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晶報評:社康中心建設也要瞄準“深圳標準”

日前召開的羅湖區衛生計生工作會議上透露, 該區社康中心2015年及2016年連續兩年患者滿意度獲得全市第一。 小社康, 大格局, 這是一枚頗有分量的獎牌。

“小病進社康, 大病進醫院”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就醫狀態。 很多人對大醫院人滿為患、大排長龍的景象早已見慣不驚, 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 是人們不管大病小病都習慣於往大醫院跑, 這種盲目就醫不但加劇了就醫難, 還導致優質醫療資源浪費, 不能突出大醫院重點解決疑難病人的能力。

早在1996年, 深圳就在全國先行先試開展社區健康服務。 星羅棋佈的社康中心有效地分流了患者, 減輕了大醫院的壓力。 但同時也應看到, 部分社康中心因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仍然沒能發揮應有功能。 比如, 缺醫少藥、醫護人員配備不足、轉診尚不能遵守因病施治原則等, 都成為一些人放棄社康而去擠大醫院的理由。

那麼, 羅湖區這枚社康獎牌是如何“煉”成的呢?稍稍梳理一下, 其成功經驗多有可借鑒之處。 譬如, 委託協力廠商評估機構對區社康中心的管理和服務情況進行績效評估, 梳理出社康中心存在的問題;在全區範圍打通醫療資源配置, 為社康中心配備CT、DR等高端醫療設備, 充分提升社康中心的軟硬體能力;針對居民反映的藥品不齊問題, 實行統一採購, 統一配送, 對於缺藥品種, 承諾在24小時內配送到位, 實現社康中心藥品配備品種和三級甲等醫院同等標準;為推動分級診療和社區首診模式, 全面提高社康醫護人員的待遇, 並開出高薪, 面向全國拋出“英雄帖”, 招聘多名全科醫生……凡此種種, 從不同方向一點點夯實了居民對社康中心的信任度。

按照相關規劃, 到2018年, 深圳要初步建立佈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職責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初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診療模式——社康中心是城市醫療服務中的“毛細血管”, 它的建設也要瞄準“深圳標準”, 希望深圳在這方面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來源:晶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