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怎樣做家長② 這些家長集體“炒”掉冬瓜,越權了嗎

不久前, 滬上一小學出現一件稀奇事:校長接到一樁來自家長們的投訴, “被投訴人”是午餐裡的冬瓜:“冬瓜屬於夏季成熟蔬菜, 不應該出現在冬天的菜譜裡, 學校在午餐裡安排冬瓜這樣反季節的食材, 是對學生健康的不關注。 ”壓力之下, 校長最終關照食堂把菜單裡所有“涉嫌”反季節的蔬菜下了架。

眼下, 在中小學, 家長投訴老師、學校, 早已不是新鮮事。 家長不僅“炒”冬瓜的“魷魚”, 甚至還“炒”老師的“魷魚”。 這樣的家長, 越界了嗎?

維權還是越權

要換班主任, 家長向學校提出要有知情權, 新班主任必須得讓每位家長滿意;學生在校內摔倒骨折,

從醫藥費、營養費到家長誤工費、精神損失費, 索賠竟達幾萬元……這樣的情景, 幾乎在每一個中小學都出現過。 隨著時代變遷, 家長訴求也越來越多, 不少校長在採訪中表示, 有些甚至“聞所未聞”。

陸老師是寶山區一所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 9月她接到班上一男生媽媽交代的特殊任務:“我兒子胃不好, 從小到大沒自己吃過飯, 所以中午我要來餵飯。 不讓我進校, 那就請老師你幫我喂。 ”

家長們的理由很簡單:“我把孩子交到學校, 希望他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我也有權力參與他的教育。 ”

對此, 有老師指出, 家長不斷指出學校、老師教學中的問題, 說明他們對教育的關注, 這有利於完善教學, 但更大一部分投訴,

則是因為家長“代入感”太強。 這其實是家長以愛孩子之名對學校和教師工作的干涉。

不自信和不信任

張曉璐是一位二年級男孩的媽媽, 她是兒子學校家委會的負責人。 這幾天, 她代表家長向校長提出訴求:“學校做菜的油, 家長們不放心, 希望到食堂親眼看一看。 ”

雖然校長答應了, 但張曉璐也納悶:“為什麼我們當學生的那個年代, 爸爸媽媽放心把我們交給老師, 但到了我們當家長, 卻各種不放心?”

張曉璐認為, 可能是因為時代在變, 但自己作為家長還不夠自信, 對學校則不信任。 “以前我們很少提起家庭教育的概念, 但如今, 一個孩子的教育除了學校教育之外, 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可顯然我們還沒這方面的經驗。

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也曾和家長們有過一次深入交流, 她發現, 一些家長其實很苦惱, “現在的家長很多是80後、90後, 都是獨生子女。 他們努力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卻苦於沒有經驗借鑒, 但同時對孩子又特別重視”。

吳蓉瑾說:“其實家長大可信任老師的專業, 因為老師經過專業培訓, 是值得充分信賴的。 ”

識大體, 多溝通

“家長能提意見, 是一種積極的信號, 表明現在的家長關注自身責任, 關注學校事務。 ”上海市德育特級教師、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德育室主任戴耀紅說, 但這需要從全域角度來看, 而不是僅為了一個孩子或者自己的利益, “家長提意見和建議, 有時可以讓學校反思自己慣性的辦學思路, 但家長如果只是為了個人權利而過度維權,

會擾亂正常教學秩序”。

張江高科實驗小學校長婁華英也認為, 辦學過程中, 家長“有意見”才是正常的, 但需要暢通的溝通機制。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合力。 ”婁華英說, “學校可以把工作做得主動些, 比如利用學校開放日, 主動請家長參觀, 解疑釋惑。 同時, 也可以多請家委會傳達民意, 橋樑通暢了, 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婁華英認為, 只要合情合理的建議, 學校一定會盡最大努力, 所以希望雙方多一份理解, 多學會換位思考。

戴耀紅建議家長, 在提意見之前, 要多做調研、多聽“民意”。 她同時提醒, 提意見可以, 但注意要少一點抱怨, 多一點建設性意見。

文/龔潔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