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後頸背部和胸腔出血一例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後頸背部和胸腔出血一例

作者:徐嬌豔 李庫林 鄭傑 郭春芳 王如興

患者女性, 63歲, 因"反復心悸10年, 再發1個月"入院。 患者心悸發作時, 多次查心電圖提示陣發性心房顫動(房顫), 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入院前1個月發作頻繁症狀加重。 既往有"高血壓"和"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入院查體:血壓140/80 mmHg(1 mmHg=0.133 kPa), 神志清, 頸靜脈無怒張, 兩肺呼吸音清, 未及囉音, 心率72次/min, 律齊, 未及雜音, 腹軟, 無壓痛, 雙下肢不腫。 入院診斷:陣發性房顫, 高血壓2級, 慢性淺表性胃炎。

入院後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組合、胸片及超聲心動圖等均未見異常,

其中血紅蛋白120 g/L。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 患者有導管消融適應證。 術前予以華法林抗凝治療3周, 每週複查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均抗凝達標(2~3)。 入院術前3 d停用華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4 100 U皮下注射, 2次/d, 術前24 h行食道超聲檢查未見異常。

患者術前1 d躺在床上右手臂後伸欲關閉床頭燈開關時, 突感右側肩關節及背部疼痛, 查體:右肩胛下方背部輕度腫脹, 有壓痛, 無明顯瘀斑、瘀點。 行CT和B超檢查, 右肩關節CT示右肩關節輕度退變, B超示右肩胛部肌層深部低回聲區, 考慮血腫不能排除, 予以休息和止痛等對症治療後症狀好轉, 且腫脹無明顯增加。 繼續完善術前準備, 第2天上午在局部麻醉下行房顫導管消融術。

主要手術步驟如下:穿刺雙側股靜脈並行房間隔穿刺,

分別置入消融電極、冠狀竇電極和右心室電極。 在磁導航指導下完成雙側肺靜脈前庭隔離, 手術順利, 安返病房。 術中應用低分子肝素共8 000 U, 使ACT維持在300 ms左右。 術後當天繼續予以低分子肝素4 100 U皮下注射, 2次/d。

患者術後30 h出現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和出虛汗等不適。 查體:血壓86/50 mmHg, 貧血貌, 左右側肩背部可見大片瘀斑, 並擴展到頸部, 右腰部偏外也有大片瘀斑, 心率95次/min, 律齊, 右下肺呼吸音稍低。 急查血紅蛋白32 g/L;胸腔B超示右側胸腔積液, 最大前後徑34 mm;複查右肩胛下方背部B超, 肌層深部低回聲區未見明顯增大;超聲心動圖未見心包積液。

考慮患者為出血性休克。 停用低分子肝素, 並予以分次輸血1 600 ml、升壓和補液等綜合治療後次日血紅蛋白升至107 g/L,

症狀好轉。 此後數天, 經對症支持治療,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血紅蛋白位於正常範圍內, 肩背部瘀斑逐漸消褪。 B超動態監測胸腔積液變化, 術後第4天右側胸腔積液最多, 前後徑達78 mm, 建議患者胸腔穿刺引流, 但因患者無明顯不適, 予以拒絕。

術後第11天複查B超示右側胸腔積液減少至30 mm, 較前明顯吸收;術後第12天複查血常規示血紅蛋白145 g/L, 患者無不適, 生命體征穩定, 予以出院。 出院1個月後隨訪發現患者頸背部和腰部瘀斑吸收, 複查胸腔B超未及胸腔積液。

討論

內容詳見下文

點 評

該患者消融術前1 d出現背痛腫脹, B超也發現該區域有低回聲、血腫不能除外, 應高度懷疑此血腫與患者服華法林3周繼而應用低分子肝素有關,

此時不能做任何介入治療, 應立即停用抗凝藥物, 並監測血紅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標, 待完全平穩後再決定是否進行介入治療。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