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72小時內快速查明突發傳染病原

據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72小時內篩查300種已知病原體, 重大突發、新發傳染病病死率明顯降低……記者21日從科技部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發佈會上瞭解到, 我國啟動實施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以來, 以科技突破為重要抓手, 在傳染病防治的關鍵核心領域搶佔制高點, 從“監測、篩查、救治”環節三位一體初步構築了保障億萬人民健康的傳染病“防疫大堤”。

為挽救生命與時間賽跑

72小時對於突發性大規模傳染病而言, 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尤為珍貴。 與時間賽跑, 越快越能挽救更多生命。

在江蘇省疾控中心,

一接到疫情報告, 便會立刻組織人員奔赴疫情一線, 調查處置, 採集樣本送實驗室檢測, 儘快做出預判。 在這裡, 一支30人左右的傳染病應急處置隊伍常年待命。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陳傳宏介紹, 我國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以來, 已初步建立72小時內篩查300種已知病原體的檢測系統。 針對突發不明原因疫情中的未知病原篩查, 建立了基於巨集基因組學的樣本深度測序分析技術, 形成了對新病原體的識別鑒定能力。

目前, 我國已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區發熱、呼吸道、腹瀉、發熱伴出血、發熱伴出疹和腦炎腦膜炎五大症候群病原譜, 分離了一大批菌毒株, 通過病原學資料的獲得, 深化甚至修正了以往從臨床診斷上對地區傳染病流行病原的認識,

為深入研究積累了珍貴的本底資料。

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表示, 我國初步形成了“臨床-疾控-科研機構”的協同工作模式, 鍛煉和提高了防控隊伍的病原檢測、分析和新病原研究發現的技術能力, 並在H1N1流感、H7N9流感監測和發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對突發疫情更加從容

疫情常有季節性, 可一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說來就來。

2010年8月, 南京市鼓樓醫院曾陸續發現20多例因食用小龍蝦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 將消費者嚇得不輕。

“當年發現的病例, 在國內是第一次報導。 ”江蘇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與評價所所長甄世祺說, 患者發病前24小時都吃過小龍蝦, 排除了導致肌肉溶解的化學物質後,

只能歸因於小龍蝦。

作為一種未知的生物毒素, 目前依然無法檢測。 但甄世祺和團隊不厭其煩地調查、取證, 至今完成共計2600多種化合物的檢測和排查, 形成了豐富的資料。

秦懷金告訴記者, 傳染病防治專項實施以來, 我國不僅在艾滋、乙肝、結核等重大傳染病防控方面技術能力顯著增強, 面對重大突發疫情更實現了“從被動應付到主動應對的轉變”, 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隨著應急體系的建立, 我國在傳染病防治的“監測、篩查和救治”等領域實現了全鏈條、全流程的覆蓋。 “在‘查漏補缺’的同時, 更加築牢了傳染病的‘防疫大堤’。 ”秦懷金說。

據瞭解, 圍繞傳染病監測和預警、防治的需求,

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 是我國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的重要特色之一。

陳傳宏介紹, 傳染病防治專項集中了來自衛生、農業、軍隊、地方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科研力量, 構建了國家級、區域級和臨床機構的800家實驗室, 發展了症候群監測為基礎的病原監測實驗室網路化技術, 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病原譜監測網路, 形成了覆蓋我國不同地區的監測研究實驗室網路。

在專項支持下, 我國還依託全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獨創了“國家-省-地市”三級傳染病實驗室分子分型監測預警網路化技術體系, 實現了對所有地區的覆蓋, 使傳染病“防疫大堤”更可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