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薦讀丨排名前1%的學生,是靠天賦還是努力?其實都不是……

我知道,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他們看來, 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 然後考前翻翻書, 最後考試九十多, 就是天賦高, 認真聽課挑燈夜戰,

結果最多六七十, 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 面對同樣的問題, 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 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 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 生而有之, 不可逾越, 永久保留的。 天賦低的人再怎麼努力, 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 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總而言之, 很多人的學習觀就是:“成績=天賦×努力;天賦=成績÷努力;努力=成績÷天賦”, 這套簡單的公式, 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01

學習本身是自帶加速度的

其實, 在很多情況下, 我們所謂的“天賦”, 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 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 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 如此隱蔽, 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

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 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 “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 於是, 神經突觸的建立, 讓他習慣于從中獲得快感, 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

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 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 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 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 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 並且, 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 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 更傾向於走神, 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 走走停停, 勉強推完了這個坎;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 二十分鐘就能推完。 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 可能在早期, 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 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 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 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 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 獲得了巨大的獎賞。

於是, 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於是, 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 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 然後開起了小差, 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 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 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 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 以更低的效率消化, 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 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學習, 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 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 大錯特錯。 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

學習本身, 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學習, 就越適應學習, 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 選擇後者, 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 下次選擇堅持學習, 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 我一向認為, 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 不是思維過於簡單, 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02

學習效率高的人

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我知道, 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吊兒郎當, 回宿舍就打遊戲, 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 來反駁我“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 接下來, 我就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思維習慣。 這種因素更重要, 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 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繫。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類比到學習,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裡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煉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就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03

做題本質上的好處

是熟悉邏輯通路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維習慣的鍛煉。

這種後天的思維訓練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換言之,做題本質上的好處,就是熟悉邏輯範式,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04

習慣的上升空間太大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佈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而在這個分佈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數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說,到了最頂尖的水準,只能拼天賦。換句話說,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無數個變數產生的高斯分佈中,越往極端靠近,短板效應就越嚴重。在最頂尖的位置,習慣、天賦、努力、方法等已經是缺一不可。此時,所有的高權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天賦在其間並無什麼不同之處。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所以說,所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也是不準確的,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天賦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05

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

比習慣小多了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但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我想說的是: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周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程式設計與熱愛遊戲癡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難以跨越。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類比到學習,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裡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煉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就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03

做題本質上的好處

是熟悉邏輯通路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維習慣的鍛煉。

這種後天的思維訓練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換言之,做題本質上的好處,就是熟悉邏輯範式,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04

習慣的上升空間太大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佈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而在這個分佈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數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我知道,很多人會反駁說,到了最頂尖的水準,只能拼天賦。換句話說,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無數個變數產生的高斯分佈中,越往極端靠近,短板效應就越嚴重。在最頂尖的位置,習慣、天賦、努力、方法等已經是缺一不可。此時,所有的高權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天賦在其間並無什麼不同之處。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所以說,所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也是不準確的,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天賦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05

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

比習慣小多了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但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我想說的是: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周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程式設計與熱愛遊戲癡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難以跨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