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上海救助部門運用現代資訊技術説明流浪者尋親返鄉

新華網上海7月5日電今年6月22日, 已走失20多年的七旬老人梁某,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 與女兒相認, 踏上了返鄉的旅程……

記者日前從上海市民政局獲悉,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各類身份資訊不明的疑難受助人員近千名。 近年來, 救助站充分運用人臉識別、DNA比對和互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 進一步提升甄別尋親能力, 經甄別查實身份, 由家屬領回、流出地民政部門接回或護送返鄉的保持在95%以上。

據介紹, 通過制定《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員甄別工作規定》, 上海進一步明確了甄別尋親的工作規範和具體要求:對入站無法確認身份的流浪乞討人員,

在24小時內推送到全國救助尋親網開展尋親;與網路媒體合作搭建“互聯網+尋親”新模式;與公安部門建立甄別查尋機制, 7個工作日內仍無法確認身份的, 必須採集DNA血樣, 送公安部門進行比對, 並持續跟蹤比對結果等。

今年2月,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失語老人。 查詢老人身上的交通卡使用資訊得知, 老人最近一次的出站地點是在上海軌交11號線康新公路站。 救助站工作人員隨即聯繫國內某大型網站尋人欄目, 將尋親啟事精准推送到老人最近出現地周邊10公里的範圍內。 資訊發佈僅40分鐘, 著急的家屬就看到了尋親啟事, 並與救助站取得聯繫, 順利接回已走失4日的老人。

據悉, 在甄別尋親過程中,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還自主創新開發了“受助人員圖像甄別與指紋比對”系統, 利用公安“人臉識別”技術, 有效提升了甄別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 目前, 在多年經驗積累和實際運用基礎上, 上海救助管理部門已梳理歸納出“口音辨識、情理感化、實地尋蹤、物品尋跡、資料查找、公安協查、站際合作、媒體關注、頭條推送、人臉比對、血樣比對”等11種行之有效的甄別方法。

“有些身份不明的受助人員往往心智和身體都有缺陷, 如精神異常、健康狀況不佳等, 他們時刻都存在生命安全隱患和對自己傷害的可能。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社工科科長康清萍說, 只有儘快查實疑難受助人員的身份,

幫助他們回歸家庭, 才能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