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草原增綠牧民增收——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發展紀實

資料圖

本報記者郜晉亮

七月的青海草原, 滿目青翠, 牛羊怡然。 可是, 作為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 多年來卻曾因人草畜矛盾突出,

一度超載過牧導致草原退化, 面臨著保護生態與持續發展的巨大挑戰。 如何走出這個怪圈?一代又一代農牧人嘔心瀝血, 不懈堅持, 終於創出一條以轉變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 以創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為重點, 以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為目標且地域特色鮮明的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子。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

生態文明處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青海尤其如此。 這裡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及水源涵養區, 被稱為“中華水塔”, 是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青海的生態關乎中華民族長遠大計和永續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

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青海畜牧業必須走尊重生態環境、尊重發展規律的路子。 拉格日村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核心區, 但長期在傳統生產方式下, 隨著牧業人口增長, 超載過牧帶來的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呈現出“草原退化—牲畜無草可食—牧民無法生存”的惡性局面。 截至2010年底, 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512元, 是當時一個典型的重點貧困村。

一面是生態保護的責任重擔, 一面是發展生產的急迫需求。 改變困境, 唯有徹底轉變發展方式, 從索取轉向保護, 從單一的養殖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轉變。 黃南州澤庫縣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俄多說:“草原超載過牧是對草原最大的傷害,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就必須打破現有的狀態, 真正現實草原有多大承載量就養多少牲畜, 也就是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提出‘以草定畜, 草畜平衡’。 ”

青海省農牧廳畜牧業處處長王會林說:“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為首要條件和核心內容, 結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 有效解決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保障草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草原生態環境不斷好轉。 ”

據瞭解, 目前, 青海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共組建季節性養殖場232個, 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萬頭(只)以上, 減輕了天然草場的壓力, 實現了“減畜不減效, 減畜不減收”。

合作社集體經營有效解決了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之間的矛盾。

草監部門監測顯示:近五年來, 澤庫縣拉格日村草場草產量提高10.5%。 植被覆蓋度從60%提高到80%。 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來的1/3, 百畝草場載畜量減少了2.02個羊單位;海西州天峻縣梅隴村2008年畝產可食鮮草僅為152公斤, 到2015年上升到畝產350公斤。

引導扶持並重推動股份合作經營轉型升級

在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初期, 青海在牧區每個村集中力量打造一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 並鼓勵多種方式經營。 一時間, 股份制、聯戶制、代牧制、大戶制等多種生態畜牧業經營模式像草原上的格桑花次第綻放。 但究竟哪一種才是最適合、最有效的模式呢?

王會林表示:“多年的探索實踐證明, 最終股份制合作社成為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主推形式。

不僅因為其最大的特點是將‘以草定畜’作為牧戶入股的先決條件, 由合作社落實禁牧和以草定畜制度;而且其最能將牧民與合作社的利益聯結起來, 最有利於推進草地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 也最有利於草原持續發展。 ”

對此, 青海省對全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進行整合品質評價並形成排序, 遴選排序靠前、群眾積極性高、縣鄉政府主動的100個合作社作為試點合作社, 以股份制改造為抓手, 強力推進合作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經過幾年時間試驗、探索, 100個試點社股份制取得實質性進展, 54個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

概括而言, 股份制就是通過牲畜草場折價入股、草場隨畜計價流轉等措施, 形成以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為核心,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份紅、按勞計酬為內涵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具體而言,以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採取現金、實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實物(牧畜、草場)評估等級折現後入股,最終合計股份47634股,折現2381.7萬元。

在推進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中,青海省堅持引導與扶持並重,對100個試點社在高效養殖等技術配套、有機品牌建設、牲畜保險試點、融資平臺擔保、氣象水利服務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傾斜扶持,同時採取“集中建設”和“誰先整合資源誰先得到扶持”的建設方針,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

如今,像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梅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達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內生動力強勁、經營組織有方、群眾持續增收的發展典型,正在青海廣袤遼闊的草原牧區產生巨大的示範帶動效應。

創新經營理念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質增效

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有效處置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產生的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勞動力的解放。拉格日合作社共有勞動力341名,從事畜牧業的只有129人,剩餘212人從傳統生產中擺脫出來,融入二三產業發展。

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告訴記者,通過產業發展及商業行銷組,對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進行再培訓重新按勞分工,其中勞務輸出101人,經營賓館、餐飲39人,從事藏族服飾、藏式傢俱、畜產品加工等60人,以及從事計程車、推銷畜產品及外出打工等,勞動力實現了優化配置,分工分業。

此外,拉格日合作社將入社牧戶的草原獎補資金用於二三產業發展,給牧戶20%的利率作為回報,盈利部分規定按每戶入股資金進行利潤返還。籌集資金860萬元在澤庫縣修建了面積1862平米的賓館及餐廳;在拉薩投資近100萬元建立了合作社有機畜產品直銷店。

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進而拓展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拉格日村牧民實現了減畜增收。2012~2016年,合作社實現經濟純收入1541.62萬元,累計分紅超過1000萬元。2016年,全村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48元,比2010年增加9936元。收入中來自合作社分紅資金超過70%。

與拉格日相距千里的海西州天峻縣梅隴合作社,是青海省最早試點生態畜牧業的合作社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合作社不斷轉型升級,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以牛羊養殖、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主,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從事二三產業,收入實現多元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初步形成的新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王會林介紹,目前,青海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65%以上均開辦有不同規模的特色畜產品、民族工藝品加工等產業。據相關部門抽樣調查顯示,2016年試點社一二三產收入比例達到52.35∶20.98∶26.67,二三產業收入超過一產收入,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形成以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為核心,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份紅、按勞計酬為內涵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具體而言,以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採取現金、實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實物(牧畜、草場)評估等級折現後入股,最終合計股份47634股,折現2381.7萬元。

在推進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中,青海省堅持引導與扶持並重,對100個試點社在高效養殖等技術配套、有機品牌建設、牲畜保險試點、融資平臺擔保、氣象水利服務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傾斜扶持,同時採取“集中建設”和“誰先整合資源誰先得到扶持”的建設方針,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

如今,像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梅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達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內生動力強勁、經營組織有方、群眾持續增收的發展典型,正在青海廣袤遼闊的草原牧區產生巨大的示範帶動效應。

創新經營理念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質增效

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有效處置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產生的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勞動力的解放。拉格日合作社共有勞動力341名,從事畜牧業的只有129人,剩餘212人從傳統生產中擺脫出來,融入二三產業發展。

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告訴記者,通過產業發展及商業行銷組,對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進行再培訓重新按勞分工,其中勞務輸出101人,經營賓館、餐飲39人,從事藏族服飾、藏式傢俱、畜產品加工等60人,以及從事計程車、推銷畜產品及外出打工等,勞動力實現了優化配置,分工分業。

此外,拉格日合作社將入社牧戶的草原獎補資金用於二三產業發展,給牧戶20%的利率作為回報,盈利部分規定按每戶入股資金進行利潤返還。籌集資金860萬元在澤庫縣修建了面積1862平米的賓館及餐廳;在拉薩投資近100萬元建立了合作社有機畜產品直銷店。

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進而拓展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拉格日村牧民實現了減畜增收。2012~2016年,合作社實現經濟純收入1541.62萬元,累計分紅超過1000萬元。2016年,全村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48元,比2010年增加9936元。收入中來自合作社分紅資金超過70%。

與拉格日相距千里的海西州天峻縣梅隴合作社,是青海省最早試點生態畜牧業的合作社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合作社不斷轉型升級,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以牛羊養殖、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主,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從事二三產業,收入實現多元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初步形成的新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王會林介紹,目前,青海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65%以上均開辦有不同規模的特色畜產品、民族工藝品加工等產業。據相關部門抽樣調查顯示,2016年試點社一二三產收入比例達到52.35∶20.98∶26.67,二三產業收入超過一產收入,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