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地方太多美味了,舌尖上的中國下一季應該來這裡看看

疆域的宏大, 地形的複雜, 讓中國人特別講究“地域”情結。 特別是南方, 地理條件的限制, 少數民族的雜居, 衍生出“五裡不同音, 十裡不同調”的地方文化, 而這種文化的更大表現, 就在美食。

興安, 人口以漢族為主, 另有瑤、壯等少數民族, 又因為靈渠自古是嶺南與中原文化重要交流點, 吸收了北方來的文化。 於是, 在時間的演化中, 興安人在桂北美食的基礎上, 集眾家之長,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興安味道。

興安

桂林米粉的發源地

每天淩晨四點鐘, 黃媒婆就要按時起床, 去農產品交易中心購買當天用的食材。 這個已經開了三十多年米粉店的阿姨知道, 自己所的名譽, 就是靠這些精挑細選的繁瑣工作積累來的。

儘管被冠以“桂林”的名義, 但本地人都知道, 桂林米粉的發源地在興安。 這裡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當年秦始皇派遣的秦兵入興安修靈渠後, 思鄉心切,

就把當地的稻米磨成漿, 用作麵條的方式, 做出了米粉來……

如今, 米粉已經成為興安人幾乎唯有的早餐。 人們習慣在上班之前, 進入街頭各種各樣的米粉店, 冒一碗熱熱的鹵菜粉, 在街邊坐下吃起來, 只有這樣, 一天的生活才算正式開始。

桂林米粉

製作米粉的工序繁雜, 在稍早之前, 吃米粉還是一件在逢年過節才能享受的事情。 如果是青年男女戀愛, 他們會在媒婆的引薦後, 覺得滿意了, 便會一起去吃個米粉, 算是定下了姻緣。

因為是做紅娘出身, “黃媒婆豬腳粉”因而得名。 這個在城南的小店, 已經成興安本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她用富含蛋白質的豬腳燉湯, 澆到米粉裡, 再加上酸蘿蔔、香蔥等配料, 就成了一碗肥而不膩、營養十足的早餐。

豬腳米粉

黃媒婆豬腳粉店距離縣城中心有一段距離, 但即便如此, 本地人還是在早上, 不惜開車十分鐘, 只為吃到這個獨特的美味。

不過, 在大多數遊客看來, 縣城水街旁邊的萬里香才是最正宗的吃法——他們把米粉冒熱, 讓粉本身加上柔軟性, 然後加上鍋燒、叉燒, 澆上香濃的鹵水, 以及各種醃酸作調料, 讓人吃了欲罷不能。 即使是桂林人, 經過興安的時候, 都不忘了來這裡吃一碗米粉, 才繼續上路。

竹筍的故事

每年入冬, 貓兒山下豐澤穀度假山莊的小劉就要帶領員工們進入山裡挖掘冬筍。

華江瑤族自治鄉是著名的毛竹之鄉。 在這個人口僅有一萬七千餘人的小鄉鎮, 毛竹種植面積高達18萬畝。 鄉里有超過一百家竹製品加工廠, 生產諸如筷子、涼席、工藝品等40多種竹製品, 然後銷往全國, 乃至東南亞。

華江竹海

因為華江鄉生產竹子, 依靠中國人對竹子雅致的嚮往,竹海的美景,以及貓兒山下的旖旎風光,當地人紛紛在貓兒山下開起了度假山莊,不下七八家,以休閒的環境、秀美的風光和瑤族特有的美食,吸引都市人前來。豐澤穀是其中的一座,它建立在竹林之中,附近有潺潺溪水,讓人仿佛置身在傳說中的世外之地。特別在週末,附近城市的人會開車前來,度過一個清閒、安逸的假期。

小劉深知,在能吸引客人的理由之中,可以品嘗到新鮮的冬筍是重大要素之一。所以在冬季,凡是有空,都會帶領大部分員工,進入山裡,尋找這個獨特的美食。

一根冬筍,需要挖到地下二三事公分

採掘冬筍是一項技術活。因為冬筍必須選用尚未出土的筍牙,想要找到他們,必須熟知竹子的習性和豐富的經驗。華江人把冬筍當作山中珍味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所以當地人深知,如何通過地面的狀況,推斷土地下是否有筍子。

即便如此,一天忙碌下來,每個人能採掘到的竹筍也不過二三十斤而已。這些珍稀而誘人的冬筍,將被一波又一波的客人,當作美食來品嘗。

冬筍,則是竹筍裡的翹楚,不僅味道鮮美,還有增胃口、減酒毒、消油膩、減肥的功效。而經過了歷史變遷,華江人把竹筍的烹調方式以及做到爐火純青。

冬筍炒臘肉

在華江,人們最愛吃的是冬筍炒臘肉。把冬筍去皮,切成薄片後和當地的另一種美食——臘肉烹炒,就會成為一道香氣噴噴的瑤族美味。

但華江人還有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對竹筍的熱愛,那就是醃酸。當冬天過後,春雨來臨之際,雨後的春筍迅速往上長當地人把長高了的筍子採摘回來,切片後放進罎子裡,一周後又成為一種獨特的食材——酸筍。只要和五花肉一起炒,即可為春天的開胃、下飯菜。

瑤族人的最愛——臘肉

竹筍之外,華江鄉人最引以為豪的便是臘肉。

在中國,無論大江南北,臘肉都是一種傳統美食。但華江鄉的瑤族同胞們的製作方法仍然保持著一份神秘的獨特感。

最傳統的臘肉製作方式

在華江瑤族自治鄉張寒的帶領下,我們認識了小黃一家。

小黃家也住在貓兒山下,距離豐澤穀不遠。因為家在路邊,貓兒山的旅遊又日益火爆,他們家便自己開了一家農家飯館——情理之中,家中自製的臘肉便成了招徠顧客的招牌菜。

在傳統中,瑤鄉里的臘肉是這麼來的:在食物缺乏的時代,鄉里每家每戶都會飼養一兩頭豬,用自家種的紅薯葉,配上米糠,以及家裡人的剩飯剩菜餵養,在年關將至時將其宰殺,然後將豬肉分成一條條,配料後曬乾,掛在灶火之上,成為一年到頭一家人唯有的葷菜來源。

“現在開了飯店,一頭豬肯定是不夠了,剛開始是要五六頭,今年殺了十三頭。”小黃羞澀地說。好在還是自家製作的,味道依舊不會變。

年尾,廚房裡掛的都是臘肉

在外人看來,臘肉最美味的部分為五花肉,但擁有幾千年製作經驗的華江瑤族同胞把每一個豬的部位都儘量發揮出來。“五花肉當然是最理想的,肥瘦分明,臘出來後晶瑩剔透,好看又好吃;豬腿要從前後切開一刀,配上料,臘好後用來煮黃豆湯,湯香濃,肉質有嚼勁;豬血與米汁混合,灌入腸子變成血腸,配上辣椒,香辣可口,讓人欲罷不能;豬頭肉臘好後,比普通的醬豬頭肉脆多了,口感更佳……”

在華江,人人都是製作臘肉的好手。傳統裡,一家人宰豬製作臘肉,家族人都會過來幫忙,一家一戶地走過去,從小年到春節,年年如此,成為人們之間一種特有的社交模式。

但儘管如此,每家每戶之間的製作方式還是有區別的——這主要來源於對配料把握的不同,在這細微的分別中,盡顯了每一個家庭對味道的理解。

銀杏之子——白果

在桂北,有一種獨特的植物,每年都引人來欣賞——那就是銀杏。

每到深秋,銀杏葉發黃時,攝影家、遊客、市民紛紛進入山間,觀賞漫山遍野的銀杏,它們把整座山都渲染成一片金黃,比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還壯觀。於是乎,愛美的少男少女們都要以此為背景,拍攝婚紗照、藝術照,或者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天倫之旅。

銀杏現在已經成為興安最引人關注的景觀之一

但在當地,美麗風景背後卻造就了當地一種特殊的美食,銀杏之子——白果。

我們來到興安縣白石鄉源頭村的秦家大院,尋找這種獨特的食材。

秦家大院是桂林有名的古村落。相傳村裡乃是秦瓊的後人遷居來此,又在清朝時期出了幾名朝廷大員,將村子建設得獨具一格,幾座青磚青瓦的大宅子錯落有致,雕滿了窗花,看出當時是鼎盛人家。在桂林戶外圈,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徒步線路景點,每到週末,大批地人前來觀賞。

銀杏之子——白果

蔣阿姨是熱情地村裡人,經常義務為遊客們介紹大院的歷史和文化,特別是對當地建築的格局,門兒特別清,說得頭頭是道。

但在我們進入大院的那一天,蔣阿姨要忙當天的工作——撿白果。與其它植物不一樣,白果成熟後會自然脫落,當地人只要拿著一個籮筐,撿起來洗淨,晾乾後即可出售。

蔣阿姨家的銀杏樹就在村口,三百多年的樹齡,讓樹木長到了三十多米高。秋天已經到來,落葉鋪滿了地上,而白果便如星光點點一般,隱藏在黃色的葉子之間,若隱若現。

村裡人都很淳樸,誰家的樹誰家揀,絕對不會逾越半分。通常,蔣阿姨每年只會撿1-2次,等地上掉滿了,收回來一籮筐,就是一年之中的額外收入——在最鼎盛時期,白果出售價格高達十多塊錢一斤。

而這些白果,將會被售賣到各大商場,然後轉入各個酒店中,製作成一道獨特的桂北美食——白果老鴨湯。

白果老鴨湯

在飯店裡,廚神們選用超過一年的老鴨,與白果一起放到瓷鍋中,煮爛後,給食客們呈現出一道湯鮮美,鴨肉入口即溶,又可滋陰補虛、健脾開胃、利水祛濕的美食。特別在冬季,是桂北人必備的菜品之一。

依靠中國人對竹子雅致的嚮往,竹海的美景,以及貓兒山下的旖旎風光,當地人紛紛在貓兒山下開起了度假山莊,不下七八家,以休閒的環境、秀美的風光和瑤族特有的美食,吸引都市人前來。豐澤穀是其中的一座,它建立在竹林之中,附近有潺潺溪水,讓人仿佛置身在傳說中的世外之地。特別在週末,附近城市的人會開車前來,度過一個清閒、安逸的假期。

小劉深知,在能吸引客人的理由之中,可以品嘗到新鮮的冬筍是重大要素之一。所以在冬季,凡是有空,都會帶領大部分員工,進入山裡,尋找這個獨特的美食。

一根冬筍,需要挖到地下二三事公分

採掘冬筍是一項技術活。因為冬筍必須選用尚未出土的筍牙,想要找到他們,必須熟知竹子的習性和豐富的經驗。華江人把冬筍當作山中珍味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所以當地人深知,如何通過地面的狀況,推斷土地下是否有筍子。

即便如此,一天忙碌下來,每個人能採掘到的竹筍也不過二三十斤而已。這些珍稀而誘人的冬筍,將被一波又一波的客人,當作美食來品嘗。

冬筍,則是竹筍裡的翹楚,不僅味道鮮美,還有增胃口、減酒毒、消油膩、減肥的功效。而經過了歷史變遷,華江人把竹筍的烹調方式以及做到爐火純青。

冬筍炒臘肉

在華江,人們最愛吃的是冬筍炒臘肉。把冬筍去皮,切成薄片後和當地的另一種美食——臘肉烹炒,就會成為一道香氣噴噴的瑤族美味。

但華江人還有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對竹筍的熱愛,那就是醃酸。當冬天過後,春雨來臨之際,雨後的春筍迅速往上長當地人把長高了的筍子採摘回來,切片後放進罎子裡,一周後又成為一種獨特的食材——酸筍。只要和五花肉一起炒,即可為春天的開胃、下飯菜。

瑤族人的最愛——臘肉

竹筍之外,華江鄉人最引以為豪的便是臘肉。

在中國,無論大江南北,臘肉都是一種傳統美食。但華江鄉的瑤族同胞們的製作方法仍然保持著一份神秘的獨特感。

最傳統的臘肉製作方式

在華江瑤族自治鄉張寒的帶領下,我們認識了小黃一家。

小黃家也住在貓兒山下,距離豐澤穀不遠。因為家在路邊,貓兒山的旅遊又日益火爆,他們家便自己開了一家農家飯館——情理之中,家中自製的臘肉便成了招徠顧客的招牌菜。

在傳統中,瑤鄉里的臘肉是這麼來的:在食物缺乏的時代,鄉里每家每戶都會飼養一兩頭豬,用自家種的紅薯葉,配上米糠,以及家裡人的剩飯剩菜餵養,在年關將至時將其宰殺,然後將豬肉分成一條條,配料後曬乾,掛在灶火之上,成為一年到頭一家人唯有的葷菜來源。

“現在開了飯店,一頭豬肯定是不夠了,剛開始是要五六頭,今年殺了十三頭。”小黃羞澀地說。好在還是自家製作的,味道依舊不會變。

年尾,廚房裡掛的都是臘肉

在外人看來,臘肉最美味的部分為五花肉,但擁有幾千年製作經驗的華江瑤族同胞把每一個豬的部位都儘量發揮出來。“五花肉當然是最理想的,肥瘦分明,臘出來後晶瑩剔透,好看又好吃;豬腿要從前後切開一刀,配上料,臘好後用來煮黃豆湯,湯香濃,肉質有嚼勁;豬血與米汁混合,灌入腸子變成血腸,配上辣椒,香辣可口,讓人欲罷不能;豬頭肉臘好後,比普通的醬豬頭肉脆多了,口感更佳……”

在華江,人人都是製作臘肉的好手。傳統裡,一家人宰豬製作臘肉,家族人都會過來幫忙,一家一戶地走過去,從小年到春節,年年如此,成為人們之間一種特有的社交模式。

但儘管如此,每家每戶之間的製作方式還是有區別的——這主要來源於對配料把握的不同,在這細微的分別中,盡顯了每一個家庭對味道的理解。

銀杏之子——白果

在桂北,有一種獨特的植物,每年都引人來欣賞——那就是銀杏。

每到深秋,銀杏葉發黃時,攝影家、遊客、市民紛紛進入山間,觀賞漫山遍野的銀杏,它們把整座山都渲染成一片金黃,比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還壯觀。於是乎,愛美的少男少女們都要以此為背景,拍攝婚紗照、藝術照,或者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天倫之旅。

銀杏現在已經成為興安最引人關注的景觀之一

但在當地,美麗風景背後卻造就了當地一種特殊的美食,銀杏之子——白果。

我們來到興安縣白石鄉源頭村的秦家大院,尋找這種獨特的食材。

秦家大院是桂林有名的古村落。相傳村裡乃是秦瓊的後人遷居來此,又在清朝時期出了幾名朝廷大員,將村子建設得獨具一格,幾座青磚青瓦的大宅子錯落有致,雕滿了窗花,看出當時是鼎盛人家。在桂林戶外圈,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徒步線路景點,每到週末,大批地人前來觀賞。

銀杏之子——白果

蔣阿姨是熱情地村裡人,經常義務為遊客們介紹大院的歷史和文化,特別是對當地建築的格局,門兒特別清,說得頭頭是道。

但在我們進入大院的那一天,蔣阿姨要忙當天的工作——撿白果。與其它植物不一樣,白果成熟後會自然脫落,當地人只要拿著一個籮筐,撿起來洗淨,晾乾後即可出售。

蔣阿姨家的銀杏樹就在村口,三百多年的樹齡,讓樹木長到了三十多米高。秋天已經到來,落葉鋪滿了地上,而白果便如星光點點一般,隱藏在黃色的葉子之間,若隱若現。

村裡人都很淳樸,誰家的樹誰家揀,絕對不會逾越半分。通常,蔣阿姨每年只會撿1-2次,等地上掉滿了,收回來一籮筐,就是一年之中的額外收入——在最鼎盛時期,白果出售價格高達十多塊錢一斤。

而這些白果,將會被售賣到各大商場,然後轉入各個酒店中,製作成一道獨特的桂北美食——白果老鴨湯。

白果老鴨湯

在飯店裡,廚神們選用超過一年的老鴨,與白果一起放到瓷鍋中,煮爛後,給食客們呈現出一道湯鮮美,鴨肉入口即溶,又可滋陰補虛、健脾開胃、利水祛濕的美食。特別在冬季,是桂北人必備的菜品之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