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濟獨立才換得到自由,至少是不被絮叨的自由

高考季與畢業季, 常有人跑來後臺問:

父母干涉填志願怎麼辦?父母干涉自己的工作怎麼辦?

這似乎是永遠的困惑。 自古如此。

那, 我的想法一向是:

先爭取經濟獨立, 然後, 愛咋咋地。

————————————

我上大學後, 跟父母經濟賬劃清。 自那以後, 一切花銷是我自己寫字籌的。 至今如此。 中間也回饋給過家裡許多錢和東西, 具體數字記不得了, 反正給爸媽買各色數碼和奢侈品、教他們使用, 簡直算我的愛好。

乍聽來很冷淡。 但瞭解點我的諸位都知道, 我和家裡的關係概無問題。

實際上, 從小到大, 關係都好得很。

最初跟家裡劃清經濟賬, 大概是中學時, 去我爸辦公室玩, 幫過忙, 打字、起草文件、做一些簡單的翻譯。 說那時已經知道了人間疾苦是大話了, 但我多少知道, 父親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我從上大學始, 決定做自由職業者。 走上這條路時已經想明白:自由職業者收入不穩定,

也無法給家裡安全感。 那麼, 至少不要給家裡任何負擔。 我清楚地知道父母為了我已經犧牲過多少生活品質, 所以也不希望他們再做任何犧牲。

————————

但之後, 多少明白了些事。

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干涉程度, 與子女的經濟回饋成反比。

一旦發現子女經濟自由而且路走得通暢, 講道理的父母們, 普遍也會樂意, 給子女更大的自由。 說穿了:發現你能自給自足, 講道理的父母們, 也就不干涉了。

所以許多孩子給父母回饋, 既是希望父母過得好, 也是一種能力的證明。 我認識許多自由職業者朋友都這樣:愛給家裡買東西, 好讓家裡安心, 消除家裡“你有沒有單位喲”的焦慮感。

除了一些吸血鬼家庭算是特例外, 大多數父母, 未必真樂意逼著孩子做這做那。

只是我們上一代人苦慣了, 又多少挨過騙, 安全感的累積需要時間。

所以給長輩花錢, 既是對他們的回饋, 也是一種經濟獨立的證明。 如此久了之後, 還可能買到更多自由呢。

甚至, 還可能因為買些東西, 永久性地改變長輩的消費意識和生活習慣——教父母用過各類app的諸位, 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

哪位會說了:如果父母就是不講道理, 哪怕看到你經濟獨立了, 可以回饋了, 還是不肯停止干涉呢?

答:這樣的父母挺多, 但心態具體又不一。 有些是出於經驗, 覺得孩子的路途不太平, 想加以管制;有些是將全副心力投注孩子久了, 不能接受孩子獨立的事實;更有些純粹是有管人的癮。 最變態的一種是, “我過了半輩子這種生活,

你倒可以出去浪, 憑什麼?”

對拒絕溝通的父母, 那麼, 長痛不如短痛。 人總要獨立的。 所以, 直接走出去, 過一段, 逼迫他們自己處理這個問題。 時間流逝, 大多數矛盾都能被化解的。

雖然有點殘忍, 但人生不能因此被綁住。

————————

哪位會說了:如果自己經濟暫時不能獨立, 因此無法獲得自由呢?

答:那就沒法子了。 道理上來說, 吃人嘴軟, 拿人手短。 父母們既然供養了孩子, 孩子任性的底氣多少會差一些。

自由並不是免費的, 總得自己拼出來才是。

但經濟獨立, 比大多數人想像中要簡單得多。 節衣縮食唄。 苦一點兒唄。 現代分工制如此發達的時代, 人本身需要的東西是很少的, 花費多的乃是社交需求, 換言之, “自己需要的東西”,

花費不會太嚇人;“給別人看的東西”, 昂貴高得多。 自己開個帳單,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 還有哪些是必須的花費呢?仔細想想, 有多少花費是缺了就不行的呢?

————————

消費時代, 有一種生活方式的陷阱。 許多人不是為了自己的需求, 僅僅為某種生活方式, 必須維持一個開支, 於是放棄了一些自由, 於是煩惱連鎖起來。

覺得自己被綁在一架機器上, 很大程度, 都是被生活方式限定了。 要成為一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要成為一個同僚眼中的好隊友, 要成為一個合乎社會規範的人——為了成為一個符合準繩的人而努力, 也可能喪失許多自由。

實際上, 生活在如今的時代, 因為分工和大工業制度, 你需要點錢購買活下去的生活資料, 還需要點精神成就感。 那麼你付出點時間,賺取點經濟利益,讓自己活下去,剩下的時間用來取樂。減少一點維持生活方式的開支,多少會讓社交生活不如意,但也許能多一點自由呢?

說直白點:

所謂自由,就是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資源:時間或者物質資料。

缺時間,就用物質資料換(少掙多閑)。

缺物質資料,就用時間換(多掙少閑)。

既想要時間也想要物質資料,就少一點開支唄。

工業時代,老闆可以花工資向職員買時間;同理,孩子也可以向父母花錢買點自由——當然不是就此不管父母了,無視親情了。

只是,經濟獨立後回饋父母,多少可以買父母一點安心,如此,可以買出一點少被干涉,少被絮叨的自由。

所以了:

覺得自己不自由,就儘量縮減開支、提高收入,爭取經濟獨立;還是被絮叨,就自立門戶,積極回饋,讓父母接受一個基本事實:即便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個體,是有自己人生的。

哪位會問:如果到此地步,依然有父母拒絕承認事實呢?

答:拒絕講道理和溝通的父母,那就是純粹的掌控欲了。那就實在,不必太客氣了。

還是我一直愛說的那句話:

自由從來不是人家憑空給你的,你不可能等著他們自己醒悟,把自由交給你。自由從來是靠智慧、狡猾、想像力、耐心,經歷殘忍、漫長、不屈不撓的鬥爭,與那些保守的大傢伙迂回、談判、爭執、吵鬧,最後一點一點,從他們閉塞呆滯的手裡,硬摳出來的。

那麼你付出點時間,賺取點經濟利益,讓自己活下去,剩下的時間用來取樂。減少一點維持生活方式的開支,多少會讓社交生活不如意,但也許能多一點自由呢?

說直白點:

所謂自由,就是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資源:時間或者物質資料。

缺時間,就用物質資料換(少掙多閑)。

缺物質資料,就用時間換(多掙少閑)。

既想要時間也想要物質資料,就少一點開支唄。

工業時代,老闆可以花工資向職員買時間;同理,孩子也可以向父母花錢買點自由——當然不是就此不管父母了,無視親情了。

只是,經濟獨立後回饋父母,多少可以買父母一點安心,如此,可以買出一點少被干涉,少被絮叨的自由。

所以了:

覺得自己不自由,就儘量縮減開支、提高收入,爭取經濟獨立;還是被絮叨,就自立門戶,積極回饋,讓父母接受一個基本事實:即便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個體,是有自己人生的。

哪位會問:如果到此地步,依然有父母拒絕承認事實呢?

答:拒絕講道理和溝通的父母,那就是純粹的掌控欲了。那就實在,不必太客氣了。

還是我一直愛說的那句話:

自由從來不是人家憑空給你的,你不可能等著他們自己醒悟,把自由交給你。自由從來是靠智慧、狡猾、想像力、耐心,經歷殘忍、漫長、不屈不撓的鬥爭,與那些保守的大傢伙迂回、談判、爭執、吵鬧,最後一點一點,從他們閉塞呆滯的手裡,硬摳出來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