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秀美的拉薩河盡頭,隱居著西藏唯一的漁村!

不知不覺西游匠人誕生一個月了, 故事也講了許多, 這些素材的來源大多是匠人領隊老周和錕哥告訴我的, 至於領隊帥翻,

總說自己是個沒有故事的男同學。

趁著最近帥翻在成都休息的空隙, 我三天兩頭就要揪著他給我講故事。 拗不過我的執著, 帥翻給我講了西藏唯一一個漁村的故事。

西藏唯一的漁村——俊巴村

由於信仰的原因, 在高原上的人看來, 每一條河都住有神靈, 所以大多數藏族同胞對於捕魚和吃魚是很忌諱的。

拉薩河, 在匯入雅魯藏布江之前, 流經了一個名叫俊巴的小小村莊。 由於一些傳統, 造就了這個西藏唯一的漁村。

關於這個漁村的來歷, 帥翻給我講了一個古老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 俊巴村恰好處在雅魯藏布江與拉薩河的交匯處,

由於彙聚了一江一河的天地靈氣, 這裡的魚繁殖速度非常快, 快到河裡已經容不下更多的魚, 許多魚便生出翅膀飛到天上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漸漸地, 飛魚把日月光輝都遮住了, 地上的萬物生靈因為沒有陽光的滋潤而慢慢死去。

佛祖見此景, 極為憤怒, 立即下旨命令守護在俊巴村境內白瑪拉措湖的一位名叫“巴萊增巴”的漁夫帶領俊巴人一道去消滅這些飛魚, 並允許他們可以吃魚, 之後村裡的人便以打魚為主業, 萬物也恢復了勃勃生機。 從此, 俊巴漁村的村民捕魚吃魚的習俗流傳至今。

傳說當然只能聽聽而已, 現實是因為耕地和牧區的稀缺, 依水而居的俊巴人只能依靠捕魚為生。

俊巴人捕魚不只是在村旁的拉薩河裡, 範圍遠到日喀則、山南、墨竹工卡縣等, 背著漁船步行到有水的地方去打魚, 出去打一趟魚往往要20多天, 遠的地方甚至要走一個多月。

河面上的俊巴村

對於漁民而言, 船隻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普通的船隻一般是以竹子或木板為原材料。

而對於需要步行尋找水地的俊巴村民來說, 這類船隻實在太重, 不便攜帶。

他們發現, 牛皮被水泡軟後更有彈性, 也耐磨, 加之還容易曬乾, 較輕便, 就把牛皮作為制船的原材料。

於是, 這種只有三四十斤重的牛皮筏便陪伴著俊巴村民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成為當地千百年來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製作牛皮筏的材料很簡單,只有柳木、牛皮和牛毛繩,不用一顆釘子,完全靠牛皮的彈力和木棍之間預留的卡口。

把經過浸泡後較軟的幾張牛皮縫合在一起,並將濕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繃好,用牛皮繩子捆緊、曬乾、擦油定型。

完成後還要在牛皮縫合處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這樣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進水的作用。最後再配上一對木槳,牛皮筏就可以下水了。

改革開放後,當地人的收入來源多了起來,他們不再只依靠捕魚為生,郭孜舞也逐漸失傳。據說現在俊巴村的“阿熱”就只剩下七十多歲的紮桑老人,在2008年,這種舞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舌尖上的俊巴村

每年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俊巴人便會開始下水捕魚,他們一般兩三人乘坐一條牛皮筏,一個划船,其他人便撒網捕魚。

西藏的河流裡魚的種類極其豐富,目前僅拉薩河就能捕到十幾種魚。

鯰魚、鬍子魚、尖嘴魚、花魚、鰱魚、白魚......聰明的俊巴人根據不同魚類的特點研究出了多種魚的做法,生吃、煮、煎炸、醃、曬……當地人招待尊貴客人最高的禮節,便是一桌全魚宴。

魚丸子、烤魚、燉魚、炸魚排、魚肉包子,尤其是生魚醬,把活魚去除內臟然後剁碎,加水與香菜、辣椒、鹽巴攪拌起來,這是他們最喜愛的食品,用這種魚醬和著糌粑一起吃,味道最好。

捕到的魚除了自家食用外,有時候還會賣到拉薩的水產市場。

大多數買魚的藏族同胞都不是為了吃,在特別的日子裡,他們會購買大量的魚,裝進充了氧氣的袋子裡,帶去河邊一邊念著經,一邊把魚放生。

從水中被捕撈上岸,再放歸水中,看起來像是一場有趣的輪回,西藏河流裡的魚,便是用這種方式養育著俊巴村的人們。

與時俱進的俊巴村

俊巴人很聰明,也許是不想再拘於小小的漁船中,後來他們與時俱進,找到了更多發展經濟的方式。除了開採石材外,他們也逐漸開始發展旅遊。

俊巴村所處的地方風景不錯,被很多文章描述成世外桃源。村子位於拉薩河岸的一塊沙灘上,三面環山,山下有個小湖,村莊的北面是拉薩河。

在發展旅遊的同時,心靈手巧的俊巴人也會製作很多精美的皮質工藝品來售賣。目前,俊巴人正謀劃著與十幾公里外的西藏最大的尼姑寺——雄色寺聯合設計一條旅遊線。

也許不久以後,俊巴就不再是曾經那個以捕魚為生的小漁村了。

但不管如何變化,俊巴人的骨子裡,依舊不能忘卻自己的祖先們,一隊黝黑的山民,背著乳白色的牛皮船,唱著歌,翻山越嶺,一支移動在高原上的船隊,遇水就成為漁民。

關注西游匠人 發現更多美景 成為當地千百年來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製作牛皮筏的材料很簡單,只有柳木、牛皮和牛毛繩,不用一顆釘子,完全靠牛皮的彈力和木棍之間預留的卡口。

把經過浸泡後較軟的幾張牛皮縫合在一起,並將濕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繃好,用牛皮繩子捆緊、曬乾、擦油定型。

完成後還要在牛皮縫合處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這樣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進水的作用。最後再配上一對木槳,牛皮筏就可以下水了。

改革開放後,當地人的收入來源多了起來,他們不再只依靠捕魚為生,郭孜舞也逐漸失傳。據說現在俊巴村的“阿熱”就只剩下七十多歲的紮桑老人,在2008年,這種舞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舌尖上的俊巴村

每年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俊巴人便會開始下水捕魚,他們一般兩三人乘坐一條牛皮筏,一個划船,其他人便撒網捕魚。

西藏的河流裡魚的種類極其豐富,目前僅拉薩河就能捕到十幾種魚。

鯰魚、鬍子魚、尖嘴魚、花魚、鰱魚、白魚......聰明的俊巴人根據不同魚類的特點研究出了多種魚的做法,生吃、煮、煎炸、醃、曬……當地人招待尊貴客人最高的禮節,便是一桌全魚宴。

魚丸子、烤魚、燉魚、炸魚排、魚肉包子,尤其是生魚醬,把活魚去除內臟然後剁碎,加水與香菜、辣椒、鹽巴攪拌起來,這是他們最喜愛的食品,用這種魚醬和著糌粑一起吃,味道最好。

捕到的魚除了自家食用外,有時候還會賣到拉薩的水產市場。

大多數買魚的藏族同胞都不是為了吃,在特別的日子裡,他們會購買大量的魚,裝進充了氧氣的袋子裡,帶去河邊一邊念著經,一邊把魚放生。

從水中被捕撈上岸,再放歸水中,看起來像是一場有趣的輪回,西藏河流裡的魚,便是用這種方式養育著俊巴村的人們。

與時俱進的俊巴村

俊巴人很聰明,也許是不想再拘於小小的漁船中,後來他們與時俱進,找到了更多發展經濟的方式。除了開採石材外,他們也逐漸開始發展旅遊。

俊巴村所處的地方風景不錯,被很多文章描述成世外桃源。村子位於拉薩河岸的一塊沙灘上,三面環山,山下有個小湖,村莊的北面是拉薩河。

在發展旅遊的同時,心靈手巧的俊巴人也會製作很多精美的皮質工藝品來售賣。目前,俊巴人正謀劃著與十幾公里外的西藏最大的尼姑寺——雄色寺聯合設計一條旅遊線。

也許不久以後,俊巴就不再是曾經那個以捕魚為生的小漁村了。

但不管如何變化,俊巴人的骨子裡,依舊不能忘卻自己的祖先們,一隊黝黑的山民,背著乳白色的牛皮船,唱著歌,翻山越嶺,一支移動在高原上的船隊,遇水就成為漁民。

關注西游匠人 發現更多美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