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遙遠的記憶

遙遠的記憶

作者:劉輝

在記憶深處, 有一幅黑白畫, 永遠駐留在我記憶深處, 揮之不去, 歷久彌新:一位頭挽髮髻, 手拄拐杖的小腳老太太,

站在村口的楊樹下, 向遠方的大路張望, 眼神中透露出期盼與不舍……她就是我的外婆, 她在等待女兒一家的到來, 抑或是為即將離別的女兒一家送行。

外婆家在距離銅川市百里遠的富平縣東上官鄉劉村, 與著名的骨科醫院——八裡店骨科醫院接鄰。 在我的記憶裡, 外婆家永遠是那麼的遙遠, 那麼的清冷, 那麼的漆黑。

說外婆家遠, 是因為從富平火車站下車到外婆家還有8裡路。 8裡路在今天看來不算什麼, 可是在交通基本靠步行的七十年代, 走8裡路, 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何況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幾歲的孩子。 對於一個兒童而言, 外婆家是那麼的遙遠。 近在咫尺, 又遠在天涯。 儘管那時人們並不富裕, 但自行車還是有的。

記憶中舅舅家(我三舅家, 外婆和他在一起生活)是有自行車的, 可不知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坐過舅舅家的自行車。 每次來回都是“地蹦”, 也就是走路。 但自己家的自行車我倒是坐過的。 有幾次回外婆家, 也許是帶的東西多, 也許是父親心疼我走路, 去外婆家時, 父親將我家的自行車一起托運上, 到了富平火車站後, 取出來, 騎車去外婆家。 這對我來說是為數不多的幾次福利。

聽父母講, 我小時候回外婆家, 到了家門口死活不進門, 現在想來也許是怕生。 外婆看到後, 也不說什麼, 馬上進廚房打上幾個荷包蛋, 給我吃。 吃完荷包蛋的我, 歡歡喜喜地進了家門。

外婆家是一個典型的關中民居。 一進大門是一個橫向的長方形門房,

裡面放著架子車、犁、籮面櫃等一些器具;門房前方是一個豎向的長方形天井, 天井中有三個石墩, 雨天可以走人;天井左右各有兩大間廂房, 天井盡頭是上房, 上房後面是後院;後院裡有茅房和養的家畜、家禽。 由於去外婆家多半是在春節, 故而記憶中總感覺外婆家很冷。 一路上天寒地凍, 耳朵凍得通紅, 雙手雙腳冰涼。 好不容易到了外婆家, 一走進家門, 外婆馬上讓脫鞋上炕, 炕上是溫暖的, 有時甚至是燙屁股的。 慢慢地全身暖和起來了。 燒炕用的是包穀杆, 燃燒後有一股特有的味道, 談不上香, 但也不難聞, 對我來說, 還很好聞的。 其實一走進村口, 就有一股特有的味道就撲面而來。 那是一種夾雜著麥秸稈味、泥土味和牛糞味的複合味。
當然包穀杆燃燒的味道也是包含在其中的。

儘管我出生在城裡, 長在城裡, 但是對農村還是很有感情的。 兒時常回外婆家。 外婆家所在的農村的鄉土氣息, 已經吸入我的肺中, 滋養著我這個城裡孩子。 在它的薰陶下, 我對農村有了特殊的感情。

外婆不識字, 但很會講故事。 外婆的屋裡貼著二十四孝圖, 晚上睡覺前, 她都會給我講二十四孝的故事, 或者講有關仁義禮智信的故事。 我基本上是在她的故事中入眠的。 農村的夜, 好像特別黑, 也特別長, 怎麼睡, 也睡不亮, 一晚上我不停地醒。 好不容易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卻聽見舅舅指揮表表姐、表哥, 拉羊(把羊從後院拉到門外去), 拉水(拉飲用水)。 舅舅家所在的村落吃水很困難,

每天早上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拉水。 聽媽媽說, 富平以前水特別多。 有詩為證:“東門外千家萬家, 南門外稻子蓮花, 西門外一座寶塔, 北門外水流橋上橋下”。 富平, 因為社會安定, 百姓富庶, 故而叫“富平”。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 水一下子沒有了, 人們的日子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一陣雜遝之後, 院子恢復了平靜。 上午九點多是吃早飯的時間, 記憶中早飯基本上是喝包穀珍, 就著鹹菜或酸菜。 在農村, 鹹菜和酸菜都是自己醃制的, 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這種鹹菜是在城裡的副食品商店裡絕對買不到的。 喝著新鮮的包穀珍, 吃著自家醃制的鹹菜, 特別爽口。 現在流行一個詞語:媽媽的味道。 對我而言就是外婆的味道。 這種飲食習慣對我影響很深, 直至今日我仍然對鹹菜情有獨鍾。至於主食吃什麼,已經想不出來了。不過在熬包穀珍時,妗子或表姐會在爐膛裡放上一兩個饅頭,用當地話叫“歇(音)饃”。歇過的饃外焦裡嫩,掰開之後一道白氣伴隨著一股“爨”(音cuàn)香撲鼻而來,別提多香了。下午吃什麼飯?已記不得了。不過由於我們的到來,外婆有時會親自下廚為我們擀麵條吃。她擀的麵條又光又筋又薄,切出來的麵條又細又長。麵條煮熟後,盛在碗裡。然後在一個鐵勺裡倒上一點油,把鐵勺放到火上加熱,待油燒熱之後,把蔥花倒在裡面,“吱”的一聲之後,一股蔥香味,撲鼻而來。把熟好的蔥花放到面碗裡,再放上一點鹽、一點油潑辣子,最後再倒上自家釀的醋,具有農村風味的撈麵條就做好了。吃一口,那叫一個香啊。

在農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上九十點一吃,下午三四點一吃,晚上基本上是不吃飯的。在外婆家,儘管我是貴賓待遇。但也抗不過生活習慣的強大和物資的匱乏。我這個城裡來的孩子很不習慣一天只吃兩頓飯,天一黑就餓了。沒有辦法,外婆點著煤油燈,到廚房去給我拿一個饃,裡面夾一點油潑辣子,特別香。(一般人可是沒有這樣的待遇的)有時我還會享受一下舅舅用酒精爐燉的小鍋肉,典型的小灶啊。舅舅家有兩個兒子,三個閨女,他們可是從來沒有這樣的福分的。我一直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舅舅是我的舅舅,不是我表哥、表姐的爸爸,這是因為我認為舅舅是我專屬的呢,還是他首先是我的舅舅,其次才是他們的爸爸呢,我說不清。不過表哥、表姐對於他們姑姑的到來卻也是十分歡喜的。每年過年,我媽媽都會給他們發一兩毛錢的“嘎”(農村人稱錢),這點錢對於農村的孩子而言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用他們的話說,姑姑一來就是錢。

我媽媽在1960年前曾在東北上了三年技校,畢業後分配到閻良飛機製造廠工作(當時叫172廠或臨字3號信箱)。1960年困難時期,她被單位下放,回家當了農民。我爸爸1955年招工從西安來到銅川,一心上進的他,為了事業,一直不把婚姻之事放在心上。直到1963年,28歲的他,才在同事的介紹下和我媽媽結了婚。我媽媽也就跟著我爸爸從富平來到了銅川,成了銅川人。

在我的兩個表哥中,我最喜歡的是二表哥。他精明能幹,就像是魯迅筆下的閏土。我和二表哥一起捉過知了,扣過麻雀,在麥場上練過自行車,度過了許多幸福的時光。我對大表哥的印象很少,他比我大的多,早早就去當兵了。不過記得有一次跟大表哥去親戚家坐過席,也就是“吃湯水”。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席八人一桌,長輩動筷子之後大家才能動筷子。一桌只有一個酒壺和一個酒杯,大家輪著喝酒;不喝就直接朝下傳。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酒席結束時,大家都會偷拿主家的餐具,主要是酒杯和勺子,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風俗。

其實我二表哥也當過兵,還是國防部長張愛萍的警衛員呢。記得他復員後,我就直接把他的軍裝“鏟”走了。說到當兵,我外婆家可是一個典型的軍人之家。我二舅舅就是一名老軍人,在寧波定居。是東海艦隊電臺台長,團級幹部。軍銜雖不是很高,但卻是艦隊的核心人物,曾經與艦隊司令陶勇一起受過葉劍英元帥的接見,並一同吃過飯、合過影。很了不起。在三個舅舅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二舅舅,他年輕時很帥,再穿上海軍軍服,別提多精神了。我佩服二舅舅不僅是因為他的帥,還因為他打過仗。他雖是文職卻指揮過後勤人員,成功地擊退了遭遇的敵人。再有就是他給我講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及諜戰方面的知識。

說了二舅,就不得不說大舅。我大舅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西安中醫醫院著名的中醫大夫。先不說他有多有本事,單說他的師父景新龍老先生就知道他的厲害了。景先生是滿清時期陝西的名醫,祖籍富平,博覽群書,家裡的竹簡書籍多的用牛車來拉。他曾經給毛澤東、周恩來看過病。是一個醫學大家,可以說是華佗再世,術逾岐黃。

再說我大舅,他師從名門,博採眾長,醫術高明。曾多次東渡日本,開壇講學。還多次給富平鄉党習仲勳看過病。他家一年四季都沒有買過米麵油以及雞蛋等副食品。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心存感激的病人和鄉党送的。他醫術高超,有目共睹。一次家裡來了一個客人,突然腿走不動路了。那人說,不行,我得趕緊去醫院。我舅一聽:你這不是嚷人(看不起人)呢嗎,守著大夫說去醫院。他拿出銀針在那人腿上紮了幾針。說,走幾步。那人不敢走。我舅舅說,走,沒事。那人一走,果然好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大舅每次回家省親,四鄰八舍的鄉親們都會慕名前來,讓我舅舅給他們看病。看病的人站了滿滿一院子。舅舅給他們號脈、針灸、開處方;我外婆、妗子燒開水招待他們,忙得不亦樂乎。病看好後,我舅舅分文不取,鄉親們個個伸出了大拇指。

我大舅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大表哥,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著名的中醫醫生。曾經一個人支撐起一個醫院,被譽為神醫。

我舅舅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還會看相。他曾經對我說:看你面相,一生沒有貴人相助,萬事只能靠自己。他還說我會有兩個職業,或者說有兩項技能,養家糊口,不成問題。現在回顧起來,我大舅說的似乎是對的。

我還有一個小姨,是我媽媽的妹妹,精明能幹。農活、家裡的活,拿得起放得下。小姨是個苦命人。二十多歲時嫁給鄰村一個在城裡上班的工人。這個我沒有見過幾回面的姨父一年也回不了幾回家,家裡全靠小姨一人操持:種地、帶孩子、照顧老人,裡裡外外一把手。可是這個在城裡工作的姨父好像並不領情,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以至於乾脆不回家,最後還和小姨離了婚。後來經人介紹,小姨嫁給了我現在的姨父。姨父是一個木匠,人很老實,家裡我姨說了算。

婚後沒有多久再見到小姨時,我發現她明顯地胖了。她讓我一下子想起了那個再婚嫁給“賀老六”過上好日子的“祥林嫂”來了。小姨很能幹。為了發家致富,除了幹好地裡的活,她還養雞、養鴨、做醋、醃鹹菜,後來又買烤箱賣點心,再到後來又了開磨面房,買了拖拉機。沒過幾年她就另蓋了一院房,成為村裡少有的富人。每年寒暑假去小姨家小住幾天就成了我的必修課。每次到她家,她都給我做好吃的。住了幾天,我要走,她不讓。她說還沒吃“疙瘩”(餃子)呢,明天吃了“疙瘩”再走;等吃了餃子我要走,她又說還沒吃排骨呢,等吃了再走;等吃了排骨,要走,她又會說還沒有吃“魚魚”(漏魚)呢……就這樣,原本計畫住三天,結果非住上一個禮拜不可。臨走時她還會給上我三五十快錢,在八十年代,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只可惜,疼愛我的小姨,不到六十歲就因病去世了。

我三舅是農民,在家務農,我外婆跟他在一起生活。我三舅是種地的把式,很能幹。當過隊長,開過石灰窯、養過蜜蜂、養過羊,但似乎效益總不是那麼好。他很羡慕我二舅成了海軍軍官,走到哪都有警衛員。他把我的兩個表哥都被送到了部隊,但結果不如所願。三舅心氣很高,但運氣不好,沒能幹出什麼名堂。六十多歲後,身體開始急劇消瘦,還特別愛吃糖。我每次去外婆家,都會把我家的水果糖、奶糖帶給他。他每次都大把、大把地吃,一邊吃,一邊用一個大搪瓷缸子大口大口地喝水。當時我僅僅以為他就是愛吃糖,現在想來他是得了糖尿病。沒有幾年,他就去世了,說是食道癌。讓人惋惜。

每次到我外婆家,我都是和外婆睡在一張土炕上的。因此就能更多地接近她。外婆是個小腳,也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小腳女人。她的腳呈三角形,四個腳趾畸形地捲縮在腳底,看上去很恐怖。聽老人講:女孩子在四五歲時,就開始纏腳了。纏腳時,大人用瓦紮片(破瓷碗)在孩子腳心犁一個口子,然後把大拇指除外的四根腳趾用白條布纏到腳心,讓它們長到肉裡。十分殘忍。

從我記事起,外婆一直都拄著拐杖,我推算了一下,她大概出生在1910年左右,在七十年代也就是六十來歲,按理說不需要拄拐杖。但她卻一直拄著拐杖,我想這是和她的小腳分不開的。我父親說,每當外婆知道我們要回來,要麼拄著拐杖到村口去接,要麼站在自家門口等,每次都見她右手扶著牆,左手手搭涼棚,不停地向遠處張望。我想扶牆的原因恐怕是腳小,不能長久站立吧。

我從未見過我的外公,他在我未出生時就去世了。有關他的情況是我聽母親說的。他本性張,後來過繼到一個劉姓大戶人家(他姑姑家,他姑姑家有6個女兒,沒有男孩),改姓劉,娶妻生子,繼承了家業。當時劉家家業很大,有四院房,家裡還有牛車、馬車、大型農具、柿子園等,很闊氣。但是,我外公雖然人在劉家,但心卻一直留在張家。於是經常把劉家的農具、牛馬等家產往張家拿。沒過多久劉家的家業就開始衰敗了,以至於家境困難。

民國18年(1929年),陝西遭年景,他獨自一個人逃荒跑到宜君,撇下妻兒不管。我外婆和舅舅們餓昏在家中,直到有一天我外婆娘家人在集市上碰見我外公的鄰家,問我外公家裡的情況。鄰居說,好幾天都沒見開門了。我外婆的娘家人,趕緊用毛驢馱了半口袋野菜和豆子,來到我外公家。只見大門緊閉,於是拼命敲門。我外婆聽到聲響,掙扎著爬到門口開了門,這樣一家人才倖免於難。就因為這件事,外公在家裡說不起話,經常受到外婆的斥責。

家裡的現狀,造就了外婆倔強、要強的性格。用今天的話來說,她就是女強人。她表面上看著淩厲,內心卻是十分地溫柔。外婆很疼我媽媽,也很疼我。有什麼好吃的會偷偷地“抬”(音)起來,在沒有人的時候,悄悄地拿給我吃。外婆來我們家住過幾次,但每次都不常住,因為她總是放心不下家裡。

外婆家儘管並不富裕,但她寧可自己受窮,也不肯給兒女添麻煩。我二舅參軍後,有了工資,每個月都會給家裡寄錢,一直持續到婚後很多年。我外婆多次給二舅寫信說,你也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不要再給家裡寄錢了。在我外婆的一再堅持下,二舅只好作罷。我媽媽每次回家,外婆都不讓多買東西。可是臨走時總是千方百計給我們多帶東西。我外婆很勤勞,紡線、染線、織布、做衣服樣樣精通。她每天都會在清油燈下紡織到一兩點,以至於眼睛早早地就看不清東西了。她織的布除了給家裡人做衣服外,還將多餘的拿出去賣,貼補家用。由於是小腳,每次賣布時都是舅舅用獨輪車把她和布一起推到縣城,然後由她來賣布。

聽爸爸說,外婆還能醫簡單的疾病。有的人家的孩子得了“四六風”,外婆會給他們一點藥粉。孩子一喝,馬上就好了。有的孩子得了“白喉”,在緊急情況下,外婆會馬上給他們做“手術”:用一根筷子壓住孩子的舌頭,在另一個筷子上綁上一根針,針先在火上燒一下消消毒,然後用針把孩子咽喉部的血泡刺破,從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外婆還能做“白內障”手術呢。過去人窮,得了白內障,沒有辦法,他們就會找到外婆。我外婆會用麥芒,輕輕地把白內障劃破,剔除掉,從而讓他們重新見到了光明。至於接生,治個感冒、發燒啥的,更是不在話下。外婆因此在村裡是頗受人愛戴。我很納悶:外婆為什麼懂這麼多?媽媽說,外婆也是大戶人家的孩子,經多識廣,樣樣精通。

每次從外婆家回來,我們都坐從西安到銅川的火車,到銅川時已是晚上12點了。因此一回憶起外婆家,總有一種清冷的感覺:遙遠的8裡路,寒風刺骨的鄉間小路,漆黑的回家路。不過慈祥的外婆,

溫暖的火炕,門外的荷包蛋,又成為我下一次回去的動力。

外婆在1983年去世了,當時我在上初中,沒能為她老人家送行。但是她每次送我們回銅川的場景卻永遠停留在我的記憶裡。黃昏時分,灰色的天空,冷清的村口,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依依不捨地佇立在那裡,目送女兒一家漸行漸遠……

外婆去世後,沒有幾年三舅也去世了。我們回外婆家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大舅在1988年因心臟病驟然離世。我最喜歡的二舅也在2014年去世了。他們離世後,我基本上不再去外婆家了。外婆家的村落也被改造的亂七八糟,完全沒有了關中農村的風貌了。兒時的印跡也越來越淡了,外婆家也就變成了一個符號。慈祥的外婆,懸壺濟世的大舅,保家衛國的二舅,勤勤懇懇的三舅,精明能幹的小姨,都變成了黑白照片,鑲嵌在我的記憶深處。

小時候去外婆家,總是記不清去外婆家的路。印象中可以從鄰村走,可以從八裡店走,還可以沿著水渠走,但不管走哪一條路,一進村口,就有一股親切的炊煙味,大概是燃燒麥草或包穀杆的味道吧。我一直把它叫做鄉村味。每當我聞到這種味道就會想起外婆來。可以說,這是外婆家的味道。

外婆走了,她帶走了我媽媽的故鄉,切斷了我通往鄉村的道路。在外婆家度過的美好生活,也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直至今日我仍然對鹹菜情有獨鍾。至於主食吃什麼,已經想不出來了。不過在熬包穀珍時,妗子或表姐會在爐膛裡放上一兩個饅頭,用當地話叫“歇(音)饃”。歇過的饃外焦裡嫩,掰開之後一道白氣伴隨著一股“爨”(音cuàn)香撲鼻而來,別提多香了。下午吃什麼飯?已記不得了。不過由於我們的到來,外婆有時會親自下廚為我們擀麵條吃。她擀的麵條又光又筋又薄,切出來的麵條又細又長。麵條煮熟後,盛在碗裡。然後在一個鐵勺裡倒上一點油,把鐵勺放到火上加熱,待油燒熱之後,把蔥花倒在裡面,“吱”的一聲之後,一股蔥香味,撲鼻而來。把熟好的蔥花放到面碗裡,再放上一點鹽、一點油潑辣子,最後再倒上自家釀的醋,具有農村風味的撈麵條就做好了。吃一口,那叫一個香啊。

在農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上九十點一吃,下午三四點一吃,晚上基本上是不吃飯的。在外婆家,儘管我是貴賓待遇。但也抗不過生活習慣的強大和物資的匱乏。我這個城裡來的孩子很不習慣一天只吃兩頓飯,天一黑就餓了。沒有辦法,外婆點著煤油燈,到廚房去給我拿一個饃,裡面夾一點油潑辣子,特別香。(一般人可是沒有這樣的待遇的)有時我還會享受一下舅舅用酒精爐燉的小鍋肉,典型的小灶啊。舅舅家有兩個兒子,三個閨女,他們可是從來沒有這樣的福分的。我一直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舅舅是我的舅舅,不是我表哥、表姐的爸爸,這是因為我認為舅舅是我專屬的呢,還是他首先是我的舅舅,其次才是他們的爸爸呢,我說不清。不過表哥、表姐對於他們姑姑的到來卻也是十分歡喜的。每年過年,我媽媽都會給他們發一兩毛錢的“嘎”(農村人稱錢),這點錢對於農村的孩子而言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用他們的話說,姑姑一來就是錢。

我媽媽在1960年前曾在東北上了三年技校,畢業後分配到閻良飛機製造廠工作(當時叫172廠或臨字3號信箱)。1960年困難時期,她被單位下放,回家當了農民。我爸爸1955年招工從西安來到銅川,一心上進的他,為了事業,一直不把婚姻之事放在心上。直到1963年,28歲的他,才在同事的介紹下和我媽媽結了婚。我媽媽也就跟著我爸爸從富平來到了銅川,成了銅川人。

在我的兩個表哥中,我最喜歡的是二表哥。他精明能幹,就像是魯迅筆下的閏土。我和二表哥一起捉過知了,扣過麻雀,在麥場上練過自行車,度過了許多幸福的時光。我對大表哥的印象很少,他比我大的多,早早就去當兵了。不過記得有一次跟大表哥去親戚家坐過席,也就是“吃湯水”。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席八人一桌,長輩動筷子之後大家才能動筷子。一桌只有一個酒壺和一個酒杯,大家輪著喝酒;不喝就直接朝下傳。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酒席結束時,大家都會偷拿主家的餐具,主要是酒杯和勺子,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風俗。

其實我二表哥也當過兵,還是國防部長張愛萍的警衛員呢。記得他復員後,我就直接把他的軍裝“鏟”走了。說到當兵,我外婆家可是一個典型的軍人之家。我二舅舅就是一名老軍人,在寧波定居。是東海艦隊電臺台長,團級幹部。軍銜雖不是很高,但卻是艦隊的核心人物,曾經與艦隊司令陶勇一起受過葉劍英元帥的接見,並一同吃過飯、合過影。很了不起。在三個舅舅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二舅舅,他年輕時很帥,再穿上海軍軍服,別提多精神了。我佩服二舅舅不僅是因為他的帥,還因為他打過仗。他雖是文職卻指揮過後勤人員,成功地擊退了遭遇的敵人。再有就是他給我講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及諜戰方面的知識。

說了二舅,就不得不說大舅。我大舅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西安中醫醫院著名的中醫大夫。先不說他有多有本事,單說他的師父景新龍老先生就知道他的厲害了。景先生是滿清時期陝西的名醫,祖籍富平,博覽群書,家裡的竹簡書籍多的用牛車來拉。他曾經給毛澤東、周恩來看過病。是一個醫學大家,可以說是華佗再世,術逾岐黃。

再說我大舅,他師從名門,博採眾長,醫術高明。曾多次東渡日本,開壇講學。還多次給富平鄉党習仲勳看過病。他家一年四季都沒有買過米麵油以及雞蛋等副食品。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心存感激的病人和鄉党送的。他醫術高超,有目共睹。一次家裡來了一個客人,突然腿走不動路了。那人說,不行,我得趕緊去醫院。我舅一聽:你這不是嚷人(看不起人)呢嗎,守著大夫說去醫院。他拿出銀針在那人腿上紮了幾針。說,走幾步。那人不敢走。我舅舅說,走,沒事。那人一走,果然好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大舅每次回家省親,四鄰八舍的鄉親們都會慕名前來,讓我舅舅給他們看病。看病的人站了滿滿一院子。舅舅給他們號脈、針灸、開處方;我外婆、妗子燒開水招待他們,忙得不亦樂乎。病看好後,我舅舅分文不取,鄉親們個個伸出了大拇指。

我大舅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大表哥,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著名的中醫醫生。曾經一個人支撐起一個醫院,被譽為神醫。

我舅舅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還會看相。他曾經對我說:看你面相,一生沒有貴人相助,萬事只能靠自己。他還說我會有兩個職業,或者說有兩項技能,養家糊口,不成問題。現在回顧起來,我大舅說的似乎是對的。

我還有一個小姨,是我媽媽的妹妹,精明能幹。農活、家裡的活,拿得起放得下。小姨是個苦命人。二十多歲時嫁給鄰村一個在城裡上班的工人。這個我沒有見過幾回面的姨父一年也回不了幾回家,家裡全靠小姨一人操持:種地、帶孩子、照顧老人,裡裡外外一把手。可是這個在城裡工作的姨父好像並不領情,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以至於乾脆不回家,最後還和小姨離了婚。後來經人介紹,小姨嫁給了我現在的姨父。姨父是一個木匠,人很老實,家裡我姨說了算。

婚後沒有多久再見到小姨時,我發現她明顯地胖了。她讓我一下子想起了那個再婚嫁給“賀老六”過上好日子的“祥林嫂”來了。小姨很能幹。為了發家致富,除了幹好地裡的活,她還養雞、養鴨、做醋、醃鹹菜,後來又買烤箱賣點心,再到後來又了開磨面房,買了拖拉機。沒過幾年她就另蓋了一院房,成為村裡少有的富人。每年寒暑假去小姨家小住幾天就成了我的必修課。每次到她家,她都給我做好吃的。住了幾天,我要走,她不讓。她說還沒吃“疙瘩”(餃子)呢,明天吃了“疙瘩”再走;等吃了餃子我要走,她又說還沒吃排骨呢,等吃了再走;等吃了排骨,要走,她又會說還沒有吃“魚魚”(漏魚)呢……就這樣,原本計畫住三天,結果非住上一個禮拜不可。臨走時她還會給上我三五十快錢,在八十年代,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只可惜,疼愛我的小姨,不到六十歲就因病去世了。

我三舅是農民,在家務農,我外婆跟他在一起生活。我三舅是種地的把式,很能幹。當過隊長,開過石灰窯、養過蜜蜂、養過羊,但似乎效益總不是那麼好。他很羡慕我二舅成了海軍軍官,走到哪都有警衛員。他把我的兩個表哥都被送到了部隊,但結果不如所願。三舅心氣很高,但運氣不好,沒能幹出什麼名堂。六十多歲後,身體開始急劇消瘦,還特別愛吃糖。我每次去外婆家,都會把我家的水果糖、奶糖帶給他。他每次都大把、大把地吃,一邊吃,一邊用一個大搪瓷缸子大口大口地喝水。當時我僅僅以為他就是愛吃糖,現在想來他是得了糖尿病。沒有幾年,他就去世了,說是食道癌。讓人惋惜。

每次到我外婆家,我都是和外婆睡在一張土炕上的。因此就能更多地接近她。外婆是個小腳,也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小腳女人。她的腳呈三角形,四個腳趾畸形地捲縮在腳底,看上去很恐怖。聽老人講:女孩子在四五歲時,就開始纏腳了。纏腳時,大人用瓦紮片(破瓷碗)在孩子腳心犁一個口子,然後把大拇指除外的四根腳趾用白條布纏到腳心,讓它們長到肉裡。十分殘忍。

從我記事起,外婆一直都拄著拐杖,我推算了一下,她大概出生在1910年左右,在七十年代也就是六十來歲,按理說不需要拄拐杖。但她卻一直拄著拐杖,我想這是和她的小腳分不開的。我父親說,每當外婆知道我們要回來,要麼拄著拐杖到村口去接,要麼站在自家門口等,每次都見她右手扶著牆,左手手搭涼棚,不停地向遠處張望。我想扶牆的原因恐怕是腳小,不能長久站立吧。

我從未見過我的外公,他在我未出生時就去世了。有關他的情況是我聽母親說的。他本性張,後來過繼到一個劉姓大戶人家(他姑姑家,他姑姑家有6個女兒,沒有男孩),改姓劉,娶妻生子,繼承了家業。當時劉家家業很大,有四院房,家裡還有牛車、馬車、大型農具、柿子園等,很闊氣。但是,我外公雖然人在劉家,但心卻一直留在張家。於是經常把劉家的農具、牛馬等家產往張家拿。沒過多久劉家的家業就開始衰敗了,以至於家境困難。

民國18年(1929年),陝西遭年景,他獨自一個人逃荒跑到宜君,撇下妻兒不管。我外婆和舅舅們餓昏在家中,直到有一天我外婆娘家人在集市上碰見我外公的鄰家,問我外公家裡的情況。鄰居說,好幾天都沒見開門了。我外婆的娘家人,趕緊用毛驢馱了半口袋野菜和豆子,來到我外公家。只見大門緊閉,於是拼命敲門。我外婆聽到聲響,掙扎著爬到門口開了門,這樣一家人才倖免於難。就因為這件事,外公在家裡說不起話,經常受到外婆的斥責。

家裡的現狀,造就了外婆倔強、要強的性格。用今天的話來說,她就是女強人。她表面上看著淩厲,內心卻是十分地溫柔。外婆很疼我媽媽,也很疼我。有什麼好吃的會偷偷地“抬”(音)起來,在沒有人的時候,悄悄地拿給我吃。外婆來我們家住過幾次,但每次都不常住,因為她總是放心不下家裡。

外婆家儘管並不富裕,但她寧可自己受窮,也不肯給兒女添麻煩。我二舅參軍後,有了工資,每個月都會給家裡寄錢,一直持續到婚後很多年。我外婆多次給二舅寫信說,你也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不要再給家裡寄錢了。在我外婆的一再堅持下,二舅只好作罷。我媽媽每次回家,外婆都不讓多買東西。可是臨走時總是千方百計給我們多帶東西。我外婆很勤勞,紡線、染線、織布、做衣服樣樣精通。她每天都會在清油燈下紡織到一兩點,以至於眼睛早早地就看不清東西了。她織的布除了給家裡人做衣服外,還將多餘的拿出去賣,貼補家用。由於是小腳,每次賣布時都是舅舅用獨輪車把她和布一起推到縣城,然後由她來賣布。

聽爸爸說,外婆還能醫簡單的疾病。有的人家的孩子得了“四六風”,外婆會給他們一點藥粉。孩子一喝,馬上就好了。有的孩子得了“白喉”,在緊急情況下,外婆會馬上給他們做“手術”:用一根筷子壓住孩子的舌頭,在另一個筷子上綁上一根針,針先在火上燒一下消消毒,然後用針把孩子咽喉部的血泡刺破,從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外婆還能做“白內障”手術呢。過去人窮,得了白內障,沒有辦法,他們就會找到外婆。我外婆會用麥芒,輕輕地把白內障劃破,剔除掉,從而讓他們重新見到了光明。至於接生,治個感冒、發燒啥的,更是不在話下。外婆因此在村裡是頗受人愛戴。我很納悶:外婆為什麼懂這麼多?媽媽說,外婆也是大戶人家的孩子,經多識廣,樣樣精通。

每次從外婆家回來,我們都坐從西安到銅川的火車,到銅川時已是晚上12點了。因此一回憶起外婆家,總有一種清冷的感覺:遙遠的8裡路,寒風刺骨的鄉間小路,漆黑的回家路。不過慈祥的外婆,

溫暖的火炕,門外的荷包蛋,又成為我下一次回去的動力。

外婆在1983年去世了,當時我在上初中,沒能為她老人家送行。但是她每次送我們回銅川的場景卻永遠停留在我的記憶裡。黃昏時分,灰色的天空,冷清的村口,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依依不捨地佇立在那裡,目送女兒一家漸行漸遠……

外婆去世後,沒有幾年三舅也去世了。我們回外婆家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大舅在1988年因心臟病驟然離世。我最喜歡的二舅也在2014年去世了。他們離世後,我基本上不再去外婆家了。外婆家的村落也被改造的亂七八糟,完全沒有了關中農村的風貌了。兒時的印跡也越來越淡了,外婆家也就變成了一個符號。慈祥的外婆,懸壺濟世的大舅,保家衛國的二舅,勤勤懇懇的三舅,精明能幹的小姨,都變成了黑白照片,鑲嵌在我的記憶深處。

小時候去外婆家,總是記不清去外婆家的路。印象中可以從鄰村走,可以從八裡店走,還可以沿著水渠走,但不管走哪一條路,一進村口,就有一股親切的炊煙味,大概是燃燒麥草或包穀杆的味道吧。我一直把它叫做鄉村味。每當我聞到這種味道就會想起外婆來。可以說,這是外婆家的味道。

外婆走了,她帶走了我媽媽的故鄉,切斷了我通往鄉村的道路。在外婆家度過的美好生活,也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