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給大熱的無人便利店澆盆冷水,低成本是偽命題

作者:龔進輝

自從去年10月阿裡董事局主席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以來, 線上線下零售業開啟一股融合大潮, 希望打造出有別於百貨、大賣場、便利店的新零售業態。

2個月後, 亞馬遜推出實驗性質的Amazon Go, “拿了就走”是其核心賣點, 儘管是個半成品, 但無不體現黑科技范, 消費者進門、選購、結算、離開全流程實現無人化操作的背後, 是電腦視覺、感測器和深度學習在保駕護航。

Amazon Go的驚豔亮相, 使“無人便利店”概念頓時風靡全行業, 國內零售業掀起一股討論、實踐熱潮, 阿裡、繽果盒子、娃哈哈便是典型代表, 它們分別代表零售商、創業者、品牌商。 同時, 無人便利店也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融資消息接二連三傳來, 一時風光無兩。

資本市場不斷加碼、創業者躍躍欲試, 無人便利店似乎成為下一個風口。 其實不然, 必須給無人便利店澆盆冷水, 便利店走出盈利困境的正確途徑是創造更加有效的需求,

在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顯性因素上下功夫治標不治本。 要知道, 便利店仍處於集體培養階段, 與是否有人關係不大, 節約部分成本並不能換來運營效率的顯著提升。

無人便利店技術不夠人來湊

生存環境的巨變倒逼便利店加速變革步伐。 一方面, 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和離譜的房租, 使便利店盈利成為老大難, 尤其是地處商業區的便利店, 盈利更是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 不斷反覆運算的物聯網、人臉識別、移動支付技術, 為無人便利店提供技術保障, 與新零售強調技術的能量不謀而合。

不可否認, 無人便利店獲得資本青睞有其優勢所在, 直觀感受是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大幅下滑。 以繽果盒子為例,

其有中號盒子、大號盒子兩種規格, 分別為12.48平米、15.6平米, 主要經營快消品、鮮食, 擁有500—800個SKU(真有這麼多?), 官方稱15平方米盒子可售賣的數量與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相當, 但前者造價(10萬)約為後者的1/4, 試錯成本低, 而且其自帶升降系統, 能隨時移動位置, 可減少拆遷、裝修造成的成本損失(前提是不被城管盯上)。

需要指出的是, 無論零售業態如何變化, 提升運營效率是永恆的目標, 無人便利店節省人力、租金成本, 但管理成本是否真正降低還有待觀察, 原因在於當前技術應用並不成熟, 真正的無人化運作並不可行, 原定3月底向公眾開放的Amazon Go推遲開業, 原因在於技術難以準確跟蹤到消費者購買的商品。

Amazon Go能夠完美運營的條件是:店內少於20人或當消費者移動緩慢時。

一旦店內消費者多於20人, 商品從貨架上被移出具體位置, 技術便難以監視。 換言之, 當店內過於擁擠時, Amazon Go可能會崩潰。 國內同樣面臨這種尷尬, 識別、傳感、支付等無人化技術手段已相當成熟, 難點在於消費者行為是隨機的, 即時傳導到後臺並且進行判斷回傳難度極高, 準確率將大打折扣。

不難看出, 當前無人便利店在因應消費者隨機無序購物時, 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即無法實現“高穩定”, 單憑“低成本”這一要素, 顯然無法真正促使無人零售從概念落地為消費者購物場景, 而打通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場景是無人零售長久生存下去的關鍵。

因此, 處於起步階段的無人便利店仍欠火候,

短期內並不具備實現規模化運營的成熟條件, 只有技術質變才有望漸入佳境, 進入複製推廣的高速擴張期。

無人便利店本質是自動售貨機

事實上, 隨著技術加速升級反覆運算, 無人便利店終會實現“高穩定”, 真正限制其發展的因素不是別的, 正是技術的無人化。 不可否認, 無人便利店是一個創新的切入點, 但其本質上是升級版自動售貨機, 即在販賣灌裝飲料等常規商品的基礎上, 增加非常規尺寸的商品, 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Take Go概莫能外。

換言之, 無人便利店能解決的問題, 自動售貨機都不在話下, 而且成本更低、坪效更高。 除了以高科技形象示人這一噱頭博眼球, 無人便利店並不能使運營效率帶來實質提升, 小範圍嘗試、積累運營經驗可以, 盲目下重注不可取。

先說成本,別看無人便利店面積小且租金低,但其每平米單日租金並不低,而且需要燈光、溫度、設備等物業配套,加上商品管理成本,其總成本不是小數。反觀自動售貨機,無論是以飲料為主的機器(占地1—2平米)還是複合型售貨機(占地8平米),其造價都低於無人便利店,而且更容易維護,只需補貨一個動作,無需來回整理貨架。

再說坪效,中百集團董事總經理萬明治曾算過一筆賬,日本有500萬台自動售貨機,年銷售達3000多億元,即每台占地1—2平米的機器日銷達168元,坪效為84元/平方米/天,反觀居然之家打造的Eat Box坪效號稱1500元/20平方/天=75元/平方/天,低於自動售貨機。

不難看出,無人便利店在核心指標上完敗於自動售貨機,其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的原因可能是被過度包裝“無人”的概念。畢竟,長期被盈利困擾的便利店太需要引入創新元素,以提振行業士氣。不過,我想說的是,任何零售業態與黑科技的結合,都必須以提升運營效率為根本出發點,其次是改善用戶體驗,避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遺憾的是,當前無人便利店連讓消費者叫好都沒達到,更別談叫座。其與傳統便利店銷售的商品大同小異,但客單價遠低於後者,通常在10元以內,反觀傳統便利店客單價為超過10元甚至達到20元。要知道,有人便利店與消費者交互、提供服務,可以產生更多附加銷售。

考慮到客單價與坪效直接掛鉤,無人便利店客單價低這一硬傷,將影響坪效的實際表現。同時,享有黑科技光環加持的無人便利店,依然擺脫不了零售業通行的規模效應,只有不斷擴大規模,才有可能降低後臺成本實現盈利,如何實現快速擴張成為其生存下去的關鍵一步,坪效低是繞不開的絆腳石。

結語

有人說,為了使無人便利店早日步入正軌,便利店可以配合技術的無人化做出讓步,比如減少面積、商品數量。這一觀點看似合理,實則大錯特錯,便利店的核心宗旨是為消費者提供便利,一定量級的SKU必不可少,而且消費者進店消費往往有品牌忠誠度和明確嗜好,如果不能提供其所需的品牌或特定商品,便利便無從談起。

因此,無人便利店不得不在無人化與便利程度之間艱難尋求平衡,目前更多向無人化傾斜。長遠來看,如果無人便利店真的流行開來,我認為其會像共用單車一樣,成為國民素質的照妖鏡,原因在於無人便利店可能成為社會閒散人員的“天堂”,不得不派專人看護。

如果公眾素質無法快速提升,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人力去監督、管理、整理,為便利店節省人工這一美好願望就會落空。考慮到鮮食比快消品利潤更高,便利店都在不遺餘力強化鮮食,而無人便利店在鮮食的銷售、加熱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自欺欺人的低成本、被高估的坪效,無人便利店能否改善盈利情況還是未知數,切忌盲目樂觀。

盲目下重注不可取。

先說成本,別看無人便利店面積小且租金低,但其每平米單日租金並不低,而且需要燈光、溫度、設備等物業配套,加上商品管理成本,其總成本不是小數。反觀自動售貨機,無論是以飲料為主的機器(占地1—2平米)還是複合型售貨機(占地8平米),其造價都低於無人便利店,而且更容易維護,只需補貨一個動作,無需來回整理貨架。

再說坪效,中百集團董事總經理萬明治曾算過一筆賬,日本有500萬台自動售貨機,年銷售達3000多億元,即每台占地1—2平米的機器日銷達168元,坪效為84元/平方米/天,反觀居然之家打造的Eat Box坪效號稱1500元/20平方/天=75元/平方/天,低於自動售貨機。

不難看出,無人便利店在核心指標上完敗於自動售貨機,其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的原因可能是被過度包裝“無人”的概念。畢竟,長期被盈利困擾的便利店太需要引入創新元素,以提振行業士氣。不過,我想說的是,任何零售業態與黑科技的結合,都必須以提升運營效率為根本出發點,其次是改善用戶體驗,避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遺憾的是,當前無人便利店連讓消費者叫好都沒達到,更別談叫座。其與傳統便利店銷售的商品大同小異,但客單價遠低於後者,通常在10元以內,反觀傳統便利店客單價為超過10元甚至達到20元。要知道,有人便利店與消費者交互、提供服務,可以產生更多附加銷售。

考慮到客單價與坪效直接掛鉤,無人便利店客單價低這一硬傷,將影響坪效的實際表現。同時,享有黑科技光環加持的無人便利店,依然擺脫不了零售業通行的規模效應,只有不斷擴大規模,才有可能降低後臺成本實現盈利,如何實現快速擴張成為其生存下去的關鍵一步,坪效低是繞不開的絆腳石。

結語

有人說,為了使無人便利店早日步入正軌,便利店可以配合技術的無人化做出讓步,比如減少面積、商品數量。這一觀點看似合理,實則大錯特錯,便利店的核心宗旨是為消費者提供便利,一定量級的SKU必不可少,而且消費者進店消費往往有品牌忠誠度和明確嗜好,如果不能提供其所需的品牌或特定商品,便利便無從談起。

因此,無人便利店不得不在無人化與便利程度之間艱難尋求平衡,目前更多向無人化傾斜。長遠來看,如果無人便利店真的流行開來,我認為其會像共用單車一樣,成為國民素質的照妖鏡,原因在於無人便利店可能成為社會閒散人員的“天堂”,不得不派專人看護。

如果公眾素質無法快速提升,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人力去監督、管理、整理,為便利店節省人工這一美好願望就會落空。考慮到鮮食比快消品利潤更高,便利店都在不遺餘力強化鮮食,而無人便利店在鮮食的銷售、加熱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自欺欺人的低成本、被高估的坪效,無人便利店能否改善盈利情況還是未知數,切忌盲目樂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