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本來已廢棄,現在整改後非常漂亮

興安縣距離桂林市區57公里, 湘桂走廊的南端, 是湘江、灕江二水之源,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的所在地, 自古以來即是楚越文化交匯之區。 悠久的歷史, 讓城鎮多了一層厚重感, 也多了一分尋常小鎮所沒有的悠然氣息。

靈渠全景

西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 開始開拓嶺南, 50萬大軍兵分五路, 其中一路就從湘桂邊境的興安突破。 為了解決軍糧運輸, 秦始皇命監禦史祿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那就是靈渠。

千年古城, 千年流水

秦始皇統一百越後, 靈渠並沒有被荒廢。 相反, 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靈渠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更為重要, 功能也從軍事迅速轉化為商業, 成為中原與嶺南的水上交通樞紐, 並沿用了兩千年。

兩千年中, 因為時代的需要, 靈渠經過了大小數十次的修葺, 其中, 漢代馬援, 唐代李渤、魚孟威對靈渠進行了三次重大的升級。

直到近代, 隨著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的通車, 靈渠內的航運逐漸停止, 如今靈渠的功能僅以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為主。

鏵嘴

不再用作貨運的靈渠清靜下來了, 海洋河的水從山上流淌而下, 清澈見底, 平靜地在鏵嘴一分為二,

一部分進入湘江古道, 另一部分則進入運河, 輾轉三十多公里, 流入灕江。 兩岸上再沒有行船的吆喝聲, 也再沒有陡門繁忙的起落, 這些聲音都隨著時代的發展, 流進了歷史。

鏵嘴

沒有了喧囂的貿易, 靈渠兩岸的樹木也繁茂了起來。 我們走進靈渠,

楊柳、榕樹等各種樹木參天, 遮住了水面, 與水中的水草一起, 把靈渠化作一條綠色通道, 行走中間, 忘記了春夏秋冬, 也忘記了人間百態。

忘記了時間的鐘

雖然使用價值逐漸減少, 但靈渠兩千年歷史遺留下來的科學價值和欣賞價值卻在近年來顯現出來, “北有長城, 南有靈渠”的響亮稱號, 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地到來, 特別是夏季, 南來北往的人都喜歡聚集在這, 嘗試南方水鄉特有的清涼。

靈渠風光

乘坐烏篷船參觀靈渠, 就會發現歷史底蘊為何如此的強大。 幾乎路過每座橋, 每塊石頭, 都有著他們的歷史——即使是座下的烏篷船, 也與別處不同。

相對來說, 靈渠烏篷船的大小已經快趕得上海裡的漁船了, 寬敞得足夠擺下一張古箏, 船邊立著木頭, 支起烏篷, 足有一人多高——這是靈渠特有的船隻, 在古時候, 這樣的船是客、貨兩用的, 為了能搭載更多的東西, 便造得又高又寬。

水街

船工吱吱呀呀地用篙撐著船向前走,每經過一個地方,導遊對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看到那座水上石橋了嗎?那可是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當年征戰至此,要過這裡原來的老橋,無奈坐騎揚啼嘶喊,不肯過橋。將軍下馬一看,發現原來橋已經崩塌,於是將自己的愛馬送到集市賣掉,建起了這座橋……

岸邊的那座劣政碑,是中國僅有的兩塊之一,是為民國年間一個叫呂德慎的知事所立。他到了興安當官後,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結果他前腳剛調走,本地人就在這立了這塊碑,寫上“浮加賦稅,冒功累民,興安知事呂德慎之紀念碑”噁心他……

前面的那座狀元門,建于北宋治平年間,以前興安只要有學子考取到了功名,都要從這走過的……

靈渠狀元橋

聽著這樣的故事,烏篷船穿過綠樹參天的靈渠,導遊姑娘在閒暇之餘彈奏起了古箏。琴聲如空山梵音,虛無縹緲,將我們帶進了歷史的深處,身心空靈,仿若坐禪,似乎是一個忘了時間的鐘,停止了轉動和思想,只覺身在此山,心在彼岸。

休閒之都,偷得浮生半日閑

船在綠樹和水之間穿梭,出了靈渠景區,來到了水街。

關於水街,我最深的印象是是一幅圖片。在那張以水街為背景的相片中,典型的江南小街巷,青磚漢瓦,因河成街,竹子和垂柳沿河岸而立,岸邊偶然冒出幾朵鮮豔的花朵,與綠樹叢映襯。清澈的河水上,是一位婦人用傳統的方法洗著衣服,而她的身邊,則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光著屁股,在水中快樂地嬉戲著……

水街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筆下古樸、明潔、幽靜的江南小鎮,立刻呈現在一幅畫中,讓人心馳神往。

水街本是靈渠的商貿區。在靈渠承擔著南北水上交通樞紐的時候,南來北往的貨物在經過靈渠,然後來到這裡交易。因而,岸上碼頭林立,房屋也顯示著它曾經有的光彩。

如今,水街已經變成縣城的休閒中心,兩岸的房屋依舊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格局,但貿易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兩岸大多數房屋都開始為遊客服務,開起了咖啡屋、米粉店、客棧等。

水街

事實上,興安當地人閒暇之時,最喜歡的去處就是老城區。清晨,老頭老太太們走進靈渠景區,在千年古建築前,悠然地耍起了太極拳或者劍法;午後日頭毒辣之時,一家老小會聚集到這,坐在萬里橋之上,或者靈渠之岸,享受流水帶來的清涼;夜幕降臨,他們則在飯後到此散步,欣賞水街漂亮的夜景。

我們的船在水中央穿過,岸上不時地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大人們坐在石凳上,旁若無人地聊天,顯得是如此的親切、安詳,好像全世界的紛擾都與他們無關。導遊告訴我們,興安已經有許多外地人移居於此養老,只因為這裡的水,這裡的空氣。當然,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是如此的宜居。

水街

船工吱吱呀呀地用篙撐著船向前走,每經過一個地方,導遊對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看到那座水上石橋了嗎?那可是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當年征戰至此,要過這裡原來的老橋,無奈坐騎揚啼嘶喊,不肯過橋。將軍下馬一看,發現原來橋已經崩塌,於是將自己的愛馬送到集市賣掉,建起了這座橋……

岸邊的那座劣政碑,是中國僅有的兩塊之一,是為民國年間一個叫呂德慎的知事所立。他到了興安當官後,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結果他前腳剛調走,本地人就在這立了這塊碑,寫上“浮加賦稅,冒功累民,興安知事呂德慎之紀念碑”噁心他……

前面的那座狀元門,建于北宋治平年間,以前興安只要有學子考取到了功名,都要從這走過的……

靈渠狀元橋

聽著這樣的故事,烏篷船穿過綠樹參天的靈渠,導遊姑娘在閒暇之餘彈奏起了古箏。琴聲如空山梵音,虛無縹緲,將我們帶進了歷史的深處,身心空靈,仿若坐禪,似乎是一個忘了時間的鐘,停止了轉動和思想,只覺身在此山,心在彼岸。

休閒之都,偷得浮生半日閑

船在綠樹和水之間穿梭,出了靈渠景區,來到了水街。

關於水街,我最深的印象是是一幅圖片。在那張以水街為背景的相片中,典型的江南小街巷,青磚漢瓦,因河成街,竹子和垂柳沿河岸而立,岸邊偶然冒出幾朵鮮豔的花朵,與綠樹叢映襯。清澈的河水上,是一位婦人用傳統的方法洗著衣服,而她的身邊,則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光著屁股,在水中快樂地嬉戲著……

水街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筆下古樸、明潔、幽靜的江南小鎮,立刻呈現在一幅畫中,讓人心馳神往。

水街本是靈渠的商貿區。在靈渠承擔著南北水上交通樞紐的時候,南來北往的貨物在經過靈渠,然後來到這裡交易。因而,岸上碼頭林立,房屋也顯示著它曾經有的光彩。

如今,水街已經變成縣城的休閒中心,兩岸的房屋依舊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格局,但貿易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兩岸大多數房屋都開始為遊客服務,開起了咖啡屋、米粉店、客棧等。

水街

事實上,興安當地人閒暇之時,最喜歡的去處就是老城區。清晨,老頭老太太們走進靈渠景區,在千年古建築前,悠然地耍起了太極拳或者劍法;午後日頭毒辣之時,一家老小會聚集到這,坐在萬里橋之上,或者靈渠之岸,享受流水帶來的清涼;夜幕降臨,他們則在飯後到此散步,欣賞水街漂亮的夜景。

我們的船在水中央穿過,岸上不時地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大人們坐在石凳上,旁若無人地聊天,顯得是如此的親切、安詳,好像全世界的紛擾都與他們無關。導遊告訴我們,興安已經有許多外地人移居於此養老,只因為這裡的水,這裡的空氣。當然,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是如此的宜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