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蛟龍”號測得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熱液噴口流體最高溫度358℃

資料圖片, 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 中新社發 孫權 攝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19日在西北印度洋開展了中國大洋38航次的第9次下潛作業,

對該區域了進行了精細觀測, 並成功測得熱液噴口流體最高溫度為358℃。

當地時間19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臥蠶1號熱液區開展的本航次第9次下潛, 最大下潛深度3003米, 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20分鐘。 本潛次在臥蠶1號熱液區進行了精細觀測, 成功測得熱液噴口流體溫度, 最高溫度為358℃, 拍攝了黑煙囪體視像資料;完成了測深側掃微地形測量;開展了實習潛航員獨立主駕駛訓練。

據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介紹, 本航段在臥蠶熱液區共開展6次下潛, 獲取了全套各類型熱液產物地質樣品及環境參數資料, 獲取了大量的熱液區活動生物, 對進一步研究熱液成礦作業過程、瞭解區域熱液活動歷史、認識熱液口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本航次第一航段現場總指揮于洪軍介紹說, 隨著實習潛航員趙晟婭完成本潛次主駕駛任務, 中國第二批六名載人潛水器實習潛航員首輪獨立主駕駛作業全部完成。 在本輪獨立主駕駛作業中, 第二批潛航員均熟練駕駛“蛟龍”號在熱液區複雜環境下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既定下潛作業任務。 中國自主選拔培養的第二批潛航員已經迅速成長起來, 具備了獨立承擔下潛作業任務的能力, 標誌著中國第二批載人潛水器實習潛航員培養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于洪軍表示, 在上一個潛次出現機械手故障後, “蛟龍”號技術保障團隊立即投入緊張搶修與連續作業,

僅用30個小時完成了陸地上平時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機械手整體更換, 體現了“蛟龍”號技術團隊現場團結協作能力進一步加強, 管理科學高效, 維護技術更加嫺熟, 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本潛次搶修後的機械手一次性通過測試, 性能穩定, 狀態良好, 操作順暢。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業務化運行保障能力已經具備。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