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導彈總裝廠怎麼搞軍民融合?

近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文章《軍民融合 提升中國製造》, 專版報導航太科工三院159廠軍民融合之路。 中國網、中新網、中國經濟網、中國青年網等多家媒體平臺對該文進行轉載。

你可能也想知道:

作為航太三院的總裝廠,

159廠在軍民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智能廠房拔地而起, 廠房中的總裝脈動生產線已經正式投入使用, 生產線自動化、同步節拍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生產作業的效率;

航太領域第一條面向複雜壁板框段類零件的柔性生產示範線應運而生, 15種以上零件能實現在這條純國產生產線上自動加工;

“啞設備”改造卓有成效, 工作人員足不出戶便能查看設備運行狀態和勘測運行效率, 每台機器都不再是資訊孤島;

導彈生產從減材製造向增材製造邁進, 3D列印成模不僅應用到產品類比、研製、生產中, 更是改變了整個生產鏈的思維模式,

凡是所想皆變為可能;

建築工業化徹底打破傳統建築生產模式, 159廠的建築工業化生產線讓預製構件在車間生產完畢, “打包”送往工地, 讓建房子像“搭積木”一樣輕鬆。

智慧工廠不僅是技術智慧, 以資訊化建設為突破口的管理智慧也日益成熟, “ERP系統”、“MES系統”的搭建實現159廠系統內部的資訊互通。

以上這些是159廠在近幾年內探索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道路上所交上的答卷, 這份答卷證明了159廠五年來製造技術上的突飛猛進。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 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 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 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抓緊推動科技創新和進步。

軍民融合的新格局在近些年逐步展開, 159廠用自身行動推進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裝備製造體系建設, “軍民融合”之路則是在這個大時代下將先進高端技術為中國製造注入活力、回饋社會的必經之路。

人民日報原文如下:

軍民融合 提升中國製造

人民日報記者 盧澤華

兩彈一星、載人航太、北斗導航……中國這些載入史冊的重大科研成果, 背後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字——軍民融合。

在國家改革發展大潮中, 中國製造成功走出一條軍民融合之路, 軍工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應用, 不僅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也助力中國製造實現轉型升級、走向世界, 打造出一批具有軍工特色的中國製造品牌。

“黑科技”孕育綠產業

振實、抹平、送入養護房養護……在中國航太科工三院159廠研製的混凝土預製件生產線上, 技術工人只需輕輕按動電鈕, 一塊預製實心牆板就將在15分鐘後出爐。 有了這條生產線, 建築工人有可能徹底告別工地嘈雜的聲音, 飛揚的塵土, 成片的腳手架以及繁瑣漫長的施工程式,

在十幾天內就能讓一棟幾十層的大樓拔地而起。

為何這條生產線擁有如此魔力?這還要從時下熱門的裝配式建築說起。 所謂裝配式建築, 是指用預製的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築。 簡而言之, 就是先在車間生產牆面、樓梯等主要構件, 然後將這些構件“打包”運往工地, 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拼裝起來。 據測算, 這種“建築黑科技”可以讓80%的建築施工在工廠內進行, 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時還減少了工地環境污染, 讓建築行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產業。 而作為生產“積木”的平臺, 這條生產線被159廠的員工們視為其軍民融合的代表作。

“依靠過硬的軍工技術, 我們這條生產線突破了多項難題, 獲得了20余項專利。 ”159廠研發中心主任助理專業師甄紅衛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條生產線最大的創新點在於獨創的工藝佈局及綜合養護設計,占地面積更小,能有效縮短生產線長度,節約投資成本。目前這條生產線已經在安徽六安市等地落地,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對於快速實現技術突破的“秘訣”,甄紅衛將其歸因於航太精神。“航太人的工作作風一貫是決定的事就要快幹、幹成、幹好,這條生產線的成功打造,仰仗的就是航太人的優良團隊和工作作風。”甄紅衛說,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他和同事們還不滿足,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航太建築工業化產業聯盟,從而形成完整的航太高端品牌產業鏈。

事實上,在159廠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軍民融合的身影。走進3D列印製造車間,映入眼簾的一台台持續工作著的3D列印設備。159廠鑄造分廠副主任工藝師李明亮介紹說,航太零部件的精密度非常高,對韌性、重量的要求也非常苛刻,需要很高的技術水準。過去工廠只將這些技術應用於軍工產品,現在也開始大量進入民用領域。“看,這是我們用3D列印技術生產的文化創意產品。”李明亮拿起一隻文創模型對記者說道。

“走出去”進入加速期

159廠是近年來軍民融合蔚然成風的一個縮影。據瞭解,今年年初,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就給自己定下了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收1470億元的目標,同時還包括初步構建協同共用的集團公司軍民融合產業研發體系架構,爭取確立國家資訊安全產業領軍企業地位等規劃。

軍民融合何以創造如此巨大的產值?其背後動力,不僅包括了國內民用市場的巨大需求,也有中國製造走向海外的雄心。近年來,依靠過硬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軍民融合產品大量走出國門,打造了一批中國製造暢行海外代表性品牌。

近幾年,在很多國家 都能看到159廠生產的電能品質產品。電能也有“品質”?答案是肯定的。“電流跟水流一樣,也是會被污染的。我們生產、生活中的很多電器設備都會給供電電網帶來危害,影響電能品質,造成輸電線路及用電設備損耗增加,甚至影響正常運行。”159廠研發中心主任專業師古金茂表示,電流“品質”不好,可能導致企業電力成本增加,引發惡性事故、影響通訊系統正常工作等。

正是瞄準了這塊市場,159廠開始試圖通過在軍工技術治理電網“污染”,並研發了一系列提升電能品質的產品。如今,古金茂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電力電子設備、電力裝備、綠色節能裝備、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工作,這些“神奇的電盒子”也從國內走向國際,大量銷往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香港等地。

目前,中國軍民融合產品“走出去”正進入加速期。就在6月份,中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深海半潛式智慧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使用者,這座整體容量相當於200個標準游泳池的“超級漁場”,是中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開展軍民融合,並打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嘗試。而北斗導航也已落地泰國、緬甸、埃及、印尼、巴基斯坦等國,成為軍民融合“走出去”的代表產品。

“軍工熱”帶來新優勢

軍工技術與中國製造“聯姻”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事實上,軍事和民用兩大領域之間本身就具備很強的通用性。據統計,85%的現代軍事核心技術同時也是民用關鍵技術,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也被直接運用於軍事目的。隨著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各國軍工企業都在尋求由武器裝備供應商向軍事服務體系供應商轉型,這就對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一體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近年來,軍民融合逐漸被上升為國家戰略,並與中國製造緊密結合。在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中,就多次涉及到軍民融合,如提出“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軍民融合技術取得大量突破,如國產大飛機順利起飛、北斗導航衛星實現釐米級定位、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等。同時,軍工企業大規模進入民用領域,一大批軍民融合項目相繼落地,各地也開建多個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園……中國製造體系也逐漸走出一條軍民融合之路,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軍工熱”憑藉高端技術和工匠精神,為中國製造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優勢,也不斷重塑著中國製造的技術和產業格局。

來源✎中國航太科工三院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 ✎ 簪子

監製✎ 鄭貴來

”159廠研發中心主任助理專業師甄紅衛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條生產線最大的創新點在於獨創的工藝佈局及綜合養護設計,占地面積更小,能有效縮短生產線長度,節約投資成本。目前這條生產線已經在安徽六安市等地落地,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對於快速實現技術突破的“秘訣”,甄紅衛將其歸因於航太精神。“航太人的工作作風一貫是決定的事就要快幹、幹成、幹好,這條生產線的成功打造,仰仗的就是航太人的優良團隊和工作作風。”甄紅衛說,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他和同事們還不滿足,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航太建築工業化產業聯盟,從而形成完整的航太高端品牌產業鏈。

事實上,在159廠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軍民融合的身影。走進3D列印製造車間,映入眼簾的一台台持續工作著的3D列印設備。159廠鑄造分廠副主任工藝師李明亮介紹說,航太零部件的精密度非常高,對韌性、重量的要求也非常苛刻,需要很高的技術水準。過去工廠只將這些技術應用於軍工產品,現在也開始大量進入民用領域。“看,這是我們用3D列印技術生產的文化創意產品。”李明亮拿起一隻文創模型對記者說道。

“走出去”進入加速期

159廠是近年來軍民融合蔚然成風的一個縮影。據瞭解,今年年初,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就給自己定下了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收1470億元的目標,同時還包括初步構建協同共用的集團公司軍民融合產業研發體系架構,爭取確立國家資訊安全產業領軍企業地位等規劃。

軍民融合何以創造如此巨大的產值?其背後動力,不僅包括了國內民用市場的巨大需求,也有中國製造走向海外的雄心。近年來,依靠過硬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軍民融合產品大量走出國門,打造了一批中國製造暢行海外代表性品牌。

近幾年,在很多國家 都能看到159廠生產的電能品質產品。電能也有“品質”?答案是肯定的。“電流跟水流一樣,也是會被污染的。我們生產、生活中的很多電器設備都會給供電電網帶來危害,影響電能品質,造成輸電線路及用電設備損耗增加,甚至影響正常運行。”159廠研發中心主任專業師古金茂表示,電流“品質”不好,可能導致企業電力成本增加,引發惡性事故、影響通訊系統正常工作等。

正是瞄準了這塊市場,159廠開始試圖通過在軍工技術治理電網“污染”,並研發了一系列提升電能品質的產品。如今,古金茂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電力電子設備、電力裝備、綠色節能裝備、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工作,這些“神奇的電盒子”也從國內走向國際,大量銷往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香港等地。

目前,中國軍民融合產品“走出去”正進入加速期。就在6月份,中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深海半潛式智慧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使用者,這座整體容量相當於200個標準游泳池的“超級漁場”,是中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開展軍民融合,並打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嘗試。而北斗導航也已落地泰國、緬甸、埃及、印尼、巴基斯坦等國,成為軍民融合“走出去”的代表產品。

“軍工熱”帶來新優勢

軍工技術與中國製造“聯姻”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事實上,軍事和民用兩大領域之間本身就具備很強的通用性。據統計,85%的現代軍事核心技術同時也是民用關鍵技術,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也被直接運用於軍事目的。隨著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各國軍工企業都在尋求由武器裝備供應商向軍事服務體系供應商轉型,這就對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一體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近年來,軍民融合逐漸被上升為國家戰略,並與中國製造緊密結合。在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中,就多次涉及到軍民融合,如提出“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軍民融合技術取得大量突破,如國產大飛機順利起飛、北斗導航衛星實現釐米級定位、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等。同時,軍工企業大規模進入民用領域,一大批軍民融合項目相繼落地,各地也開建多個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園……中國製造體系也逐漸走出一條軍民融合之路,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軍工熱”憑藉高端技術和工匠精神,為中國製造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優勢,也不斷重塑著中國製造的技術和產業格局。

來源✎中國航太科工三院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 ✎ 簪子

監製✎ 鄭貴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