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高原空戰,“陣風”不是殲10B的對手

2016年9月, 印度終於花掉88億美元訂購了36架陣風戰機, 單價達到2.44億美元的天價, 比F-22都貴得多。

預計等到“陣風”開始交付印度時, 中國的殲-10B也已經開始全面部署了。

就綜合作戰性能而言, 目前的殲-10A確實不如“陣風”, 但殲-10B就難說了。 可以肯定的是, 在喜馬拉雅山兩邊的世界級高原地帶, “陣風”肯定不是殲-10B的對手。

殲10A早已批量進駐西藏

早在2011年冬季, 首個殲-10A戰鬥團就部署到了西藏, 目前在青藏高原部署的殲-10A戰機已經有6個團。

2012年, 中國空軍授予了航空兵部隊10名飛行員“金頭盔”獎, 派往西藏的就有3個。 “金頭盔”是和對手“打”出來的, 他們是飛行員中的尖子。 從這裡可以看出, 進駐西藏的飛行員實力不俗。 同時可以證明, 殲-10A戰鬥團早已在西藏形成了全面的作戰能力。

受環境、裝備性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雪域高原一直被視為各國航空兵訓練的畏途。 飛行員能不能克服高原反應倒是其次, 因為這個通過訓練可以改變。 更重要的是裝備能不能適應高原環境, 如果裝備在設計製造時沒考慮這些外部環境, 再怎麼訓練也是無濟於事的。

殲-10是成都飛機集團研製的, 由於川藏交界, 所以殲-10在研製時就考慮到了高原作戰環境。

而殲-11B是在蘇-27基礎上研製的, 俄羅斯有廣大的西伯利亞高原, 所以蘇式戰機本身就具備高原低溫的作戰環境。 綜合以上各原因, 殲-11B和殲-10系列戰機成為了中國空軍常駐西藏的首選機型。

印度升級高原機場迎接“陣風”

日前, 印度空軍司令奈克曾公開表示,

國防部將全面改造升級中印交界處的基地設施, 使它們能夠支援現代化的武器系統。 奈克說:“我們目前正在升級8個前線軍用機場, 還將改進其他五六個大型機場的基礎設施, 使它們能夠容納更多的現代化戰機。 ”不僅如此, 近幾個月, 印度還重新修建並啟用了中印邊界地區的3座機場, 這些機場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使用過。 這片地區機場的升級和擴編, 顯然是在為迎接“陣風”戰機作準備。

據日本方面透露, 過去5年來, 印度已在靠近中印邊境地區修建了51個機場。 僅在藏南地區, 光軍用機場就多達8個, 其中4個機場都靠近中印邊境的實際控制線, 均能起降各型軍用飛機。 在藏南地區以南的阿薩姆邦, 印軍最大的提斯普爾機場距中印邊境不到500公里,

駐有印度空軍第30飛行中隊, 裝備了16架米格-21戰機及4架印度空軍最先進的蘇-30MKI戰鬥機。 而在中印邊界最複雜的東段和中段之間, 駐有印度空軍第22中隊, 裝備了18架米格-27ML戰機, 一旦開戰, 可對青藏高原縱深地帶實施打擊。

很顯然, 印度部署在這一地區的戰機, 還是以二代機(歐式劃分法)為主, 米格-21和米格-27, 根本不是中國殲-11B和殲-10A的對手, 印度也只有蘇-30MKI能和中國戰機較量。 但在這一地區, 印度的蘇-30MKI數量極其有限, 所以部署同級別的“陣風”戰機到此, 迫在眉睫。

“陣風”在高原打不過殲10B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大國生產出的重要裝備,其身上必然帶有該地區濃重的風格印記。無論是“陣風”,還是當時一同進入印度最後一輪競標的“颱風”戰機,都是典型的歐洲戰機,其主要的技術特徵是:在中型機身上實現雙發佈局,從而獲得較大的推重比與機動性能;航電系統技術含量較高,但對戰機航程不作特殊要求。這就使得歐洲戰機成為一種初始技術較先進,但改進潛力、航程均相對有限的“腿短”裝備。在歐洲相對特殊的環境中(歐洲國家都很小),這些技術特徵並不算是缺點,但對於需要在廣大空域內作戰的印度空軍而言,就成了不能容忍的缺陷。

另外,中印邊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地區,不僅面積廣大,而且地處高原,氣候條件相當惡劣。這從二戰時期美國將途經此處的“駝峰航線”稱為“魔鬼航線”中可見一斑。此種作戰環境要求戰機不僅有較大的航程,同時也必須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有效作戰,對裝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有鑑於此,俄制蘇-27/30系列顯然是目前世界上能適應此類環境的最佳機型。

法國地處中歐,以平原和盆地為主,氣候為溫帶,所以“陣風”戰機在研製上本身就沒有考慮高原雪域的作戰環境。而俄羅斯和中國由於地域廣闊,涵蓋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所以中俄研製的戰機適用於全球大多數國家。

在普通作戰環境下,“陣風”是一款優秀的戰機,但進入特殊環境就“高不成低不就”了。部署到中印邊界,性能必將大打折扣。打高原戰,印度“陣風”很可能玩不過現有的殲-10A。就更不用談和殲-11B、殲-10B較量了。

中國戰機高原戰將首屈一指

中國當前在西藏擁有的五個機場,實際上都是以軍用機場的標準建造的。由於西藏位於全球第一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空氣稀薄,風大且無規律,氣溫極低。殲-10A早在5年前就進駐西藏,體現了中國軍方對該型戰機的自信。

在殲-11B和殲-10A部署西藏之前(2110年之前),中國空軍除了少數老殲-7會臨時飛赴西藏執行一些簡單任務之外,中國空軍並未在西藏永久性部署作戰飛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當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高原戰機。當時雖然有蘇-27和蘇-30系列,但數量有限,還輪不上西藏。加上這兩型戰機完全進口,維護和保養受限,所以就更不能隨意部署西藏了。

雖然世界上的戰機飛行高度都能超過1.5萬米,甚至是3萬米,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在中低空飛行。因為戰機在進入高空後,隨著空氣變稀薄,發動機所能利用到的氣流量會大大下降,使噴氣式飛機的發動機推力降到海平面啟動時的1/3左右。再加上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就使得青藏高原成了“魔鬼航線”。

除此之外,將空軍部隊所需的大量燃料和其它補給品運往西藏也非常困難。過去只能靠卡車“螞蟻搬家式”地運輸,完全滿足不了空軍的基本供給。現在青藏鐵路運營已經完全成熟,這為中國空軍在西藏部署高原戰機打下了基礎,解除了高原補給的後顧之憂。

高原反應是眾所周知的潛在危險,會出現迷失方向、流鼻血、噁心、脫水、失眠、食欲不振和頭痛等症狀,嚴重者更有死亡的危險。初到西藏的大多數士兵,都需要花費數周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這對於駕駛高速戰機的飛行員來說,就更不能有絲毫馬虎了。

由於人員和裝備的共同制約,目前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能在高原部署永久性戰機部隊。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軍隊的高原戰力在全世界將首屈一指。

雷達和導彈,殲10B領先“陣風”半代

事實上,且不談中國更先進的殲-16、殲-20等,就是在普通環境下和殲-10B相比,“陣風”也沒有絲毫優勢。

如今,“陣風”戰機在中印邊境地區面臨的性能局限,已經使新戰機尚未到手的印度空軍感到尷尬。儘管“陣風”戰機因其雙發佈局,可能在機動性方面佔據一定優勢,但在越來越不強調空戰近距格鬥的今天,不打算頻繁升級的“陣風”戰機,已經難以與正走向成熟的中國殲-10系列戰機相對抗。

目前,作為未來“陣風”戰機最有可能對抗的中國戰機之一,殲-10戰機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雷達上。殲-10B裝備的是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結合中國前幾年研發的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中國戰機首次具備了國產的可靠的超視距、全天候、多功能作戰能力。

相比之下,截至目前,“陣風”戰機裝備的仍是探測距離僅為100公里左右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從技術上說,已經落後中國一代。儘管法國是最早研發並裝備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的國家,其研發的“米卡”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也已將批量裝備印度空軍,但出於希望兼顧近距格鬥導彈與中距空對空導彈的設計理念,最終使“米卡”導彈成為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型裝備。因此,即使與目前中國空軍序列中已不算最先進的殲-10A戰機相比,“陣風”也不佔優勢。如果光看這兩點,殲-10B足足領先“陣風”半代。

“陣風”在高原打不過殲10B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大國生產出的重要裝備,其身上必然帶有該地區濃重的風格印記。無論是“陣風”,還是當時一同進入印度最後一輪競標的“颱風”戰機,都是典型的歐洲戰機,其主要的技術特徵是:在中型機身上實現雙發佈局,從而獲得較大的推重比與機動性能;航電系統技術含量較高,但對戰機航程不作特殊要求。這就使得歐洲戰機成為一種初始技術較先進,但改進潛力、航程均相對有限的“腿短”裝備。在歐洲相對特殊的環境中(歐洲國家都很小),這些技術特徵並不算是缺點,但對於需要在廣大空域內作戰的印度空軍而言,就成了不能容忍的缺陷。

另外,中印邊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地區,不僅面積廣大,而且地處高原,氣候條件相當惡劣。這從二戰時期美國將途經此處的“駝峰航線”稱為“魔鬼航線”中可見一斑。此種作戰環境要求戰機不僅有較大的航程,同時也必須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有效作戰,對裝備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有鑑於此,俄制蘇-27/30系列顯然是目前世界上能適應此類環境的最佳機型。

法國地處中歐,以平原和盆地為主,氣候為溫帶,所以“陣風”戰機在研製上本身就沒有考慮高原雪域的作戰環境。而俄羅斯和中國由於地域廣闊,涵蓋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所以中俄研製的戰機適用於全球大多數國家。

在普通作戰環境下,“陣風”是一款優秀的戰機,但進入特殊環境就“高不成低不就”了。部署到中印邊界,性能必將大打折扣。打高原戰,印度“陣風”很可能玩不過現有的殲-10A。就更不用談和殲-11B、殲-10B較量了。

中國戰機高原戰將首屈一指

中國當前在西藏擁有的五個機場,實際上都是以軍用機場的標準建造的。由於西藏位於全球第一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空氣稀薄,風大且無規律,氣溫極低。殲-10A早在5年前就進駐西藏,體現了中國軍方對該型戰機的自信。

在殲-11B和殲-10A部署西藏之前(2110年之前),中國空軍除了少數老殲-7會臨時飛赴西藏執行一些簡單任務之外,中國空軍並未在西藏永久性部署作戰飛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當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高原戰機。當時雖然有蘇-27和蘇-30系列,但數量有限,還輪不上西藏。加上這兩型戰機完全進口,維護和保養受限,所以就更不能隨意部署西藏了。

雖然世界上的戰機飛行高度都能超過1.5萬米,甚至是3萬米,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在中低空飛行。因為戰機在進入高空後,隨著空氣變稀薄,發動機所能利用到的氣流量會大大下降,使噴氣式飛機的發動機推力降到海平面啟動時的1/3左右。再加上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就使得青藏高原成了“魔鬼航線”。

除此之外,將空軍部隊所需的大量燃料和其它補給品運往西藏也非常困難。過去只能靠卡車“螞蟻搬家式”地運輸,完全滿足不了空軍的基本供給。現在青藏鐵路運營已經完全成熟,這為中國空軍在西藏部署高原戰機打下了基礎,解除了高原補給的後顧之憂。

高原反應是眾所周知的潛在危險,會出現迷失方向、流鼻血、噁心、脫水、失眠、食欲不振和頭痛等症狀,嚴重者更有死亡的危險。初到西藏的大多數士兵,都需要花費數周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這對於駕駛高速戰機的飛行員來說,就更不能有絲毫馬虎了。

由於人員和裝備的共同制約,目前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能在高原部署永久性戰機部隊。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軍隊的高原戰力在全世界將首屈一指。

雷達和導彈,殲10B領先“陣風”半代

事實上,且不談中國更先進的殲-16、殲-20等,就是在普通環境下和殲-10B相比,“陣風”也沒有絲毫優勢。

如今,“陣風”戰機在中印邊境地區面臨的性能局限,已經使新戰機尚未到手的印度空軍感到尷尬。儘管“陣風”戰機因其雙發佈局,可能在機動性方面佔據一定優勢,但在越來越不強調空戰近距格鬥的今天,不打算頻繁升級的“陣風”戰機,已經難以與正走向成熟的中國殲-10系列戰機相對抗。

目前,作為未來“陣風”戰機最有可能對抗的中國戰機之一,殲-10戰機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雷達上。殲-10B裝備的是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結合中國前幾年研發的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中國戰機首次具備了國產的可靠的超視距、全天候、多功能作戰能力。

相比之下,截至目前,“陣風”戰機裝備的仍是探測距離僅為100公里左右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從技術上說,已經落後中國一代。儘管法國是最早研發並裝備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的國家,其研發的“米卡”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也已將批量裝備印度空軍,但出於希望兼顧近距格鬥導彈與中距空對空導彈的設計理念,最終使“米卡”導彈成為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型裝備。因此,即使與目前中國空軍序列中已不算最先進的殲-10A戰機相比,“陣風”也不佔優勢。如果光看這兩點,殲-10B足足領先“陣風”半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