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除了環海騎行,洱海邊上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秘境?

洱海, 很多人只是匆忙路過, 留下一堆打卡的照片。 其實作為白族人心中的聖湖, 洱海是一個非常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在洱海的海邊上有著許多的秘境。 很多人都只沿著環海路一路走過, 並不曾去細細品味這些地方, 就讓我們細數一下那些鮮為人知的洱海秘境吧。

一 、海西地區

在洱海與蒼山之間有一片相對廣袤的平坦地帶, 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喜洲古鎮、蝴蝶泉......很多你熟悉的大理景點都處於這個區域。 在這裡, 綿延的海岸線上散佈著大大小小的白族漁村, 在這裡海景與田野風光交融在一起。 沿著環海西路一路向北, 一邊是藍得心醉的洱海, 一邊是未經雕琢的田園風光, 也只有在海西, 這裡濃郁的生活氣息才能讓你感受到洱海是一片活著的海。

龍龕古渡 | 千年洱海渡口

海東海西來往的千年古渡, 它渡過多少江山載不住的悲哀喜悅, 卻從渡完自己的歲月開始等待。 相傳南詔國的第11位皇帝蒙世隆, 因幼時受到過這裡的村民的庇佑, 繼承王位後免除了龍龕的賦稅, 後來御駕遠征, 途中不幸染病身亡, 骨灰運回大理時在這裡上岸, 故龍龕碼頭由此而得名, 寓意為裝著龍的神龕。 在這裡,

一顆顆樹木從蔚藍的海水裡面生長開來, 屹立在海岸線邊上, 隨著海水的波動。 譜寫出一曲名為自由的進行曲。

龍龕古渡 by 大黑比

關於大理和龍龕本地人有一個說法, 說生活在大理那叫自在, 但生活在龍龕才叫自由。 《心花路放》在這裡拍攝過後,

龍龕著實火了一把, 但是龍龕古渡一直靜靜在那裡看遍了千年的滄桑。 在船裡等風過洱海, 夜深還是沒有風, 倦話入睡, 醒來船已快到岸, 這就是龍龕古渡。

海晏庵 | 洱海邊上的佛教名庵

山水清音, 海晏盛景。 這裡是雞足山的72庵之一, 也是洱海邊上的佛教聖地。

這裡香火旺盛, 人來人往, 卻在洱海邊上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大多數人都只會路過這裡, 但並不知道裡面的精彩。

虔誠的白族人來到這裡進貢香火, 祈禱平安多福。 在這一片藍色的海邊和蔚藍的天空下, 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裡, 許下心願, 來到大理, 總有一座庵堂值得去祭拜。

玉案祠 | 白族鬧海節舉辦地

玉案祠是小邑莊的本主廟,裡面供奉的“景帝”“張姑太婆”“伽藍”和“南海老姑”,最特別的是裡面還供奉著“張治中”將軍,可見白族本主文化的包容性。這裡毗鄰洱海,也是洱海野鴨的聚集地。最重要的是這裡是每年白族鬧海節的舉辦地,在這裡宗教、民俗、美景都交融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玉案祠的南側有一條堤壩,通往洱海,是一個建於1969年的泵站,至今仍在使用。在道路的盡頭有一間“漂浮“”在海上的咖啡館,店主取名大理一九六九,也有人稱它為海上咖啡館。在這裡看洱海沒有任何的視線阻擋,整個洱海的美景都映入眼簾。在這樣的美景裡,靜靜坐下,曬曬太陽,靜享這難得的洱海小日子。

下雞邑水泵站 | 洱海之門

這是一個不起眼的水泵站,以前主要是抽水灌溉的作用,現已廢棄好多年,一年年海水野蠻生長,侵蝕洱海邊其他水泵站的岸基臺階,最後只留下這一個記錄當年的故事。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水泵站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繞到水泵站之後會看到一個懸浮在洱海之上的“門”。這個門把洱海的美景都定焦在那裡,在這個門裡的世界,藍天、白雲、遠山、洱海都交融在一起,偶爾一陣風吹過,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

白塔邑大青樹 | 白族人的風水學

白族人喜歡大青樹,因為白族人把大青樹看做是他們的風水樹。在每個白族村莊都會有一棵歷史悠久的大青樹,或在村口,或在本主廟前,白族人堅信通過看這棵樹的長勢可以看到村子的未來。時間飛逝,一代又一代的人從樹下走過,時過境遷,唯一不變的只有這棵樹庇佑村民的初心。

喜洲田園風光 | 陽光與色彩的交融

走出喜洲古鎮,一大幅田園風光映入眼簾,在這裡,陽光與田野交織在一起。喜洲是大理的第二大平原,所以這裡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穿行于田野之間,看著陽光灑下來,田間勞作的農民更像是跳動的音符,田野的顏色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在這裡,一切都顯得那麼融合。

遠眺蒼山和洱海,蒼山雪、洱海藍把田野襯托得越發地好看。還好在大理,有這樣的美景值得我們去欣賞;還好在大理,有這樣的景色可以讓我們去想像。

沙村 | 魚鷹文化的發源地

沙村是洱海邊上的第一大漁村,也是大理魚鷹文化的發源地。曾經一部《五朵金花》捧紅了這裡,如今的這裡繁華散盡,留下的還是洱海上那一艘艘漁船,以及亙古不變的魚鷹文化。這位於一個洱海的海灣之中,所以這裡的海水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倒影著藍天,偶爾一艘漁船出海打破這份寧靜,只在水面上蕩起一波漣漪。

這裡的一切都顯得很寧靜,走進村子就能聞到一股魚腥味,訴說著這裡作為漁村的過往。這裡很少有遊客前往,穿梭在小巷之中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空間。未經雕琢的人文氣息迎面撲來,在沙村,大理的一切都顯得這麼純粹。


洱海是一片神奇的海,這裡的“海”沒有潮起潮落,但一樣讓你心潮湧動;這裡的“海”沒有鹹味,但一樣風情動人;這裡的海有邊有際,但一樣讓放空的你心曠神怡……日出、夕陽、晴空、浮雲……在這裡都交織在一起。洱海的美一直在那裡,等著最好的時候遇見最美的你。

總有一座庵堂值得去祭拜。

玉案祠 | 白族鬧海節舉辦地

玉案祠是小邑莊的本主廟,裡面供奉的“景帝”“張姑太婆”“伽藍”和“南海老姑”,最特別的是裡面還供奉著“張治中”將軍,可見白族本主文化的包容性。這裡毗鄰洱海,也是洱海野鴨的聚集地。最重要的是這裡是每年白族鬧海節的舉辦地,在這裡宗教、民俗、美景都交融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玉案祠的南側有一條堤壩,通往洱海,是一個建於1969年的泵站,至今仍在使用。在道路的盡頭有一間“漂浮“”在海上的咖啡館,店主取名大理一九六九,也有人稱它為海上咖啡館。在這裡看洱海沒有任何的視線阻擋,整個洱海的美景都映入眼簾。在這樣的美景裡,靜靜坐下,曬曬太陽,靜享這難得的洱海小日子。

下雞邑水泵站 | 洱海之門

這是一個不起眼的水泵站,以前主要是抽水灌溉的作用,現已廢棄好多年,一年年海水野蠻生長,侵蝕洱海邊其他水泵站的岸基臺階,最後只留下這一個記錄當年的故事。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水泵站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繞到水泵站之後會看到一個懸浮在洱海之上的“門”。這個門把洱海的美景都定焦在那裡,在這個門裡的世界,藍天、白雲、遠山、洱海都交融在一起,偶爾一陣風吹過,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

白塔邑大青樹 | 白族人的風水學

白族人喜歡大青樹,因為白族人把大青樹看做是他們的風水樹。在每個白族村莊都會有一棵歷史悠久的大青樹,或在村口,或在本主廟前,白族人堅信通過看這棵樹的長勢可以看到村子的未來。時間飛逝,一代又一代的人從樹下走過,時過境遷,唯一不變的只有這棵樹庇佑村民的初心。

喜洲田園風光 | 陽光與色彩的交融

走出喜洲古鎮,一大幅田園風光映入眼簾,在這裡,陽光與田野交織在一起。喜洲是大理的第二大平原,所以這裡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穿行于田野之間,看著陽光灑下來,田間勞作的農民更像是跳動的音符,田野的顏色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在這裡,一切都顯得那麼融合。

遠眺蒼山和洱海,蒼山雪、洱海藍把田野襯托得越發地好看。還好在大理,有這樣的美景值得我們去欣賞;還好在大理,有這樣的景色可以讓我們去想像。

沙村 | 魚鷹文化的發源地

沙村是洱海邊上的第一大漁村,也是大理魚鷹文化的發源地。曾經一部《五朵金花》捧紅了這裡,如今的這裡繁華散盡,留下的還是洱海上那一艘艘漁船,以及亙古不變的魚鷹文化。這位於一個洱海的海灣之中,所以這裡的海水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倒影著藍天,偶爾一艘漁船出海打破這份寧靜,只在水面上蕩起一波漣漪。

這裡的一切都顯得很寧靜,走進村子就能聞到一股魚腥味,訴說著這裡作為漁村的過往。這裡很少有遊客前往,穿梭在小巷之中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空間。未經雕琢的人文氣息迎面撲來,在沙村,大理的一切都顯得這麼純粹。


洱海是一片神奇的海,這裡的“海”沒有潮起潮落,但一樣讓你心潮湧動;這裡的“海”沒有鹹味,但一樣風情動人;這裡的海有邊有際,但一樣讓放空的你心曠神怡……日出、夕陽、晴空、浮雲……在這裡都交織在一起。洱海的美一直在那裡,等著最好的時候遇見最美的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