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本科出身一般,如何選擇一個屬於自己的歷史學名校?(深度好文)

考研倒計時171天

數十萬考研人在這裡奮鬥

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一個現在大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如何選擇一個屬於自己的歷史學名校”。 我們很多同學在選擇目標院校的時候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觀性, 缺乏對這一個問題一個更加深刻的、理性的認識。

報考院校城市的選擇

1.目標院校所在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 針對這三個要素大家都比較傾向於北上廣、浙江、江蘇等地區, 也就是這些地區所輻射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 以及省會城市的重點大學。 一般而言, 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加看重學校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

因為很多研究生畢業都想留在當地工作, 所以一些地方好的學校更加受到大家歡迎。

2.畢業後是否留在所在城市或者周邊城市也很重要。 對於我們大多數同學而言, 考研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學術, 而是提升自己的平臺, 找一份好工作。 這又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一定要回自己的家鄉就業。 另一種是傾向於去所在讀研的城市就業。

我的家鄉在蘭州, 我本科導師當時對我說, 如果你以後想回你們蘭州發展, 我推薦你報考蘭州大學或者西北師範大學。 因為你的親戚朋友都在蘭州, 再加上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你的老師, 同學, 這些都是資源, 相當於把固有的資源和研究生資源進行了整合和延伸。

而我的想法不太一樣。 我想我從小生活在西北, 本科在山東, 一直在北方混跡, 所以我打算去南方發達省份讀研, 這是我自己的意願。 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意願。 雖然父母的意見現在在我們這裡只能是“參考意見”, 但他們畢竟是過來人, 作為最瞭解你的人, 考研的事情還是要跟父母談談, 哪怕他們不懂考研, 可能也會有意外的收穫。

目標院校必須要知道的一些細節

1.學校級別。 學校是否是985,211、省重點一本、還是普通二本。 雖然現在我們國家開始慢慢不用985,211, 以“雙一流”的政策取而代之, 但是在可預見的時間範圍內, 原985, 211的影響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學校的級別就是俗話講的“學校的牌子”, “學校的牌子”足夠響亮當然對於我們以後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2.歷史學學科實力。 有些學校雖然不是985,211, 但是歷史學學科實力很強。 比如首都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 福建師範大學等師範類的歷史學老牌名校。 如果碩士考那些超級名校太難, 可以考慮這些學校做一個跳板, 再去讀博。 這些學校裡也有一些很牛的“博導”, 他們的推薦在圈子裡也是很有分量。

3.報考專業的研究方向也很重要。 有的學校報不同研究方向, 考的卻是一張試卷, 但是因為報的方向不同, 我們的分數可能比別人高, 但是別人被錄取了, 我們卻沒有被錄取, 這種比較微小的情況容易忽略。 我見過兩個這樣的例子。

一個是16年考研, 我女盆友所在的湖南師範大學, 中國近現代史和歷史文獻學兩個同學都考的是中國史,

近現代史方向要考到370才能進入複試, 歷史文獻學只要考到340就能進入複試, 但是兩個人卻考的是同一張試卷。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今年幫助過的考廈門大學中國史的一個學妹, 她很優秀, 初試360+, 但是廈門大學的複試名單裡並沒有她, 她給我抱怨, 世界史和中國史考一張試卷, 但是世界史340分的就可以圓夢廈門大學, 她考了360+, 進複試都沒有機會。

4.初試題目的難易程度。 像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 關鍵的問題還不是壓分, 關鍵的問題是初試的真題太偏向學術性了, 像北大的第一道題目, 一上來就先讓你句讀、翻譯一段很長的古文, 這個功力不是一年半載能夠練成的,

還有一些論述題考的也是很細分的學術研究熱點, 這個沒有相當的積累也是無從下手的。

5.目標院校的歷年複試線。 不能僅以往年的國家線或者一些985學校公佈的學校複試線作為報考難易程度的唯一標準。 這裡面是有問題的。

以34所自主劃線的湖南大學為例, 16年學校規定的歷史學複試線是345, 後來嶽麓書院公佈的複試線是350, 但是實際複試完最終錄取的最後一名是370+, 也就是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最終複試線是370, 所以要看最終錄取的最後一名的分數。

以不能自主劃線的華中師大為例, 雖然歷史學的國家線僅有315, 但是像華中師大這樣的歷史學名校, 錄取的最低分數卻常年保持在340+。

6.僅僅去看錄取最低分數也是不夠的, 因為還涉及到報考院校改卷的鬆緊程度。大家可能經常會聽到旱區和水區這兩個概念。

所謂水區是指一些地緣優勢相對較弱的地區及學校,比如黑龍江、吉林、甘肅、貴州、雲南等地的學校,這些地區的學校由於地緣優勢相對較弱,報考的同學不是很多,所以閱卷老師改卷相對較松,保證這些地區有足夠的生源,當然地區內的一些名校,如蘭州大學、吉林大學、雲南大學等除外。

所謂旱區,是指北上廣、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改卷相對較嚴格。這兩年我觀察最變態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廣州、一個是浙江,這兩個地方一方面改卷比較嚴,一方面又是歷史學統考,比較難。上線還好,一旦沒有上線,調劑都很難。一志願報這兩個地方,風險比較大,是要背水一戰的。

咱們自己的老師有些是好心,但是他們考研的年代也比較久遠了,現在考研的形式已經和過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可以說他們已經脫離考研一線很久了。有個學弟給我說,他們老師說考廣州不壓分。瞭解17年考研的人都知道,那麼多學校是統考,如果不壓分,是什麼導致僅17考暨南大學和華南師大的學生幾乎集體淪陷呢?

7.報錄比。報錄比裡面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推免生的人數。學校在公佈報錄比的時候是特別的有心機,比如某名校,中國史招15個人,報名60人,他公佈的報錄比可能是5:1,咱們一聽感覺還可以。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推免生的人數。如果推免10人,這10個人也是算在總人數15人裡的,但是實際上只相當於招5個人,那麼對於不是推免的學生,真正的報錄比則是12:1。這是很要命的,如果是12:1,可以說競爭是相當慘烈的。

我本科導師是我們學院的副院長,主管我們學院的招生,我給他講某211大學的報錄比是3:1,看起來比較好考。他告訴我這個參考一下還行,但是這裡面也是有水分的,官方如果把真實的報錄比公佈了,很多同學就不敢報了。一些好的學校總是願意把報錄比說的低一點,給人感覺不是特別難考,而一些稍差一點的,總是喜歡把報錄比說的高一點,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8.考試方式。歷史學初試題目分為教育部統一命題和各學校自主命題兩種。各學校自主命題又分為只考中國史或者只考世界史,還有一種是自主命題,但是中國史和世界史在一張試卷上。

近幾年歷史學考研的新變化、新趨勢

今年開學初,我本科學校的歷史系組建了一個交流群,裡面有09屆到16屆考上研究生和博士的所有同學。我觀察了一下發現12年之前,我們歷史系考上研究生的有很多像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名校。從12年之後,每年只能考上1到2個,而且也只能是地理位置較偏的吉林大學或者是史學比較差的中國海洋大學等學校了。

我本科導師吃飯的時候給我們講,其實並不是我們不努力,而確實是近幾年考研報名的人數激增,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了。以前有的學生複習三個月,也不報任何輔導班都能考上211,985,更有甚者,在12年之前,像我本科二本這樣的學校,都有機會調劑到中央民族大學,遼寧大學這樣的985,211,用我老師的話講,這樣的事情在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1.一些好的985院校逐漸加大了錄取人數中推免生的比例。今年給我們上課的一個老師,是復旦大學畢業的博士,是本科生的班主任。他給我們說,他一個學生想考復旦的研究生,他打聽了一下,一共招32個人,推免26個,剩下的幾個名額,還要跟復旦本校的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2.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納入同一個軌道進行考試。全日制指的是以往我們這種應屆畢業生在元旦前參加的這次研究生入學考試,入學後是三年或者兩年的全脫產學習。而非全日制指的是已經有工作的人,他們通過考在職的碩士來學習、評職稱,利用寒暑假在研究生學校學習。

非全日制納入統考的軌道,意味著全日制的考生日子更不好過。今年曆史學的國家線是315,有些人說比去年不是也沒有提高嘛。實際上非全日制都執行這個標準,意味著和去年相比,今年的315分是貶值的,和通貨膨脹是一個道理,今天我們手裡的100元錢和幾年前的100元實際的購買力其實是下降了的。

3.調劑較以往變得更加艱難。調劑絕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我考985沒考上,那我就委屈自己調劑個211。一個學妹給我講過一個段子,我覺得形容調劑非常貼切,“一入調劑深似海,從此名校是路人”。這兩句詩非常適合我們普通二本出身的同學。

一旦進入調劑,人為的因素就比較多,從目前17屆的情況來看,考研和調劑難度呈上升趨勢,所以報考一些熱門985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風險非常高,想報考的同學真的是要背水一戰。

4.一些好的985在複試的時候越來越重視報考研究生的本科出身。2017年整個考研人數突破200萬大關,與10年前相比可以說翻了3—4倍,一些好的學校基本都是一志願爆滿,學校面試的時候面對很多資質差不多的學生,也只能是通過本科出身來進行篩選,報考研究生的本科出身也相應水漲船高。

5.從我今年説明的同學情況看,跨考的同學與本專業的同學在初試的競爭中一點都不遜色。原因在於跨考的同學像一張白紙,如果方法得當,很容易塑造,加上跨考的同學很多是真的喜歡歷史學,再加上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歷史學專業課初試時的題目還是比較基礎的,本專業同學與的跨考相比通常沒有什麼優勢。

但是像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等傳統的歷史學強校他們的初試真題是非常偏學術性的,一般跨專業的同學和本專業的優秀學生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個差距一年半載是彌補不回來的。

接下來的這四個月一定要把專業課和英語的複習擺在首要的位置。我們要利用4—8月整段的大塊時間進行專業課參考書目的系統閱讀,再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目標院校的確定和資訊搜集工作。學長一定要和小夥伴們說明的是擇校和基礎的複習在時間上是並不衝突的。目標院校的確定和搜集資訊的工作,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即可,但是不能耽誤基礎的複習。

這篇文章可以說又是學長的一篇嘔心瀝血之作,所以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多看幾遍,收藏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看幾遍,保證每遍都會有新收穫。

實事求是地講,近幾年的歷史學考研確實呈現出變難的趨勢,但是機會總是青睞於有準備的人,我認識的一個17學弟,本科淮海工學院,專業法學,成功跨考武漢大學歷史,在今年統考這麼變態的情況下總分340+,真的是不得不讓人佩服。努力+運氣+正確的方向就一定會到達夢想的彼岸,加油吧,少年們!

因為還涉及到報考院校改卷的鬆緊程度。大家可能經常會聽到旱區和水區這兩個概念。

所謂水區是指一些地緣優勢相對較弱的地區及學校,比如黑龍江、吉林、甘肅、貴州、雲南等地的學校,這些地區的學校由於地緣優勢相對較弱,報考的同學不是很多,所以閱卷老師改卷相對較松,保證這些地區有足夠的生源,當然地區內的一些名校,如蘭州大學、吉林大學、雲南大學等除外。

所謂旱區,是指北上廣、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改卷相對較嚴格。這兩年我觀察最變態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廣州、一個是浙江,這兩個地方一方面改卷比較嚴,一方面又是歷史學統考,比較難。上線還好,一旦沒有上線,調劑都很難。一志願報這兩個地方,風險比較大,是要背水一戰的。

咱們自己的老師有些是好心,但是他們考研的年代也比較久遠了,現在考研的形式已經和過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可以說他們已經脫離考研一線很久了。有個學弟給我說,他們老師說考廣州不壓分。瞭解17年考研的人都知道,那麼多學校是統考,如果不壓分,是什麼導致僅17考暨南大學和華南師大的學生幾乎集體淪陷呢?

7.報錄比。報錄比裡面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推免生的人數。學校在公佈報錄比的時候是特別的有心機,比如某名校,中國史招15個人,報名60人,他公佈的報錄比可能是5:1,咱們一聽感覺還可以。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推免生的人數。如果推免10人,這10個人也是算在總人數15人裡的,但是實際上只相當於招5個人,那麼對於不是推免的學生,真正的報錄比則是12:1。這是很要命的,如果是12:1,可以說競爭是相當慘烈的。

我本科導師是我們學院的副院長,主管我們學院的招生,我給他講某211大學的報錄比是3:1,看起來比較好考。他告訴我這個參考一下還行,但是這裡面也是有水分的,官方如果把真實的報錄比公佈了,很多同學就不敢報了。一些好的學校總是願意把報錄比說的低一點,給人感覺不是特別難考,而一些稍差一點的,總是喜歡把報錄比說的高一點,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8.考試方式。歷史學初試題目分為教育部統一命題和各學校自主命題兩種。各學校自主命題又分為只考中國史或者只考世界史,還有一種是自主命題,但是中國史和世界史在一張試卷上。

近幾年歷史學考研的新變化、新趨勢

今年開學初,我本科學校的歷史系組建了一個交流群,裡面有09屆到16屆考上研究生和博士的所有同學。我觀察了一下發現12年之前,我們歷史系考上研究生的有很多像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名校。從12年之後,每年只能考上1到2個,而且也只能是地理位置較偏的吉林大學或者是史學比較差的中國海洋大學等學校了。

我本科導師吃飯的時候給我們講,其實並不是我們不努力,而確實是近幾年考研報名的人數激增,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了。以前有的學生複習三個月,也不報任何輔導班都能考上211,985,更有甚者,在12年之前,像我本科二本這樣的學校,都有機會調劑到中央民族大學,遼寧大學這樣的985,211,用我老師的話講,這樣的事情在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1.一些好的985院校逐漸加大了錄取人數中推免生的比例。今年給我們上課的一個老師,是復旦大學畢業的博士,是本科生的班主任。他給我們說,他一個學生想考復旦的研究生,他打聽了一下,一共招32個人,推免26個,剩下的幾個名額,還要跟復旦本校的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2.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納入同一個軌道進行考試。全日制指的是以往我們這種應屆畢業生在元旦前參加的這次研究生入學考試,入學後是三年或者兩年的全脫產學習。而非全日制指的是已經有工作的人,他們通過考在職的碩士來學習、評職稱,利用寒暑假在研究生學校學習。

非全日制納入統考的軌道,意味著全日制的考生日子更不好過。今年曆史學的國家線是315,有些人說比去年不是也沒有提高嘛。實際上非全日制都執行這個標準,意味著和去年相比,今年的315分是貶值的,和通貨膨脹是一個道理,今天我們手裡的100元錢和幾年前的100元實際的購買力其實是下降了的。

3.調劑較以往變得更加艱難。調劑絕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我考985沒考上,那我就委屈自己調劑個211。一個學妹給我講過一個段子,我覺得形容調劑非常貼切,“一入調劑深似海,從此名校是路人”。這兩句詩非常適合我們普通二本出身的同學。

一旦進入調劑,人為的因素就比較多,從目前17屆的情況來看,考研和調劑難度呈上升趨勢,所以報考一些熱門985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風險非常高,想報考的同學真的是要背水一戰。

4.一些好的985在複試的時候越來越重視報考研究生的本科出身。2017年整個考研人數突破200萬大關,與10年前相比可以說翻了3—4倍,一些好的學校基本都是一志願爆滿,學校面試的時候面對很多資質差不多的學生,也只能是通過本科出身來進行篩選,報考研究生的本科出身也相應水漲船高。

5.從我今年説明的同學情況看,跨考的同學與本專業的同學在初試的競爭中一點都不遜色。原因在於跨考的同學像一張白紙,如果方法得當,很容易塑造,加上跨考的同學很多是真的喜歡歷史學,再加上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歷史學專業課初試時的題目還是比較基礎的,本專業同學與的跨考相比通常沒有什麼優勢。

但是像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等傳統的歷史學強校他們的初試真題是非常偏學術性的,一般跨專業的同學和本專業的優秀學生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個差距一年半載是彌補不回來的。

接下來的這四個月一定要把專業課和英語的複習擺在首要的位置。我們要利用4—8月整段的大塊時間進行專業課參考書目的系統閱讀,再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目標院校的確定和資訊搜集工作。學長一定要和小夥伴們說明的是擇校和基礎的複習在時間上是並不衝突的。目標院校的確定和搜集資訊的工作,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即可,但是不能耽誤基礎的複習。

這篇文章可以說又是學長的一篇嘔心瀝血之作,所以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多看幾遍,收藏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看幾遍,保證每遍都會有新收穫。

實事求是地講,近幾年的歷史學考研確實呈現出變難的趨勢,但是機會總是青睞於有準備的人,我認識的一個17學弟,本科淮海工學院,專業法學,成功跨考武漢大學歷史,在今年統考這麼變態的情況下總分340+,真的是不得不讓人佩服。努力+運氣+正確的方向就一定會到達夢想的彼岸,加油吧,少年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