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平山大莊:古樸民居原生態紅色故地山水情

巍巍太行山, 悠悠滹沱河。 在太行深處, 在平山縣有個小村莊——大莊村。 它背靠臥龍山, 北臨滹沱河, 靜靜地佇立在滹沱河南岸的一片彎月形的臺地上。

群山秀 水, 泉湧草盛;峰巒疊嶂, 怪石林立。 隱藏在群山環抱之中的這個小山村相傳建於明代, 現在仍保留著30多處清末民初的完整宅院。 而抗戰時期一些老宅成為抗日 政府的機關所在地, 為這個古樸的小山村又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

從省會出發, 沿著彎彎曲曲的石閆公路一直向西, 顛簸3個多小時, 即將進入山西境時, 平山縣大莊村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個處於冀晉交界之地、有著“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謂的原生態小山村到底是什麼樣?它有哪些故事?帶著滿心的好奇,

我們走進了它——大莊。

三十多處老宅保存完好

一踏進大莊村, 村口一棵粗壯茂盛的老槐樹頗為引人注目, 南邊一座戲樓雖然有些破敗, 但仍不失氣勢與精緻。 從樹下乘涼的老人們口中知得, 這棵大槐樹已有二三百歲, “我們小時候這棵樹就已經很粗了。 南邊的戲樓和它的歲數差不多, 也有二三百歲了!”

大莊村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百年前。 村裡的老人們說, 他們常聽祖輩講大莊村建於明代。 據查, 清代《平山縣誌》記載該村為“大莊子”, 是清代初期平山楊家橋楊姓 財主轄下的一個莊園, 原名叫“小莊”。 後因人口增多, 在楊姓數家莊園中居眾, 故改為大莊子。 民國初始簡稱其為“大莊”。

村民們在附近的山上採石築牆, 伐木成梁, 雕木為窗, 結合地理條件, 順應自然, “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 依山就勢, 在大山深處起伏的地形上建起了一座座精 致的瓦房。 大莊村村主任張文國介紹, 大莊村目前保留著30多處清末民初的完整宅院。 村子以古建築群為中心, 房屋按照時代的順序逐漸向四周擴展開去。

村裡四合院建築的屋脊、樑柱、欄杆和門窗都很講究雕刻裝飾, 人們採用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 創造出豐富的裝修造型、圖案及雕飾題材, 憑藉藝術語言寄託對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嚮往和追求。

村民張鎖成家的宅院,據說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灰色系的宅院與山西民居的風格頗為相近。推開大門,迎面是一面四邊雕花的風水影壁,影壁上方12塊筒瓦圖案 各異,中間的坐蓮圖案顯示出主人期盼家宅平安的心願。移步院中,四四方方的小院東南西北各有四處房屋,魚鱗狀的窗格子、上下雕刻圖案的木頭柱子,無不透露 出巧妙用心。

在80歲的張文輝老人家裡,我們看到了幾乎保持著最初樣貌的房屋,兩層的小姐繡樓雖已破敗不堪,但房頂上擺放的磚雕及屋中存放 的木雕仍透著抹不去的精緻。張文國告訴我們,房屋原來的主人叫張志安,他建起的這處家宅包括現在從東到西的四處院落,“據說這座宅院是當年平山的第一大 戶。”

同這些建築一樣,大莊村的傳統建築精雕細刻,石雕、木雕、磚雕比比皆是,雕樑畫棟,于淳樸之中隱藏著富貴之氣。

古樸民居留下紅色記憶

“說起我們村的老宅,就不能不提1942年到1945年的那段紅色記憶。”張文國介紹,1942年,山西省盂縣縣城以北、龍華河以東一帶與平山縣西部合併,組 成了盂平縣。“當年的我們村曾是盂平縣委、縣政府的所在地,村裡不少老宅都曾經是政府部門的所在地,像司法科、教育科、看守處、伙房、被服廠等,現在保存 得都比較完好。”

村民張新華家的老房子曾是當年盂平縣政府的伙房所在地。“那時候我也就十幾歲。”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還能記起每天端著碗盆出入自家房屋的叔叔們,還能記起那讓他直咽口水的飯菜香。“有時候炊事員會偷偷塞給我一個半個蒸紅薯,這能讓我高興很長時間。”張新華笑著說。

大 莊村村書記張海清介紹,當年盂平縣委、縣政府在大莊成立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第五個年頭,大莊村及周邊村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成立了“抗日聯合會”、 “婦女救國會”等抗日組織,全村村民浴血奮戰,不少村民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村裡一些上歲數的老人還記得,1945年日本投降後,盂平縣委、縣政府的工 作人員和村民宣傳員站到屋頂上向全村老少不停地、大聲地報告著這個好消息,鄉親們高興得跑出來唱歌、扭秧歌表示慶祝。”

如今,曾發生過那些故事的宅院越來越老,但那段歷史卻滲透進老宅的一磚一瓦中,也融入了村民的記憶裡。

紅色旅遊帶來新機遇

大莊村隸屬于平山縣楊家橋鄉,雖叫“大莊”,但村子並不大,目前只有400多人,在楊家橋鄉也算是一個小村。但它依著太行山、臨著滹沱河,頗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意境。

靈山秀水賦予了大莊村一種靈性。村裡四合院建築的屋脊、樑柱、欄杆和門窗都講究雕刻裝飾,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精良,建築裝飾表達出了大莊的能工巧匠們精湛 的藝術和深厚的文化。“耕讀第”、“謙受益”等雕刻在門楣上的警言,“宅依南嶽如錦屏,門臨沱水似玉帶”等鑲嵌在影壁牆上的楹聯,充分反映了大莊村村民的 文化內涵。

讓大莊村村民自豪的,還有村西的一段長城,名為水關長城。

水關長城是古中山國定都靈壽後修築的長城,歷代都是戰略要地。大莊村裡的老輩人曾講述,水關長城上有關卡、城門閣、觀音廟等建築。城樓高大雄偉,有將軍炮等古兵器,周邊村莊還流傳著關於水關長城的不少傳說。

這段長城現在成為大莊村與鄰村水關村的分水嶺,但擁有“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稱號的水關長城,一直都是兩個村的驕傲。

它雖地處深山,但交通方便。村東一條小路向北通往101省道,通過省道西通山西、東至平山縣,而朔黃鐵路也在村莊北部穿過。便利的交通保證了物資的舒暢出入,有利地促進了村莊的發展。

村 幹部介紹,目前村裡正在研究規劃,將對30餘處完整的老宅院進行修復,重現1942年到1945年那段難忘的紅色歲月,重點打造紅色旅遊。此外,楊家橋鄉 也正在規劃這一帶的旅遊開發。“相信即將開發的山水旅遊與紅色旅遊,會給大莊村帶來一個發展的機遇,讓我們這個村真正‘大’起來。”

村民張鎖成家的宅院,據說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灰色系的宅院與山西民居的風格頗為相近。推開大門,迎面是一面四邊雕花的風水影壁,影壁上方12塊筒瓦圖案 各異,中間的坐蓮圖案顯示出主人期盼家宅平安的心願。移步院中,四四方方的小院東南西北各有四處房屋,魚鱗狀的窗格子、上下雕刻圖案的木頭柱子,無不透露 出巧妙用心。

在80歲的張文輝老人家裡,我們看到了幾乎保持著最初樣貌的房屋,兩層的小姐繡樓雖已破敗不堪,但房頂上擺放的磚雕及屋中存放 的木雕仍透著抹不去的精緻。張文國告訴我們,房屋原來的主人叫張志安,他建起的這處家宅包括現在從東到西的四處院落,“據說這座宅院是當年平山的第一大 戶。”

同這些建築一樣,大莊村的傳統建築精雕細刻,石雕、木雕、磚雕比比皆是,雕樑畫棟,于淳樸之中隱藏著富貴之氣。

古樸民居留下紅色記憶

“說起我們村的老宅,就不能不提1942年到1945年的那段紅色記憶。”張文國介紹,1942年,山西省盂縣縣城以北、龍華河以東一帶與平山縣西部合併,組 成了盂平縣。“當年的我們村曾是盂平縣委、縣政府的所在地,村裡不少老宅都曾經是政府部門的所在地,像司法科、教育科、看守處、伙房、被服廠等,現在保存 得都比較完好。”

村民張新華家的老房子曾是當年盂平縣政府的伙房所在地。“那時候我也就十幾歲。”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還能記起每天端著碗盆出入自家房屋的叔叔們,還能記起那讓他直咽口水的飯菜香。“有時候炊事員會偷偷塞給我一個半個蒸紅薯,這能讓我高興很長時間。”張新華笑著說。

大 莊村村書記張海清介紹,當年盂平縣委、縣政府在大莊成立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第五個年頭,大莊村及周邊村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成立了“抗日聯合會”、 “婦女救國會”等抗日組織,全村村民浴血奮戰,不少村民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村裡一些上歲數的老人還記得,1945年日本投降後,盂平縣委、縣政府的工 作人員和村民宣傳員站到屋頂上向全村老少不停地、大聲地報告著這個好消息,鄉親們高興得跑出來唱歌、扭秧歌表示慶祝。”

如今,曾發生過那些故事的宅院越來越老,但那段歷史卻滲透進老宅的一磚一瓦中,也融入了村民的記憶裡。

紅色旅遊帶來新機遇

大莊村隸屬于平山縣楊家橋鄉,雖叫“大莊”,但村子並不大,目前只有400多人,在楊家橋鄉也算是一個小村。但它依著太行山、臨著滹沱河,頗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意境。

靈山秀水賦予了大莊村一種靈性。村裡四合院建築的屋脊、樑柱、欄杆和門窗都講究雕刻裝飾,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精良,建築裝飾表達出了大莊的能工巧匠們精湛 的藝術和深厚的文化。“耕讀第”、“謙受益”等雕刻在門楣上的警言,“宅依南嶽如錦屏,門臨沱水似玉帶”等鑲嵌在影壁牆上的楹聯,充分反映了大莊村村民的 文化內涵。

讓大莊村村民自豪的,還有村西的一段長城,名為水關長城。

水關長城是古中山國定都靈壽後修築的長城,歷代都是戰略要地。大莊村裡的老輩人曾講述,水關長城上有關卡、城門閣、觀音廟等建築。城樓高大雄偉,有將軍炮等古兵器,周邊村莊還流傳著關於水關長城的不少傳說。

這段長城現在成為大莊村與鄰村水關村的分水嶺,但擁有“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稱號的水關長城,一直都是兩個村的驕傲。

它雖地處深山,但交通方便。村東一條小路向北通往101省道,通過省道西通山西、東至平山縣,而朔黃鐵路也在村莊北部穿過。便利的交通保證了物資的舒暢出入,有利地促進了村莊的發展。

村 幹部介紹,目前村裡正在研究規劃,將對30餘處完整的老宅院進行修復,重現1942年到1945年那段難忘的紅色歲月,重點打造紅色旅遊。此外,楊家橋鄉 也正在規劃這一帶的旅遊開發。“相信即將開發的山水旅遊與紅色旅遊,會給大莊村帶來一個發展的機遇,讓我們這個村真正‘大’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