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麻陽苗族自治縣楠木橋村:有勇有謀“譚指揮”

有勇有謀“譚指揮”

6月23日, 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黨支部書記譚澤勇(右一)在與農技專家探討獼猴桃培管技術。 李夏濤 攝

記者 肖軍 雷鴻濤 通訊員 滕珊珊

寶庫嶺上, 一個中年漢子雙手叉腰, 舉目四望, 像一位將軍在檢閱部隊。

附近幾座山上, 成片的果樹鬱鬱蔥蔥。

“七一”前夕, 記者爬上山頭, 村民譚吉貴指著山嶺上那個漢子說:“那是我們的‘譚指揮’。 ”

“譚指揮”叫譚澤勇, 是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黨支部書記、鄉“連村聯創”重點扶貧產業園聯合黨總支專職副書記。

在楠木橋村, 記者聽到了很多有關“譚指揮”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故事。

“‘譚指揮’有勇。 ”村民焦雙菊說, 1996年, 譚澤勇辭去縣煙草公司的工作, 回村從村委會主任到村支書, 一干21年, 把一個窮村建成了懷化市小康示範村。 村黨支部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去年8月, 有兩個村併入楠木橋村,

並村後的楠木橋又變成了貧困村。 對此, 部分幹部群眾想不通。 “合併以後, 村裡資源更豐富、發展空間更大、奔小康的路更寬了。 ”譚澤勇在村民大會上說的一番話, 讓幹部群眾豁然開朗。

今年5月的一天, 譚澤勇從縣裡聯繫專案回村路上, 突然兩眼發黑, 人事不省, 被送到醫院檢查, 原來是因過度疲勞引發休克、痙攣, 並造成腰部骨折。 住院期間, 他還是三天兩頭往村裡跑。

“‘譚指揮’有謀。 ”村黨支部副書記譚澤長說, 譚澤勇點子多, 敢謀大事。

2015年, 譚澤勇謀劃起一個大“項目”:打破地域界限, 整合資源和資金, 開展“連村聯創, 抱團攻堅”黨建扶貧, 吸納包括4個貧困村在內的另外8個村的黨支部、276名黨員參與。

這一想法得到鄉黨委支持。

然而, 要將9個村聚在一起抱團攻堅, 並非一帆風順。 當時, 有幾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有抵觸情緒, 個別黨員嘲諷譚澤勇“想當官想瘋了”。

為開闊視野, 譚澤勇帶著8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和部分黨員、群眾, 到廣東的經濟強村考察學習。

“這招, 確實高!”梅場村村支書舒鳴說, 回程車上, 譚澤勇組織大家談參觀體會, 大家越談心裡越亮堂, 解決了10多次會議都談不攏的難題。

抱團攻堅, 核心是發展產業。 在譚澤勇倡議下, 9個村共同組建核心扶貧產業園, 在寶庫嶺周邊集約土地2000餘畝, 整合資金1850萬元, 9個村646戶貧困戶全部以小額信貸或產業扶助資金入股產業園。

在“連村聯創”扶貧產業園藍莓基地, 藍莓產業黨小組組長宋志順領著曾宗華等貧困村民,

在聽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的專家講解藍莓培管知識。

“對‘譚指揮’, 我們信得過。 ”曾宗華告訴記者, 他以小額信貸入股藍莓產業, 收益後有分紅, 在基地打工有收入。 基地建了黨小組, 黨員們有技術、能力強, 不愁脫不了貧。

“把黨小組建在產業上, 是譚澤勇的主意。 ”鄉黨委書記田達春介紹, 9個村組建了聯合黨總支, 鄉黨委書記兼任黨總支書記, 譚澤勇任專職副書記, 是具體負責人。 聯合黨總支下設20個黨小組, 全部建在脫貧產業上。 同時, 把致富辦法多、幫扶能力強的黨員致富能手配置到產業基地。

微風吹拂, 綠意和希望在果林裡蔓延。 譚澤勇欣喜地告訴記者, 扶貧重點產業園已初具規模, 到2019年, 9個村的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將達到7000元以上。

去年10月, 譚澤勇從北京捧回了全省唯一的“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