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劉和平當年寫“北平”打算七年不掙錢

“工匠精神”, 這個原本針對經濟領域的改革發展提出的詞語, 如今也被廣泛運用在文化藝術領域。 昨日, 在2017春季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 一場“確立工匠精神, 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論壇邀請到了編劇劉和平、趙冬苓、蘭曉龍, 導演劉江以及評論人尹鴻等共話如何在創作中保持“工匠精神”。 或許在IP當道的時代, 再談“匠心”、“情懷”和“初心”多少顯得有些奢侈, 但那些每每都會令人稱道的作品《北平無戰事》、《琅琊榜》、《媳婦的美好時代》、《士兵突擊》等卻都是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年代打磨而出的。

對影視作品來說, 無論時代如何前行, 受眾口味如何變換, “工匠式的作品”和“流水線的產品”就是有著品質的不同, 前者無疑更具留存價值, 後者則只能淪為快消品。

投入《北平無戰事》

打算七年不賺錢

劉和平擔任編劇的電視劇作品產量不多, 總共6部, 但品質卻很高, 堪稱經典之作的就有3部,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以及《北平無戰事》。 以《北平無戰事》為例, 從他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來看足以詮釋何為“工匠精神”。 “創作《北平無戰事》的時候, 劇本最後還有一些修改需要完成。 整個劇組定的是8月份要拍攝完, 要保證劇組每天完成那麼大的拍攝量和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精力、時間投入到正常順利拍攝之中,

我的創作必須既跟得上進度又要保證品質。 我當時就跟劇組提了一個要求, 我說給我配兩個打字員, 因為我是口述, 不會打字。 早上5點到中午12點一個打字員, 中午隨便吃點工作餐, 稍微眯一下;下午2點到晚上12點一個打字員。 那段時間長達兩個月, 是兩個打字員跟著我一個人在劇組工作, 有個劇組都知道的著名段子, 大概是幹了半個多月以後, 有個男打字員早上5點來的, 迷迷瞪瞪地跟著我打字, 打了一個小時, 因為我不可能口若懸河, 我得邊想邊說, 我就靠在那裡想……由於那個打字的機器是投影到牆上的, 我突然發現投影在牆上的不是一排排的字,
我說這怎麼回事, 回頭一看打字員的頭趴在鍵盤上睡著了……我不忍心叫醒他, 歎了一口氣, 我自己也休息了一下再叫醒他, 接著幹。 ”

劉和平當時還兼著《北平無戰事》的總製片人, 劇本創作每天寫到淩晨, 接著還要去看當天的拍攝重播。 “戲快拍完了, 我突然覺得渾身不舒服, 我讓出品方給我聯繫一個醫院, 為什麼?已經尿血就擔心是什麼前列腺癌, 到了醫院一檢查還好, 說是疲勞過度造成的。 也不能說這個叫不叫工匠精神, 就是覺得我們面對的這個東西, 最後它出來是千千萬萬的受眾要從中得到一些東西, 我們該何等的認真, 何等的努力, 這是我個人的感受。 ”

劉和平還提到, 寫《北平無戰事》的時候, 他就做好了七年不去掙錢的心理準備,

“因為前面(作品)賺的錢, 我算了一下能夠維持小康生活七到八年, 不買房子, 就是吃飯穿衣。 我們要宣導工匠精神, 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能不能夠真正的一個星期休息一天, 其他每天都在創作, 一年寫一部電視劇, 而不是三四個月就寫完了。 我認為, ‘工匠精神’一個是要有時間, 一個是要有價值突破, 包括思想突破和文學突破, 這種突破目前來看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至少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

國產劇套路太多 編劇急功近利

對於觀眾來說, 編劇的付出他們看不到, 但作品的誠意和好壞他們卻能感受到。 目前國產劇一年1.5萬集, 網劇大約一萬集, 加起來的量造就了我國是電視劇的產量大國, 但是從一個公認的“鄙視鏈”不難看出國產劇的品質, 那就是英劇-美劇-日劇-韓劇-國產劇。“編劇也特別辛苦,創作了很多好作品,但是觀眾還是覺得不夠滿意,覺得好作品不夠多,”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尹鴻以自己的觀劇感受剖析說,“坦率地講,我現在在電視上隨意收看的電視劇,覺得沒有硬傷真的是太難找了,各種套路,各種俗套,各種小孩就開始寫的巧合偶然,趴在門口偷聽。”目前整個編劇行業的普遍現狀是,套路太多,誠意太少;行活太多,匠心太少;功利太多,敬畏太少。

尹鴻指出,“資本”和“定制”的合力讓更多的藝術作品變得平庸,甚至淪為所謂的腦殘劇,“今天這個社會太多的機會,我有時候評獎一年一評,發現一個編劇那一年有三部長劇甚至四部長劇,當然有的是兩三年集中在一起,確確實實你就會發現資本的力量、宣傳的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推動著創作太快太急,定制性創作太多。一堆人拿著錢來跟你定制電視劇,這個電視劇不是自己最想創作的,不是自己積累最豐富的,不是自己最有感覺的東西,但是由於有人跟我定制,而且這個定制拿得錢還很多,他天天在後面催你,你就沒有辦法躲在家裡認真觀察、認真構思,一個字一個字地磨一個劇。現在不是水準問題,是我們太急於完成這些定制劇,這是一個定制時代,有太多的力量要求我們為一個確定的工藝目標去生產,所以應該多一點對藝術的敬畏。”

媒體以前經常諷刺韓劇有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而太多的國產劇又何嘗不是處處都是一眼都能看穿的套路?“國產劇套路太多不是編劇能力的問題,是編劇太急,當然不一定都是編劇,我們有時候太急於完成一個50集的劇,過不去的坎就強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就強解決,於是就變成所有老百姓知道的套路。比如,用偷聽解決一切偶然和巧合,你一看就知道他在你門口要偷聽,他一定會偷聽;有時候一看就知道他一定要出車禍,結果他一定要出車禍;一定要用白血病來解決,果然就是這招解決,觀眾能想到的一切套路現在在電視劇中屢屢發生。畢竟都是職業編劇,還是應該在常理的基礎上增加一點智慧。”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

那就是英劇-美劇-日劇-韓劇-國產劇。“編劇也特別辛苦,創作了很多好作品,但是觀眾還是覺得不夠滿意,覺得好作品不夠多,”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尹鴻以自己的觀劇感受剖析說,“坦率地講,我現在在電視上隨意收看的電視劇,覺得沒有硬傷真的是太難找了,各種套路,各種俗套,各種小孩就開始寫的巧合偶然,趴在門口偷聽。”目前整個編劇行業的普遍現狀是,套路太多,誠意太少;行活太多,匠心太少;功利太多,敬畏太少。

尹鴻指出,“資本”和“定制”的合力讓更多的藝術作品變得平庸,甚至淪為所謂的腦殘劇,“今天這個社會太多的機會,我有時候評獎一年一評,發現一個編劇那一年有三部長劇甚至四部長劇,當然有的是兩三年集中在一起,確確實實你就會發現資本的力量、宣傳的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推動著創作太快太急,定制性創作太多。一堆人拿著錢來跟你定制電視劇,這個電視劇不是自己最想創作的,不是自己積累最豐富的,不是自己最有感覺的東西,但是由於有人跟我定制,而且這個定制拿得錢還很多,他天天在後面催你,你就沒有辦法躲在家裡認真觀察、認真構思,一個字一個字地磨一個劇。現在不是水準問題,是我們太急於完成這些定制劇,這是一個定制時代,有太多的力量要求我們為一個確定的工藝目標去生產,所以應該多一點對藝術的敬畏。”

媒體以前經常諷刺韓劇有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而太多的國產劇又何嘗不是處處都是一眼都能看穿的套路?“國產劇套路太多不是編劇能力的問題,是編劇太急,當然不一定都是編劇,我們有時候太急於完成一個50集的劇,過不去的坎就強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就強解決,於是就變成所有老百姓知道的套路。比如,用偷聽解決一切偶然和巧合,你一看就知道他在你門口要偷聽,他一定會偷聽;有時候一看就知道他一定要出車禍,結果他一定要出車禍;一定要用白血病來解決,果然就是這招解決,觀眾能想到的一切套路現在在電視劇中屢屢發生。畢竟都是職業編劇,還是應該在常理的基礎上增加一點智慧。”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