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方縣原馬場區區委書記劉安國心懷為民情、退休不退志系列報導之四:公心為民 本色如山

冒沙嘎聚居著20多戶苗族同胞, 當年被稱為大方縣馬場區的“珠穆朗瑪”。 要上到冒沙嘎, 得通過一條山崖上的毛狗路, 一腳踩滑就會粉身碎骨。

冒沙嘎山高水寒地皮薄, 交通閉塞, 村民思想落後。

據當年人們估計, 它和山崖腳下的阿支孔相比, 要落後不少年頭。

劉安國多次到冒沙嘎調研, 他覺得, 治貧先治愚, 要改變這裡的狀況, 必須提高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 於是在冒沙嘎辦起了學校。

有一年臘月的一天, 還在當區長的劉安國突然出現在抬沙公社。

“當時是早上9點來鐘, 從區公所所在地到冒沙嘎有11公里,

再從冒沙嘎到新民村洞背上, 有4公里。 也就是說, 他已經走了15公里, 那可是冰天雪地啊, 冒沙嘎也只有他敢走, 那是要雙手雙腳爬上去的, 一不注意就會掉落山崖。 ”原馬場公社新民大隊支部書記宋安明說。

他戴著護耳帽, 拄著木棍子, 穿著一雙解放鞋, 小腿上纏綁著密密麻麻的稻草繩, 嘴裡呼出白氣, 人們定睛一看:“啊, 劉區長, 你從哪裡來?”

“昨天聽說冒沙嘎燒了一萬多斤石灰改土。 今天天一麻麻亮, 我就去親眼看看。 果然如此, 我很高興, 摔了幾跟鬥也值得。 冒沙嘎上去了, 全區都上得去。 ”劉安國說, “天氣太冷, 根據各公社的反映, 我還得親自去看一些困難戶, 你們也注意瞭解社員的生活情況, 向領導及時反映, 不要讓社員冷著餓著。

“栽秧栽到六月, 割穀割到下雪。 ”

這是當年在阿支孔流傳的一句話, 只因阿支孔地勢高、氣溫低, 所以莊稼種得晚, 收得也晚。

熊燦明老人回憶, 有一年十月間, 他一大早從沙子坡去馱煤, 到了阿支孔, 有凝凍, 還有一大堆未收割的穀子被淩壓倒在田裡, 馬路邊站著好些人。

他停下來看是怎麼回事, 只聽到劉安國的聲音:“天氣只會越來越冷, 淩會越加越厚, 穀子越泡越爛。 一年苦到頭為哪樣?為吃飯!現在糧食到嘴邊, 還不收, 吃哪樣?”他邊說邊挽褲腳, 把鞋一脫, 跳下田割起穀來。 其他人不再猶豫, 也跟著下田把穀子割了。

種莊稼, 劉安國是一把好手。 在他看來, 要指揮別人做事情, 首先自己得是行家。

有一次, 他下鄉路過牛場公社後箐的黑沙塘。

看見一個社員東一犁、西一犁, 懶心無腸地犁土。 他走過去說:“你看你犁的這土, 能對得起工分嗎?連兌屁吃, 人家都懶得垮褲子。 ”

“區長, 不是我不想犁好, 是土太難犁了。 ”

劉安國不信:“我來試試。 ”他接過犁頭動作熟練, 一犁靠一犁。 看到劉區長犁土又快又好, 這個社員很是驚奇, 也很慚愧。 半小時後, 這塊地犁完了。 “小夥子, 別樣糊弄得, 做莊稼糊弄不得。 你糊弄它, 它糊弄你, 它不長糧食, 你肚皮挨餓。 誤了一年春, 十年理不抻。 ”事後這個社員逢人就說:“劉安國區長是種莊稼的老手。 ”

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距鎮政府10公里, 距縣城30餘公里, 山路陡峭, 溝壑縱橫, 老百姓出行極其不便, 更別提發展經濟了。

1995年, 坡腳區煙站在大山村羅家寨組建了60畝烤煙基地,

為運進煤和運出烤煙, 煙站扶持該村築路, 已退休的劉安國帶領大家一起, 修通了從原岔河鄉政府到羅家寨1公里長的進村公路。

從此, 這裡的老百姓不再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到村裡面辦事也方便了很多。

2001年, 為了將這條公路向前延伸3公里到楊家埡口, 公路需要通過劉安國造的“八五林場”, 他無償砍伐149棵樹木為工程讓路。

羅家寨組另有一條至袁家寨的公路連接高店鄉和文閣鄉, 是兩鄉群眾生產生活物資運輸的主要通道。 以前這條路狹窄處不過1米寬, 事故頻出, 給兩鄉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威脅。

為了修通這條7公里的公路, 劉安國自己拿出了3個人名下的土地來修路, 並帶領群眾利用農閒時間義務投工投勞。

白天, 他協調土地, 指揮工務, 調劑工具, 聯繫車輛。

晚上, 他去動員修路不太積極的群眾參加。

工程閑下來的時候, 他就跑鄉里縣裡, 找有關部門, 請求撥給雷管、炸藥等築路所需物資。 自己花錢坐車到處跑, 從不讓村民出錢。

有的村民提出集一點錢給他作出差補助, 他不要。

“我還領著國家退休金, 子女成家立業了, 沒什麼負擔, 有生之年能為大家辦點實事, 心裡踏實。 ”劉安國說得實在, 做得更實在。

劉安國心裡裝著群眾, 群眾心裡也想著他。

2015年5月, 馬場鎮黨委特接劉安國“回家”給職工們作傳統教育。

報告會一結束, 人們蜂擁而上, 激動不已, 把他圍得水泄不通……(畢節日報 史開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