料壓力,比如,逐漸把帶薪產假的覆蓋擴大到女農民工和非正規部門及私營行業的女性工人。幼托政策應優先考慮如何讓低收入、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外出務工家庭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夠享受均等的托兒所、幼稚園和學前班服務。老人照料政策應關注到女性老年人壽命通常超過男性老年人的情況,因此女性擁有更大的照料需求,但是她們從市場上購買養老服務或從成年孩子中爭取更多照料的能力非常有限。

擴大私營及社區服務的照料供應。出臺政策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照料服務,對於滿足各個社會經濟階層的多元化照料需求非常必要。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加很快,在全面兩孩政策形勢下,嬰幼兒數量也有所增加。我們的研究與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的結論相吻合,即缺少正規托幼服務是導致女性不願意生二孩的主要原因。開放私營資本進入照料行業,可以增加照料供應,使照料服務多元化,並且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國家應更加積極地提供相關專業培訓,以提升照料工作者的技能、薪酬和社會地位。

在工作場合支持家庭照料職責。國家應採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全面兩孩政策對生育年齡女性在就業及晉升方面的負面影響。鼓勵勞逸結合的工作文化,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工作安排,如提供哺乳室、補貼兒童照料及其他家庭服務,鼓勵工作單位提供兼職崗位。

大力轉變性別偏見和傳統觀念。開展宣傳工作,鼓勵男性參與照料工作,改變對照料的性別偏見,促進更加公平的家庭勞動分工、減少性別不平等、提高生活福利。

(董曉媛為溫尼伯大學教授,趙耀輝為北京大學教授)

女性的雙重負擔及更高的工作量會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女性精神健康通常比男性更差,這部分是因為女性的工作時間更長,更容易陷入“時間貧困”。研究還發現,男性的精神健康會受到無薪照料工作的嚴重影響,儘管男性平時很少承擔無薪照料工作。這反映了,對於男性來說,從事家務勞動與“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有衝突;而女性接受無薪照料工作的負擔,儘管她們有薪勞動時間幾乎和男性一樣長,因為傳統觀念認為“照料是女性的天然職責”。

女性養老金收入低於男性。無薪照料責任減少了女性的就業機會、就業年限和收入,這同時又會影響到女性晚年的養老福利。年齡超過60歲的女性所獲得的養老金收入僅約為男性的一半。這主要是因為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提供養老保險的公司裡上班的女性更少,更多的女性在養老金更低的行業工作。此外,女性教育水準更低,就業年限更短,退休前工資更低,這都影響她們的養老金收入。

實現更好照料的政策建議

照料負擔如何在國家與家庭或其他機構之間,在家庭內部男性與女性以及代際之間合理分配對實現性別平等和包容性、可持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照料需求及性別平等一定要納入宏觀的發展議程中,這不僅僅是“女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各類人群的照料問題,不僅影響我國女性參與經濟發展的能力,同時也關係到在多大程度能夠合理解決不斷加劇的社會經濟不平等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經濟發展政策應該充分考慮到女性同時扮演賺取家庭收入和照料孩子的雙重角色,將照料需求及性別平等納入預算承諾、扶貧和城鎮化等發展規劃及公共政策中,包括與戶籍改革、全面兩孩、退休年齡及養老保險等相關的政策。

加大國家對照料服務的扶持和資助力度,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出臺相應政策幫助緩解照料壓力,比如,逐漸把帶薪產假的覆蓋擴大到女農民工和非正規部門及私營行業的女性工人。幼托政策應優先考慮如何讓低收入、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外出務工家庭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夠享受均等的托兒所、幼稚園和學前班服務。老人照料政策應關注到女性老年人壽命通常超過男性老年人的情況,因此女性擁有更大的照料需求,但是她們從市場上購買養老服務或從成年孩子中爭取更多照料的能力非常有限。

擴大私營及社區服務的照料供應。出臺政策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照料服務,對於滿足各個社會經濟階層的多元化照料需求非常必要。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加很快,在全面兩孩政策形勢下,嬰幼兒數量也有所增加。我們的研究與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的結論相吻合,即缺少正規托幼服務是導致女性不願意生二孩的主要原因。開放私營資本進入照料行業,可以增加照料供應,使照料服務多元化,並且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國家應更加積極地提供相關專業培訓,以提升照料工作者的技能、薪酬和社會地位。

在工作場合支持家庭照料職責。國家應採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全面兩孩政策對生育年齡女性在就業及晉升方面的負面影響。鼓勵勞逸結合的工作文化,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工作安排,如提供哺乳室、補貼兒童照料及其他家庭服務,鼓勵工作單位提供兼職崗位。

大力轉變性別偏見和傳統觀念。開展宣傳工作,鼓勵男性參與照料工作,改變對照料的性別偏見,促進更加公平的家庭勞動分工、減少性別不平等、提高生活福利。

(董曉媛為溫尼伯大學教授,趙耀輝為北京大學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