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王興的“邊界”: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最近《財經》訪談王興刷屏, 然後和梁建章懟起來。 在我看來, “無邊界”理論槽點很多。 發展的危機和發展理論的危機互為表裡, 反映美團乃至國內互聯網產業基本面的問題。

試翻譯一下。

二維分工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傳統商業普遍存在類似的情況。 比如烘焙和運動產品, 在家樂福這樣的超市有賣, 也有專業的蛋糕店和迪卡儂。 那家樂福就是多元化, 就是時髦的無邊界了?當然不是。 也是專業化, 標準化和低成本的專業化。

其核心是生產端的規模經濟和流通效率、消費端的低價和方便。 當你只有錘子, 就把所有東西當成釘子。 進超市的所有品類, 統統歸為大宗快消品。 超市的邏輯, 所有產品都一樣, 都是數位, 時間和空間邊際收益趨平。 在產業的矩陣中, 標準化和低成本是水準分工, 專業化是垂直分工。

不同的賣點、價值鏈各環節, 用戶各需求點的權重,

定義了不同的市場。 隨著降低價格, 提升品質和體驗的權重, 會達到平衡的臨界點, “物美價廉”, 其實往往是雞肋。 蛋糕店和迪卡儂的低端產品和家樂福就存在交集。 構成低成本和專業化的邊界, 這時該品類的特殊性就顯現出來。 權重再提升, 量變引起質變, 從水準市場進入垂直市場。

同理美團就是個O2O超市, 核心也是規模經濟、效率和便利。 其執行力、成本控制的強大有目共睹, 從慘烈的千團大戰中倖存。 在王興眼裡, O2O的品類也都一樣。 “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有無能力支撐更多業務, 唯一的檢驗標準是看各個業務做得好不好。 ”他懟攜程喜歡拿間夜數說事。 這個數字可以和客單價、GMV轉換。

回到王興的問題。 長期而言, 標準化和低成本是一種低級的水準分工,

協同效應低。 成本再低總是有底。 《聯想風雲》記述當年聯想竭力削減成本, 劉軍表示已經無法再減。 楊元慶說, 還有主機殼裡的泡沫。 而垂直分工上不封頂。 睡地下室一夜是一個間夜數, 睡總統套一夜也是一個。 石榴姐和秋香姐都是女人, 吳彥祖和吳孟達都是男人, 你想睡哪個呢?

電商聚, O2O散

再聯繫美團業務的特殊性:O2O是服務。 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可以分離, 即遠端貿易, 容易標準化, 所以形成超市等業態。 至少到目前為止, 商品的銷售水準分工是主流。 而服務生產消費一體, 天然差異化和當地語系化。 中高端服務在城市綜合體反而有一定的集中, 低端本地生活服務歷來分散在社區, 垂直分工是主流,

這是理解整個爭論的關鍵。

王興反復講邊界不重要核心重要, 但語焉不詳他的核心是什麼, 有時說客戶中心, 也是套路。 美團的核心其實是像賣商品一樣賣服務。 人都是越喊什麼越缺什麼, 越怕什麼越來什麼。 美團一直虧損, 依舊不斷融資, 上市傳了很久。 而融資要靠對未來的增長和市場空間的想像支撐。 但服務的天性決定, 這個核心撐不起王志的抱負, 早晚受阻於真正的邊界。

王興躋身第一梯隊之心, 路人皆知, 訪談中有直接的表達。 還提到“光餐飲這個事(市場總量)就和淘寶一樣大。 ”O2O的總量更大。 但問題是, 世界不是平均的。

商品貿易的規模古代就很大:絲綢之路。 又經工業時代、互聯網兩輪急劇放大。 《長尾理論》(貨架無限長),

《世界是平的》, 構成亞馬遜和阿裡的最基本面, 淘寶小買家理論上也面向全國消費者。 但互聯網對本地生活圈放大有限, 也就從平均幾百米到幾千米。 小餅的一大份, 大餅的一小份, O2O至今, 也許永遠出不了和電商一樣大的巨頭。

訪談的邊界主要指品類的技術邊界, 而在商業上更有意義, 對服務尤甚, 是水準和垂直分工的邊界。 二維分工並相互極化, 水準分工越廣, 垂直分工就越細, 趨向消滅中間產品。 同理, 美團用效率的錘子敲扁的品類越多, 越打破技術邊界, 實際上越強化分工邊界。 市場份額趕超垂直廠商的同時, 基本面卻在遠離。 具體垂直廠商會死, 但如果認可垂直分工不滅, 其趕超註定遇到瓶頸。

服務的天性同樣決定, 其垂直整合高於商品,水準整合則不如,不能整齊地打進集裝箱、貨架一類東西。美團各事業部的能力可以說平齊,但在相應品類的表現參差不齊。其優勢最大的外賣、票務,正是規模經濟較大的品類,這不是巧合。O2O早年的風雲人物雕爺,曾經提出大美業概念,用高頻的上門品類帶低頻,理論總結地很好,然而現在也沒什麼動靜了。

旅遊品類最能檢驗我們的分析框架。旅遊不屬於本機服務,既是遠端交易,又高體驗,水準和垂直分工的空間都巨大。所以美團在旅遊品類發力,還懟梁建章。旅遊的價值鏈極長極複雜,可以再細分為眾多品類。同樣存在水準和垂直分工的平衡,但未來顯然還是屬於垂直。

阿裡是平臺模式,超越傳統行業分工,也可以視為某種高級的水準分工。在女裝等大品類也有垂直優勢。之後京東、唯品會相繼從垂直市場起家。顯示市場發展的階段性,先水準分工,再垂直分工。O2O也許還處在第一階段,成就了美團。早晚,或許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王興作為著名的連續創業者,還有一項核心能力突出。他的上兩個創業項目校內和飯否,都是社交網路,和O2O隔得很遠,似乎又驗證無邊界理論,但其實存在一個共性:C2C(copy to China)。善於複製,也是執行力的一個側面。

同樣適用水準垂直分工框架,互聯網早期概念先行,可以放之四海,基本都是C2C項目。擁有海歸文憑,海外風投和股市青睞,就可以把中國市場當成一樣的釘子,和GDP等比的數字。同理,然後中國市場的特殊性顯現出來。阿裡和騰訊都做出一系列大的本土創新,遠遠超越各自的原型。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趕超美國,甚至反向輸出創新。王興多半是最後一波C2C創業者。

面壁者王興

郭士納在回憶錄中對比IT與傳統行業,傳統行業服從邊際收益遞減,競爭會止于寡頭結構。而IT業邊際收益遞增,競爭不到清戶不罷手。

對比《財經》訪談王興,“我和很多人溝通過‘4321’,很多細分領域會經歷多進4,4進3,3進2的過程……一個行業應該有至少兩家參與者競作。”描述的實際上是傳統行業的情況。如今美團乃至O2O的困局可能根源在於,試圖改造傳統行業,像IT業一樣競爭。以清戶為目標投入,卻陷入邊際收益遞減,突破不了寡頭結構。打車之戰時已經很明顯。

我記得無邊界理論是韋爾奇先提出的。GE是一個經典的反“專業化”案例,學界多有討論。但GE是一家高技術企業,技術支撐的水準分工,其協同效應遠高於標準化。

講給別人的故事,王興自己又認同多少?早期C2C項目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所有的故事最後都要回到現實。如果業績達到甚至遠超預期,投資人不會介意貨不對板。王興有沒有這樣的計畫,就像《三體》裡的面壁者?

有一些線索:餐飲資訊系統很對互聯網業界和海外投資人的胃口,水準分工進一步精細化。但恐怕只是個高級的主機殼泡沫。我親眼目睹過,惜時如金的上海人,為了吃腔調可以排好幾個小時。這不是地域黑,顯然腔調的利潤比資訊系統高得多。舌尖上的中國,我大吃貨國有多少種腔調?

2016年4月貓眼分拆,暗示垂直分工的可能。可以設想各品類獨立,總部變成投資公司,或者保留大有前途的品類作為主業。那無邊界理論就自己打臉了。不過這都是浮雲,文化的慣性大,形式上垂直化,不會馬上改變水準分工的基因,但是現在盤子變小了。

王興表示邊界試過才知道,不能自我設限。這既是戰術,超市採購經理考慮的問題,也是戰略。創業者一開始就要對水準垂直分工取捨,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後悔藥,必然是艱難的決定。

2015年10月美團大眾點評合併。後者提供了一個高級一些的水準分工,但還不足以整合這麼多品類這麼大體量。這宗合併更多的還是“4321”中的3進2。美團未來能否找到某種更高、夠高的水準分工?那無邊界就實至名歸。業界從多個角度做過嘗試,騰訊的社交網路,百度的AI,淘寶上也有本機服務賣家,但目前還沒有什麼突破。再或者……C端物理整合?比如邊看電影邊捏腳。

訪談還透露出一些微妙的情緒。王興多次主張業界應接受競合,其中一處希望滴滴繼續合作。但如果自己信奉無邊界理論,“不斷成長才有安全感”,每個品類都保二爭一,更有躋身第一梯隊雄抱負,那怎麼能指望你的敵人接受競合呢?

王興地球代表計畫的奇想,有種天才的共性:保持童趣,在平庸的成人身上已經喪失。“我最近覺得不單對我的公司有責任,對我所處的中國,對中文都有責任。”也青春意氣,但會不會也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將問題與偉大到不會失敗的事業掛鉤,似乎就能解決。

還有對危機四伏的理解,“戰爭不是由拼搏和犧牲,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反映某種普遍的人性:當人們陷於不利的境地,又無力擺脫,會自欺欺人地將其“合理化”,以減緩痛苦。

當然這又涉及業務判斷,行業現狀究竟合不合理?打車之戰前半年燒了約15億元,然後合併了,再然後被政策管死了。你們說這15億元值不值,說好的互聯網入口呢。《紙牌屋》第一句臺詞:“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強,另一種徒增折磨。我對沒有價值之物缺乏耐心,這時需要有人採取行動……或者做一些必要的壞事。好了,痛苦結束了。”

TA世界會更好嘛

這不是美團一家的問題。王興還能繼續講故事,而小米和樂視的故事已經講不下去。這兩家和美團相似,都是某種低水準分工下的大規模擴張。

訪談中王興還戳破一層窗戶紙:BAT已經變成兩家。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對此總有些諱莫如深。這不是簡單的3進2,反映產業矩陣的重大調整。

門戶時代以線上資訊為主,門戶水準分工加垂直ICP,接著BAT三個垂直應用崛起,將門戶邊緣化。回想起來,雅虎基本清戶,但中國一直是三大門戶。說明開始就帶著工業時代的基因。再然後TA水準溢出,同時垂直再細分、創新,二維分工相互極化,這就是即將到來的TA時代的基本面。

覬覦TA的也不只王興一個。以前湊過TABLE,最近湊JAT,後備力量TMD。M一說小米,一說美團。這些板凳隊員的營收或GMV有可能追趕TA,取決於所在垂直市場的容量和集中度。但在產業矩陣中還是垂直分工。如果第三家大水準已經降臨,業界的合金鋼狗眼一定能看見。

門戶時代和BAT時代有明顯的拐點。如以2007年阿裡香港上市為界,互聯網至今20年,兩個時代各十年。TA共和國的天命也能有十年?

中美互聯網產業同一起點,之後越來越分化。今天矽谷大體上仍然專(ju)注(xian)于技術創新(的水準分工),而國內側重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垂直創新。

美團就很有借鑒意義。如上述分析,迄今為止改造很膚淺,互聯網產業可是得勢了,有錢了,還拿著技術的錘子到處亂敲,生搬硬套互聯網的競爭規則。交了這麼多學費,應該反思。

雷布斯炒熱了“降維打擊”,這個概念真是狂拽炫酷屌炸天……中二。現實卻是“4321”的熬。不要和SB鬥爭,ta會把你拉低到ta的層次,然後憑豐富的經驗戰勝你,這句更靠譜。我們互聯網從業者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stay foolish,不要總惦記著改變中國、改變世界。主席這麼偉大,也不過讓北京周圍一二十裡的地方稍微扭轉一下。

最後題外吐槽一下,國內互聯網暨媒體從業者的知識水準。業務早已經分化、中國化,理論則完全沒有進步。還在Copy to China,包括迷戀請Kevin Kelly這樣的洋和尚來念經,自己的意思通過他們的嘴才能表達。

降維打擊是本土創意本土引申,然而和王興的無邊界、樂視翻來覆去的生態化反一樣,都是新瓶裝舊酒,時髦的概念下面,其實是一個很土的存在。劉慈欣也總被人批判是社達。它為什麼這麼脆,它怎麼就這麼脆?就是盤大蘿蔔。

《三體》:“一知道在哪,世界就變得像一張地圖那麼小。不知道在哪,感覺世界才廣闊。”

本文作者:人造天堂

其垂直整合高於商品,水準整合則不如,不能整齊地打進集裝箱、貨架一類東西。美團各事業部的能力可以說平齊,但在相應品類的表現參差不齊。其優勢最大的外賣、票務,正是規模經濟較大的品類,這不是巧合。O2O早年的風雲人物雕爺,曾經提出大美業概念,用高頻的上門品類帶低頻,理論總結地很好,然而現在也沒什麼動靜了。

旅遊品類最能檢驗我們的分析框架。旅遊不屬於本機服務,既是遠端交易,又高體驗,水準和垂直分工的空間都巨大。所以美團在旅遊品類發力,還懟梁建章。旅遊的價值鏈極長極複雜,可以再細分為眾多品類。同樣存在水準和垂直分工的平衡,但未來顯然還是屬於垂直。

阿裡是平臺模式,超越傳統行業分工,也可以視為某種高級的水準分工。在女裝等大品類也有垂直優勢。之後京東、唯品會相繼從垂直市場起家。顯示市場發展的階段性,先水準分工,再垂直分工。O2O也許還處在第一階段,成就了美團。早晚,或許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王興作為著名的連續創業者,還有一項核心能力突出。他的上兩個創業項目校內和飯否,都是社交網路,和O2O隔得很遠,似乎又驗證無邊界理論,但其實存在一個共性:C2C(copy to China)。善於複製,也是執行力的一個側面。

同樣適用水準垂直分工框架,互聯網早期概念先行,可以放之四海,基本都是C2C項目。擁有海歸文憑,海外風投和股市青睞,就可以把中國市場當成一樣的釘子,和GDP等比的數字。同理,然後中國市場的特殊性顯現出來。阿裡和騰訊都做出一系列大的本土創新,遠遠超越各自的原型。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趕超美國,甚至反向輸出創新。王興多半是最後一波C2C創業者。

面壁者王興

郭士納在回憶錄中對比IT與傳統行業,傳統行業服從邊際收益遞減,競爭會止于寡頭結構。而IT業邊際收益遞增,競爭不到清戶不罷手。

對比《財經》訪談王興,“我和很多人溝通過‘4321’,很多細分領域會經歷多進4,4進3,3進2的過程……一個行業應該有至少兩家參與者競作。”描述的實際上是傳統行業的情況。如今美團乃至O2O的困局可能根源在於,試圖改造傳統行業,像IT業一樣競爭。以清戶為目標投入,卻陷入邊際收益遞減,突破不了寡頭結構。打車之戰時已經很明顯。

我記得無邊界理論是韋爾奇先提出的。GE是一個經典的反“專業化”案例,學界多有討論。但GE是一家高技術企業,技術支撐的水準分工,其協同效應遠高於標準化。

講給別人的故事,王興自己又認同多少?早期C2C項目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所有的故事最後都要回到現實。如果業績達到甚至遠超預期,投資人不會介意貨不對板。王興有沒有這樣的計畫,就像《三體》裡的面壁者?

有一些線索:餐飲資訊系統很對互聯網業界和海外投資人的胃口,水準分工進一步精細化。但恐怕只是個高級的主機殼泡沫。我親眼目睹過,惜時如金的上海人,為了吃腔調可以排好幾個小時。這不是地域黑,顯然腔調的利潤比資訊系統高得多。舌尖上的中國,我大吃貨國有多少種腔調?

2016年4月貓眼分拆,暗示垂直分工的可能。可以設想各品類獨立,總部變成投資公司,或者保留大有前途的品類作為主業。那無邊界理論就自己打臉了。不過這都是浮雲,文化的慣性大,形式上垂直化,不會馬上改變水準分工的基因,但是現在盤子變小了。

王興表示邊界試過才知道,不能自我設限。這既是戰術,超市採購經理考慮的問題,也是戰略。創業者一開始就要對水準垂直分工取捨,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後悔藥,必然是艱難的決定。

2015年10月美團大眾點評合併。後者提供了一個高級一些的水準分工,但還不足以整合這麼多品類這麼大體量。這宗合併更多的還是“4321”中的3進2。美團未來能否找到某種更高、夠高的水準分工?那無邊界就實至名歸。業界從多個角度做過嘗試,騰訊的社交網路,百度的AI,淘寶上也有本機服務賣家,但目前還沒有什麼突破。再或者……C端物理整合?比如邊看電影邊捏腳。

訪談還透露出一些微妙的情緒。王興多次主張業界應接受競合,其中一處希望滴滴繼續合作。但如果自己信奉無邊界理論,“不斷成長才有安全感”,每個品類都保二爭一,更有躋身第一梯隊雄抱負,那怎麼能指望你的敵人接受競合呢?

王興地球代表計畫的奇想,有種天才的共性:保持童趣,在平庸的成人身上已經喪失。“我最近覺得不單對我的公司有責任,對我所處的中國,對中文都有責任。”也青春意氣,但會不會也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將問題與偉大到不會失敗的事業掛鉤,似乎就能解決。

還有對危機四伏的理解,“戰爭不是由拼搏和犧牲,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反映某種普遍的人性:當人們陷於不利的境地,又無力擺脫,會自欺欺人地將其“合理化”,以減緩痛苦。

當然這又涉及業務判斷,行業現狀究竟合不合理?打車之戰前半年燒了約15億元,然後合併了,再然後被政策管死了。你們說這15億元值不值,說好的互聯網入口呢。《紙牌屋》第一句臺詞:“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強,另一種徒增折磨。我對沒有價值之物缺乏耐心,這時需要有人採取行動……或者做一些必要的壞事。好了,痛苦結束了。”

TA世界會更好嘛

這不是美團一家的問題。王興還能繼續講故事,而小米和樂視的故事已經講不下去。這兩家和美團相似,都是某種低水準分工下的大規模擴張。

訪談中王興還戳破一層窗戶紙:BAT已經變成兩家。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對此總有些諱莫如深。這不是簡單的3進2,反映產業矩陣的重大調整。

門戶時代以線上資訊為主,門戶水準分工加垂直ICP,接著BAT三個垂直應用崛起,將門戶邊緣化。回想起來,雅虎基本清戶,但中國一直是三大門戶。說明開始就帶著工業時代的基因。再然後TA水準溢出,同時垂直再細分、創新,二維分工相互極化,這就是即將到來的TA時代的基本面。

覬覦TA的也不只王興一個。以前湊過TABLE,最近湊JAT,後備力量TMD。M一說小米,一說美團。這些板凳隊員的營收或GMV有可能追趕TA,取決於所在垂直市場的容量和集中度。但在產業矩陣中還是垂直分工。如果第三家大水準已經降臨,業界的合金鋼狗眼一定能看見。

門戶時代和BAT時代有明顯的拐點。如以2007年阿裡香港上市為界,互聯網至今20年,兩個時代各十年。TA共和國的天命也能有十年?

中美互聯網產業同一起點,之後越來越分化。今天矽谷大體上仍然專(ju)注(xian)于技術創新(的水準分工),而國內側重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垂直創新。

美團就很有借鑒意義。如上述分析,迄今為止改造很膚淺,互聯網產業可是得勢了,有錢了,還拿著技術的錘子到處亂敲,生搬硬套互聯網的競爭規則。交了這麼多學費,應該反思。

雷布斯炒熱了“降維打擊”,這個概念真是狂拽炫酷屌炸天……中二。現實卻是“4321”的熬。不要和SB鬥爭,ta會把你拉低到ta的層次,然後憑豐富的經驗戰勝你,這句更靠譜。我們互聯網從業者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stay foolish,不要總惦記著改變中國、改變世界。主席這麼偉大,也不過讓北京周圍一二十裡的地方稍微扭轉一下。

最後題外吐槽一下,國內互聯網暨媒體從業者的知識水準。業務早已經分化、中國化,理論則完全沒有進步。還在Copy to China,包括迷戀請Kevin Kelly這樣的洋和尚來念經,自己的意思通過他們的嘴才能表達。

降維打擊是本土創意本土引申,然而和王興的無邊界、樂視翻來覆去的生態化反一樣,都是新瓶裝舊酒,時髦的概念下面,其實是一個很土的存在。劉慈欣也總被人批判是社達。它為什麼這麼脆,它怎麼就這麼脆?就是盤大蘿蔔。

《三體》:“一知道在哪,世界就變得像一張地圖那麼小。不知道在哪,感覺世界才廣闊。”

本文作者:人造天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