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建築小品:古典建築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國古建, 大到恢弘的紫禁城太和殿、清朝太廟享殿, 小到一座僅容一兩人憩賞的臨水草亭, 其類型繁多, 這些建築物, 以其多姿多彩的形態, 豐富著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 愉悅著人們的審美情懷。 中國古典建築, 大者有殿宇樓塔, 中者有堂軒房室, 長者有廊橋, 小者有亭榭。 這些建築物, 無論體量大小, 都屬於獨立存在的建築。 與這些獨立存在的建築物並存的, 還有一類“建築”, 因其體量較小, 更由於其具有“依附性”, 一般情況下不能獨立存在, 所以被稱之為建築小品。

建築小品包括牌樓牌坊、華表旗杆、碑碣、影壁、經幢、蹲獸門墩、聚錦盆景、假山、花台等等。

這些建築小品, 營建在建築物周圍, 起到烘托、點綴主體建築物的作用。 有的還發揮著記載事功的作用, 如碑碣;有的亦承擔著旌表功德的職能, 如功德牌坊、貞潔牌坊。

牌樓牌坊

牌樓牌坊是建築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牌樓與牌坊, 屬於同一類附屬性建築物, 單排立柱與橫枋相交, 構成扁平化的建築形式。 但牌樓與牌坊尚有明顯的區別。 牌坊, 是由若干根立柱和橫枋組成的扁平式建築物, 沒有用於裝飾的斗拱和屋簷;而牌樓, 則有斗拱和屋簷。 記住這個區別, 就很容易辨別牌樓和牌坊了。 比如, 北京頤和園東宮門外的“涵虛罨秀”牌樓, 四柱三間七樓, 木架構, 立柱前後兩側帶橫斜的戧柱,

一眼就可以看出它屬於牌樓的範疇。

牌樓牌坊的前身, 是烏頭門。 它們的結構, 比烏頭門更為複雜, 表現內容更為豐富。 烏頭門又稱欞星門, 是古代大門的一種類型, 其基本形式是兩根立柱之間橫插一根橫枋, 立柱出頭, 立柱之間安裝雙扇門扉, 門扉的欞心為直欞。 烏頭門一般立於祠堂廟宇陵墓之前, 與牆體相連, 起著特殊門體通道的作用。 這如北京明代十三陵各陵墓前、北京地壇的方澤壇四周, 都有烏頭門。

牌樓牌坊正是由烏頭門演化而來, 只不過它們不再和牆體相連, 結構愈趨複雜, 單獨或兩個一組、三個一組、四個一組矗立在某個建築群或重要通道的前面, 起著標識建築群或者是地標的作用。 標識某個重要建築群的牌樓,

如北京景山壽皇殿大門外的三座彩繪木牌樓、北京北海永安橋南北兩側的彩繪木牌樓;標識重要街道的牌樓, 如北京成賢街自東向西立於街口和街道上的四座帶沖天柱的彩繪木牌樓、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北京東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單牌樓、西四牌樓等。 此外, 尚有一些起點景作用的小牌樓, 如頤和園諧趣園知魚橋兩側的兩座小石牌樓, 兩柱一間, 漢白玉雕造, 簡樸明快, 融于池橋花柳之間, 恰到好處地起到了烘托清景的作用。

民國以前建造的牌樓牌坊, 距今都已在百年以上, 這些造型各異的牌樓牌坊, 在全國各地大量存在。 與木牌樓相比, 石牌樓(民間俗稱石牌坊)由於耐久性強, 在全國各地存在的數量更多。

這些年代長久的牌樓牌坊, 作為重要的小品建築, 隨著歲月的流逝, 愈彰顯其文化價值、文物價值、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

華表旗杆

華表與旗杆, 一般矗立在重要建築群的大門之外, 成對出現。 華表的基本形式, 是一根豎立起來的細長的石柱。 最高等級的華表, 石柱上浮雕著游龍;石柱的頂端是柱頭, 柱頭上有承露盤, 承露盤上蹲著一隻神獸:朝天吼;石柱的下部, 有基座(又稱柱礎)承托立柱。 如北京天安門金水橋南側成對出現的漢白玉華表, 柱頭圓雕“朝天吼”栩栩如生, 柱身浮雕飛騰的盤龍與祥雲, 華表的須彌座有闌幹圍護, 闌幹四角望柱柱頭上都有一隻小石獅子, 整座華表精美異常, 堪稱華表中的代表性作品。

又如北京大學西門內的一對華表, 這對華表原矗立在圓明園中, 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後, 流落到當時的燕京大學校園內。 這一對華表, 其形制與天安門前華表相同, 保存十分完好。 有一種傳說, 皇宮門前華表頂端的神獸“朝天吼”, 如果面向宮外, 名字叫“望君歸”, 就是期望出宮的帝王不要在外留戀不歸, 要想著回宮處理軍國大事。 天安門前華表柱頭的朝天吼, 頭朝外, 那自然就是“望君歸”了。

旗杆, 與華表一樣, 成對矗立在重要建築群的大門內外, 旗杆下面由夾杆石固定, 高高地矗立著, 旗杆上過去都要懸掛旗幟, 是重要府邸、寺廟門前的標誌性小品建築。 這如保定直隸總督署大門外的雙旗杆。 與旗杆相類似的建築小品有燈杆, 也屬於建築小品範疇。如頤和園昆明湖北岸小碼頭上的探海燈杆,該燈杆高近20米,一鎏金橫楣連接兩根沖天柱,橫楣上過去懸掛燈籠,矗立在湖畔山麓,既起到夜晚引導行舟的作用,又起到白晝的點景作用,是一個絕佳的設計。

與華表旗杆相仿的小品建築,還有經幢。經幢的外觀,與華表和塔相若,也是瘦長型的小型建築物。與華表不同,它的外觀增加了腰簷和佛教造像;與佛塔不同,它的立面大凡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其體量一般也較小,其最大者,乃河北趙縣的宋代石經幢,屬於特例。作為小品建築的經幢,源於布料製成的經幢,布經幢外觀若圓筒,上繡陀羅尼經和佛教造像,由長杆支撐,起著彰顯佛法的作用。由布經幢演化為石經幢,演化為可以單獨矗立的建築物,大約是在宋代,多為石質。北京北海北岸西天梵境天王殿兩側的附屬性建築物,就是漢白玉製成的經幢,不過這兩座經幢上,層層雕刻的是結跏趺坐的佛像,與雕刻陀羅尼經的經幢相比,多少有些變異了。

碑碣

碑和碣,是樹立起來的石條或石塊,上面刻有文字,裝飾以紋飾,其功用是為了彰顯和記錄重要事件和功德,由耐久性較強的石材打磨雕琢而成。

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首組成。碑座也稱碑趺,一般雕刻成贔屭的形狀,贔屭,乃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其形象若龜,性喜負重,故由其馱碑。但也有採用矩形碑座的石碑。最大的碑座,是現存于河北正定唐代開元寺中的贔屭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整個碑座的重量達107噸,體量之大超出人的想像。碑身是石碑的主體部分,一般為正面寬、側面窄的長方形石條,在前後兩面陰刻文字,有的會在周沿和碑側飾以紋飾,樹立在特定位置,以記錄事功、彰顯功德。也有平面呈正方形的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如清代的一些石碑,四面分別刻有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像北京北海小西天石橋南側的石碑,就是平面方形的石碑,其基座為須彌座,須彌座四角還雕刻有栩栩如生的托碑力士。碑首位於碑身的上方,最常見的是刻成螭紋,就是兩條螭龍盤繞的形象,所以碑首有時又叫螭首,碑首中心則刻有碑名。此外還有屋簷形、吉祥雲頭形碑首等等。

石碑,分為禦碑和普通石碑。禦碑是刻有皇帝手書文字的最高等級的石碑,普通石碑則多見於寺廟宮觀、官宦顯貴的墓地之中。禦碑由於是皇家禦制,所以有許多禦碑還享受了更高的禮遇:被安置在禦碑亭內。普通石碑則規格不一,有的石碑不僅矮小,而且十分簡素,甚至沒有碑首,碑座和碑身也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雕磨。

石碣與石碑的功能相同,只是外觀上碑的各個邊棱都為直角,所謂見棱見角是也;碣的邊棱則呈圓弧形,碣首更是呈圓弧狀,這如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岸臨近銅牛的石碣,上面刻有乾隆的詩歌,就是典型的碣。中國最早的碣,應當出現在秦朝。當年,秦始皇刻石碣而紀功,開我國古代樹立碑碣的先河。不過,遺存至今的石碣數量,要遠遠少於石碑。

無論是石碑,還是石碣,它們都是附屬於某個建築群組,以文字彰顯功德、記載相關事蹟的小品建築。中國存在大量古碑、古碣,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則殘缺不全,透過碑碣上面的文字,能夠令後人對某個建築群組的來龍去脈,有準確的瞭解,其歷史價值很大。

影壁

影壁,又稱照壁、蕭牆,是一堵孤立存在的牆體。它矗立在建築群的大門外,或者是大門內。其功能是遮擋視線,起到遮罩的作用。影壁的牆體,有平素無開光和開光之分。平素無開光的影壁,前後兩面牆體沒有任何裝飾。開光的影壁,有的只開在牆體的中心位置,如在牆體中心裝飾吉祥花卉、福壽紋、“暗八仙”,有的則整堵牆體“開光”;有的單面開光,有的雙面開光。最著名的影壁,是兩面整體開光的北京北海清代九龍壁、大同明朝代王府九龍壁,尤其是代王府九龍壁,高達8米,長45.5米,其精美程度和碩大體量都堪稱華夏第一;單面整體開光的影壁,其最富藝術魅力者,當首推北京紫禁城皇極門前廣場南側的清代九龍壁。除卻上面說的大影壁,影壁也有體量極小者,如現存于北京北海公園裡的“鐵影壁”,高僅1.89米,長僅3.56米。影壁無論開光與否,也無論體量大小,其功能都是一樣的,就是遮擋視線,遮罩隱私,是建築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蹲獸門墩

蹲獸,是具有祥瑞意義的鳥獸,如獅子、麒麟、仙鶴、神龜,這些鳥獸,或真實存在,或源於神話想像,材質有金屬和石質之分,多立於重要建築群的門外,或者是重要建築物的前側。如北京紫禁城太和門外的一對鎏金銅獅子、北京景山山左門外的一對漢白玉獅子、紫禁城太和殿月臺上的銅龜和銅鶴、紫禁城御花園天一門前的鎏金獬豸、御花園後門附近的鎏金麒麟。這些珍禽異獸,或作為護佑神獸,或蘊涵福壽安康等祥瑞寓意。以最為常見的獅子為例。獅子,是“守衛神獸”,成對擺放在重要建築物前面左右兩側。作為守衛神獸的獅子,在漢唐時期就已出現,那時的石獅子,多呈現出威猛雄壯的外觀,與其護衛者的身份十分貼合。但自明清以來,獅子的形象卻開始“寵物化”了。清代以後的守衛獅,不分雌雄,頭部都有螺髻紋,體態胖碩圓潤,與真實存在的猛獅有很大差異,看上去憨態可掬,少了幾分威武和勇猛。而且,獅子的擺放,也嚴格遵循著“雄左雌右”的規矩:即雄獅在左,爪子抓著繡球;雌獅在右,爪子抓著幼獅……

在古代建築群裡,蹲獸是體量雖小但不可或缺的小品建築,逡巡于古建中,經常能見到形態不一的蹲獸,立於基座之上,這些千姿百態的蹲獸形象,對建築群起著重要的象徵和點綴的作用。

門墩,則與建築群大門緊密相關,作為大門門軸的枕石,也作為大門的細節裝飾。這如北京四合院院門邊框下端的石門墩,其形狀有鼓形和箱奩型之分,其中鼓形的門墩,又叫抱鼓石。抱鼓石分為鼓座、鼓面、鼓頂,鼓座一般雕刻吉祥花卉(牡丹、荷花、葵花)、如意紋、卷草紋、祥雲紋;鼓面有低浮雕紋飾、高浮雕的獅子(獅子的數量很有講究,比如鼓面雕刻4只獅子,代表四世同堂);鼓頂一般雕成獅子形,這包括站獅、蹲獅、臥獅……

蹲獸及閘墩,作為建築小品,與主體建築融為一體,但與主體建築主次分明,承擔著附屬性的點景、警衛、彰顯文化寓意等功能,是建築群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建築小品還有其他很多類型,像北京紫禁城御花園中的花壇假山、北京頤和園排雲殿庭院中的青銅器、北京皇家園林中的漢白玉花台……它們與牌樓牌坊、華表旗杆、石經幢、碑碣、影壁、蹲獸門墩等,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小品建築家族,它們是古典建築不可或缺的元素。讀者在欣賞古建時,不妨留意一下這些小品建築,會從中發現許多美的內涵、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由此增添遊賞的樂趣。

也屬於建築小品範疇。如頤和園昆明湖北岸小碼頭上的探海燈杆,該燈杆高近20米,一鎏金橫楣連接兩根沖天柱,橫楣上過去懸掛燈籠,矗立在湖畔山麓,既起到夜晚引導行舟的作用,又起到白晝的點景作用,是一個絕佳的設計。

與華表旗杆相仿的小品建築,還有經幢。經幢的外觀,與華表和塔相若,也是瘦長型的小型建築物。與華表不同,它的外觀增加了腰簷和佛教造像;與佛塔不同,它的立面大凡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其體量一般也較小,其最大者,乃河北趙縣的宋代石經幢,屬於特例。作為小品建築的經幢,源於布料製成的經幢,布經幢外觀若圓筒,上繡陀羅尼經和佛教造像,由長杆支撐,起著彰顯佛法的作用。由布經幢演化為石經幢,演化為可以單獨矗立的建築物,大約是在宋代,多為石質。北京北海北岸西天梵境天王殿兩側的附屬性建築物,就是漢白玉製成的經幢,不過這兩座經幢上,層層雕刻的是結跏趺坐的佛像,與雕刻陀羅尼經的經幢相比,多少有些變異了。

碑碣

碑和碣,是樹立起來的石條或石塊,上面刻有文字,裝飾以紋飾,其功用是為了彰顯和記錄重要事件和功德,由耐久性較強的石材打磨雕琢而成。

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首組成。碑座也稱碑趺,一般雕刻成贔屭的形狀,贔屭,乃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其形象若龜,性喜負重,故由其馱碑。但也有採用矩形碑座的石碑。最大的碑座,是現存于河北正定唐代開元寺中的贔屭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整個碑座的重量達107噸,體量之大超出人的想像。碑身是石碑的主體部分,一般為正面寬、側面窄的長方形石條,在前後兩面陰刻文字,有的會在周沿和碑側飾以紋飾,樹立在特定位置,以記錄事功、彰顯功德。也有平面呈正方形的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如清代的一些石碑,四面分別刻有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像北京北海小西天石橋南側的石碑,就是平面方形的石碑,其基座為須彌座,須彌座四角還雕刻有栩栩如生的托碑力士。碑首位於碑身的上方,最常見的是刻成螭紋,就是兩條螭龍盤繞的形象,所以碑首有時又叫螭首,碑首中心則刻有碑名。此外還有屋簷形、吉祥雲頭形碑首等等。

石碑,分為禦碑和普通石碑。禦碑是刻有皇帝手書文字的最高等級的石碑,普通石碑則多見於寺廟宮觀、官宦顯貴的墓地之中。禦碑由於是皇家禦制,所以有許多禦碑還享受了更高的禮遇:被安置在禦碑亭內。普通石碑則規格不一,有的石碑不僅矮小,而且十分簡素,甚至沒有碑首,碑座和碑身也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雕磨。

石碣與石碑的功能相同,只是外觀上碑的各個邊棱都為直角,所謂見棱見角是也;碣的邊棱則呈圓弧形,碣首更是呈圓弧狀,這如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岸臨近銅牛的石碣,上面刻有乾隆的詩歌,就是典型的碣。中國最早的碣,應當出現在秦朝。當年,秦始皇刻石碣而紀功,開我國古代樹立碑碣的先河。不過,遺存至今的石碣數量,要遠遠少於石碑。

無論是石碑,還是石碣,它們都是附屬於某個建築群組,以文字彰顯功德、記載相關事蹟的小品建築。中國存在大量古碑、古碣,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則殘缺不全,透過碑碣上面的文字,能夠令後人對某個建築群組的來龍去脈,有準確的瞭解,其歷史價值很大。

影壁

影壁,又稱照壁、蕭牆,是一堵孤立存在的牆體。它矗立在建築群的大門外,或者是大門內。其功能是遮擋視線,起到遮罩的作用。影壁的牆體,有平素無開光和開光之分。平素無開光的影壁,前後兩面牆體沒有任何裝飾。開光的影壁,有的只開在牆體的中心位置,如在牆體中心裝飾吉祥花卉、福壽紋、“暗八仙”,有的則整堵牆體“開光”;有的單面開光,有的雙面開光。最著名的影壁,是兩面整體開光的北京北海清代九龍壁、大同明朝代王府九龍壁,尤其是代王府九龍壁,高達8米,長45.5米,其精美程度和碩大體量都堪稱華夏第一;單面整體開光的影壁,其最富藝術魅力者,當首推北京紫禁城皇極門前廣場南側的清代九龍壁。除卻上面說的大影壁,影壁也有體量極小者,如現存于北京北海公園裡的“鐵影壁”,高僅1.89米,長僅3.56米。影壁無論開光與否,也無論體量大小,其功能都是一樣的,就是遮擋視線,遮罩隱私,是建築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蹲獸門墩

蹲獸,是具有祥瑞意義的鳥獸,如獅子、麒麟、仙鶴、神龜,這些鳥獸,或真實存在,或源於神話想像,材質有金屬和石質之分,多立於重要建築群的門外,或者是重要建築物的前側。如北京紫禁城太和門外的一對鎏金銅獅子、北京景山山左門外的一對漢白玉獅子、紫禁城太和殿月臺上的銅龜和銅鶴、紫禁城御花園天一門前的鎏金獬豸、御花園後門附近的鎏金麒麟。這些珍禽異獸,或作為護佑神獸,或蘊涵福壽安康等祥瑞寓意。以最為常見的獅子為例。獅子,是“守衛神獸”,成對擺放在重要建築物前面左右兩側。作為守衛神獸的獅子,在漢唐時期就已出現,那時的石獅子,多呈現出威猛雄壯的外觀,與其護衛者的身份十分貼合。但自明清以來,獅子的形象卻開始“寵物化”了。清代以後的守衛獅,不分雌雄,頭部都有螺髻紋,體態胖碩圓潤,與真實存在的猛獅有很大差異,看上去憨態可掬,少了幾分威武和勇猛。而且,獅子的擺放,也嚴格遵循著“雄左雌右”的規矩:即雄獅在左,爪子抓著繡球;雌獅在右,爪子抓著幼獅……

在古代建築群裡,蹲獸是體量雖小但不可或缺的小品建築,逡巡于古建中,經常能見到形態不一的蹲獸,立於基座之上,這些千姿百態的蹲獸形象,對建築群起著重要的象徵和點綴的作用。

門墩,則與建築群大門緊密相關,作為大門門軸的枕石,也作為大門的細節裝飾。這如北京四合院院門邊框下端的石門墩,其形狀有鼓形和箱奩型之分,其中鼓形的門墩,又叫抱鼓石。抱鼓石分為鼓座、鼓面、鼓頂,鼓座一般雕刻吉祥花卉(牡丹、荷花、葵花)、如意紋、卷草紋、祥雲紋;鼓面有低浮雕紋飾、高浮雕的獅子(獅子的數量很有講究,比如鼓面雕刻4只獅子,代表四世同堂);鼓頂一般雕成獅子形,這包括站獅、蹲獅、臥獅……

蹲獸及閘墩,作為建築小品,與主體建築融為一體,但與主體建築主次分明,承擔著附屬性的點景、警衛、彰顯文化寓意等功能,是建築群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建築小品還有其他很多類型,像北京紫禁城御花園中的花壇假山、北京頤和園排雲殿庭院中的青銅器、北京皇家園林中的漢白玉花台……它們與牌樓牌坊、華表旗杆、石經幢、碑碣、影壁、蹲獸門墩等,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小品建築家族,它們是古典建築不可或缺的元素。讀者在欣賞古建時,不妨留意一下這些小品建築,會從中發現許多美的內涵、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由此增添遊賞的樂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