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老吉《我們十七歲》“標靶式行銷”,把控“網生一代”制勝年輕市場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青春舞曲》

關於青春, 可能有無數種說法和無數種活法, 非要用一句話總結, 那就是青春最寶貴之處, 在於一種不可逆性。

這樣一個結論, 《我們十七歲》不信。

2017年3月11日晚, 隨著《我們十七歲》第十三期的播出, 這檔由王老吉獨家冠名、浙江衛視推出的大型旅行類真人秀終於完美收官。 作為一檔主打青春回憶和逆時光旅行的全新綜藝節目, 《我們十七歲》彙聚了包括郭富城、林志穎、孫楊、華少、范明、韓東君在內的六位明星擔任固定嘉賓,

先後到達52個地方, 行程總計21500多公里, 旅行時間長達576小時, 一經推出便收穫了播放量與口碑雙豐收的絕佳效果, 收官當日更是有無數網友發出“這節目好看”“這麼快就到了說再見的時候?捨不得”等等評論。

都說每追完一部綜藝就像是失戀一樣痛苦。 雖然《我們十七歲》這趟逆時光列車暫時靠站, 但作為冠名商的王老吉還在繼續著品牌行銷的逆時光之旅, 且一往無前。

《我們十七歲》成就“綜藝之王”, 這張青春牌王老吉打得漂亮

在真人秀大行其道的當下, 一檔以旅行作為主打內容的節目究竟能夠做出多少新意?達到怎樣與眾不同的效果?《我們十七歲》以其充滿正能量的表現形式, 用前後十三期的節目串聯起這段漫長的青春旅程,

在看似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實現對青春乃至人生的深刻感悟。

為什麼王老吉能在眾多真人秀綜藝中獨獨選中《我們十七歲》獨家冠名, 進而實現品牌與綜藝的無縫連接?除了節目品質過硬外, 王老吉更加看中的是這檔綜藝主打的青春牌, 而這與企業近年來在品牌形象上朝著“年輕化”轉型升級的核心策略緊密相關。

除此之外, 王老吉針對台網聯動行銷的一些創新玩法, 也在節目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謀求與傳統的硬廣植入完全不同的行銷效果, 王老吉從自身產品獨有的吉文化、健康飲品、預防上火等特點出發, 對節目進行品牌文化、產品屬性及場景化內容的深層次融合, 有意識地展開更多與品牌有關的創意內容和互動行為, 尤其是在節目播出過程中設置“吉不吉”這個帶有品牌定制化色彩的遊戲互動環節, 完全擔當起引導節目進程的重要作用。

正是通過這些貫穿在節目始終的精巧設計, 王老吉在宣傳品牌形象的同時, 更是用一種近乎隱形的方式, 以更青春、更趣味的電視語言, 完成了一次與使用者之間的直接對話。 隨著節目的持續熱播、好評如潮, 也連帶著實現了品牌行銷的效果最大化。

精准掌控“網生一代”, 用“共生行銷”贏得未來

隨著90後、00後的成長,

被稱為“網生一代”的這一年輕群體已經對互聯網形成某種習慣性依賴, 這種新生的生活模式也已成為當今主流。 在這一客觀大背景下, 能不能精准把握這一代人的喜好與口味, 緊緊抓住來自這一群體的巨大商機, 就成為考量一家企業能不能在當下擁有更大發展前景的關鍵所在。 這也解釋了為何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投身熱門綜藝, 強化品牌網感, 以互聯網思維完成企業在行銷模式上的轉型和深化。 毫不誇大地說, 這已成為新時期裡大部分企業在行銷領域是否可以迎難而上、繼續發展態勢的重要課題。

一句話概括,冠名綜藝並不是王老吉的最終目的,只是其企業文化推廣和品牌深度植入這場逆時光之旅中的一個階段而已。而這一點,也完全符合其“共生行銷”的核心理念。

具體到王老吉自身,“共生”既意味著合作夥伴間的攜手共贏,也代表著企業和使用者在服務環節上的和諧相處,在行銷模式上開創一種雙贏玩法的同時,還可以在品牌關懷和後續服務等環節中實現與用戶間的一種互惠互利。而這種模式的確立和延續,已經成為王老吉品牌運作和行銷戰略的核心內容。至於嘗試冠名綜藝節目,不過是“共生行銷”的一種合理延伸,是其立足品牌年輕化這一定位後所採用的一種具體的行銷形式而已。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我們十七歲》實際獲得的關注度與口碑來看,王老吉的這次嘗試,顯然已經實現甚至超過預期,真正做到了“品牌+綜藝”的雙贏。

在品牌升級年輕化這條路上,不做第二,只爭第一

事實上,早在2015年曝出“王老吉員工辦公室大跳廣場舞”那段視頻的時候,王老吉通過打造“神曲”實現全網行銷的良苦用心就已初露端倪。一段《大王叫我來巡山》在圈粉無數的同時,更是讓行業內外對作為百年老字型大小的這家企業心生疑慮:放著這麼好的產品不專心銷售,反倒跑去幹這些跟經營沒啥關係的閒事,王老吉的葫蘆裡賣的究竟是什麼藥?眼看過去一年中王老吉又是冠名綜藝又是自製“神曲”,再不就贊助省級衛視搞春晚,或乾脆爬上廣州塔去拜年……一時間,各路猜測加種種斷言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王老吉這是要幹啥?難道要轉行進入娛樂圈了?

持此觀點者,顯然對王老吉的品牌戰略以及當下的經濟趨勢缺少必要的認知。在這個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裡,“行銷為王”的概念已滲透至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個人謀求發展還是企業獲取利潤,都要從自我行銷上入手。個人要敢於“秀出自己”,企業則需要在不斷精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展開一系列更有創新意義的深層行銷。單就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不僅要有過硬的產品拿得出手,更要具備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能夠立足當下大趨勢,全力迎合主流消費群體的需求,用全方位、立體化的行銷模式去抓住未來的潛在市場,完成基於產品品質之上的創意行銷。

如果說未來的市場變化無從掌控,那麼把握住未來主流消費人群的一些需求趨勢,或許更有利於實現企業發展這一初衷。正是按照這一邏輯,作為百年老字型大小的王老吉選擇對自身品牌進行升級,擇取一條定位年輕化的發展之路,在產品行銷與“網生一代”間尋找那個最佳連接點。

“青春若有張不老的臉,但願它永遠不會改變……”在品牌升級年輕化這條道路上,王老吉已經樹立起一座又一座里程碑。只不過這條註定要逆著時光軌跡而行的路還很長,除了要有顆年輕的心,還要有更多的勇氣和智慧作指引,一直走下去。

一句話概括,冠名綜藝並不是王老吉的最終目的,只是其企業文化推廣和品牌深度植入這場逆時光之旅中的一個階段而已。而這一點,也完全符合其“共生行銷”的核心理念。

具體到王老吉自身,“共生”既意味著合作夥伴間的攜手共贏,也代表著企業和使用者在服務環節上的和諧相處,在行銷模式上開創一種雙贏玩法的同時,還可以在品牌關懷和後續服務等環節中實現與用戶間的一種互惠互利。而這種模式的確立和延續,已經成為王老吉品牌運作和行銷戰略的核心內容。至於嘗試冠名綜藝節目,不過是“共生行銷”的一種合理延伸,是其立足品牌年輕化這一定位後所採用的一種具體的行銷形式而已。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我們十七歲》實際獲得的關注度與口碑來看,王老吉的這次嘗試,顯然已經實現甚至超過預期,真正做到了“品牌+綜藝”的雙贏。

在品牌升級年輕化這條路上,不做第二,只爭第一

事實上,早在2015年曝出“王老吉員工辦公室大跳廣場舞”那段視頻的時候,王老吉通過打造“神曲”實現全網行銷的良苦用心就已初露端倪。一段《大王叫我來巡山》在圈粉無數的同時,更是讓行業內外對作為百年老字型大小的這家企業心生疑慮:放著這麼好的產品不專心銷售,反倒跑去幹這些跟經營沒啥關係的閒事,王老吉的葫蘆裡賣的究竟是什麼藥?眼看過去一年中王老吉又是冠名綜藝又是自製“神曲”,再不就贊助省級衛視搞春晚,或乾脆爬上廣州塔去拜年……一時間,各路猜測加種種斷言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王老吉這是要幹啥?難道要轉行進入娛樂圈了?

持此觀點者,顯然對王老吉的品牌戰略以及當下的經濟趨勢缺少必要的認知。在這個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裡,“行銷為王”的概念已滲透至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個人謀求發展還是企業獲取利潤,都要從自我行銷上入手。個人要敢於“秀出自己”,企業則需要在不斷精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展開一系列更有創新意義的深層行銷。單就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不僅要有過硬的產品拿得出手,更要具備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能夠立足當下大趨勢,全力迎合主流消費群體的需求,用全方位、立體化的行銷模式去抓住未來的潛在市場,完成基於產品品質之上的創意行銷。

如果說未來的市場變化無從掌控,那麼把握住未來主流消費人群的一些需求趨勢,或許更有利於實現企業發展這一初衷。正是按照這一邏輯,作為百年老字型大小的王老吉選擇對自身品牌進行升級,擇取一條定位年輕化的發展之路,在產品行銷與“網生一代”間尋找那個最佳連接點。

“青春若有張不老的臉,但願它永遠不會改變……”在品牌升級年輕化這條道路上,王老吉已經樹立起一座又一座里程碑。只不過這條註定要逆著時光軌跡而行的路還很長,除了要有顆年輕的心,還要有更多的勇氣和智慧作指引,一直走下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