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病例分享」後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病情簡介:

男性, 40歲;

左下肢麻木疼痛4月, 加重2月;

疼痛部位以左小腿及左足外側緣為主。

查體:

左側屈髖、伸膝肌力4級, 左足背伸肌力3級, 左拇趾背伸肌力2級;雙側膝、踝反射正常, 左下肢直腿抬高30度(+), 加強實驗(+), 雙側巴氏征(-)。 VAS評分腰痛2分, 腿痛7分。

術前影像:

診斷:

腰椎間盤突出症(L4-5?L5-S1?)

鑒別診斷:

局麻下行選擇性S1神經根阻滯術, VAS評分由7分降至2分, 證實S1根為受壓神經根。

擬施手術:

脊柱內鏡下經椎板間入路L5S1椎間盤摘除術

術後情況:

術後患者左下肢疼痛明顯好轉, VAS評分由7分下降至2分, 直腿抬高實驗(-), 加強實驗(-)。

討論:

對臨床表現與影像學不符合的椎間盤突出症, 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有助於確實病變節段;

脊柱內鏡下椎間盤摘除術不影像脊柱穩定性,

創傷小, 恢復快, 費用低;

椎板間入路和椎間孔入路均是脊柱內鏡可選擇的手術入路。

術者:

神經外科脊柱亞專業組 夏永智、晏怡、廖正步

科普知識

“椎間孔鏡技術”通過椎間孔途徑進入, 內窺鏡下直視操作, 各相關解剖結構如椎間盤、纖維環、後縱韌帶、硬膜囊, 神經根等均層次清楚地呈現於螢幕上, 安全性高, 手術徹底, 是目前最微創、最安全、最經濟的技術;同時, 該技術還在快速地發展中, 目前已大量擴展應用於人工椎間盤和人工髓核置換、椎間孔鏡下的融合並配合經皮技術進行內固定、脊柱結核微創治療、以及頸椎椎間孔鏡微創治療等新領域, 臨床療效和學術價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醫生專注于該技術的拓展。

椎間孔鏡手術具有開放手術不具備的優勢:

1.微創:避免傳統手術對椎管和神經的干擾, 不破壞椎板、肌肉和韌帶, 不影響脊柱穩定性;

2.適應症廣:能治療幾乎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

3.美觀: 手術創口僅0.7-37.5px, 符合美學觀點;

4.安全性高:局麻麻醉, 術中能與病人互動,

不傷及神經和血管, 基本不出血;

5.恢復快:術後次日可下床活動, 平均4周恢復正常工作;

6.費用低:無需內置物, 減輕病人經濟負擔和醫保負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